華夏立國傳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七章 閒談(一)
    平四年夏江左論平燕功績封桓溫為南郡公都督事假黃鋮大司馬總統內外諸軍加揚州牧、錄尚書事溫弟沖為豐城縣公荊州刺史子濟為臨賀縣公。封曾華為北地郡公都督征討諸軍事假黃鋮大將軍總領征伐武事加雍州牧、同門下事。

    ----------引言摘述

    昇平四年秋八月魏郡城這座數十年戰亂的中心落入北府之手已經快一年了。安定、平和外加雍、並等北府先州的支持扶助這裡終於和冀州其它地方一樣開始萌出恢復的氣象。

    按照曾華年初的制令城所在的魏郡已經被劃歸冀州管轄。隨之一起被從司州劃出來歸冀州的還有趙郡和陽平郡。趙郡就是以前司州的廣平郡加原冀州趙郡(治房子城)一部分改治陽平郡就是以前司州的陽平郡合併頓丘郡治元城。本來曾華按照「慣性思維」準備將冀州治所改到常山郡真定(今石家莊北)。以前曾華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很是仰慕常山趙子龍於是用心查了一下現常山郡治真定差不多就是「現代」的石家莊所以才有了這個想法。

    誰知道在地圖上一看這真定緊挨著并州和幽州卻離冀州中心偏遠了一點為了治理上的方便曾華只好接受了冀州刺史張壽的反對意見不遷治所。後來又突然想遷到另一個「河北名城」-保定去。可是曾華這次卻搞不清這個時候的保定叫什麼只好作罷了。

    時候匆匆過去大半年曾華除了昇平三年年末趕回長安過年節外其餘時間都坐鎮在城協助張壽治理冀州過了昇平四年地春季曾華的協助對像又多了一個那就是青州刺史廖遷。

    廖遷是王猛帶出的學生。算得上是江北派的核心人物。而且識量雄遠、少厲清節。被王猛贊為「容貌志氣將相之器」。王猛攻陷廣固復了青州後就請表廖遷為青州刺史鎮撫青萊。廖遷倒也爭氣安民撫境吊孤歸流施政恰當。而且也把老師王猛的作風學得十足貞無私疾惡邪佞不法者望風憚之。

    在這段時間裡賊心不死的曾華藉著「恢復古制」的借口對冀州的行政劃分大動手腳反正他以前沒少在雍、梁、秦、益、涼等州幹過他地地盤他做主。

    一番折騰下來。冀州變成了下轄常山、中山(並高陽郡)、河間(並章武郡和渤海郡北部)、平原(並樂陵郡和渤海郡南部)、清河(並海郡西部)、安平(並博陵郡)、巨鹿(並冀州地趙郡)七郡外加原司州劃過來地趙、魏、陽平三郡。合計十郡。而沒過多久曾華又順手把剛納入北府版圖的青州也「改版」了。

    濟南郡合併了原安樂郡外加原冀州平原郡河水以南地區依然治歷城。州的泰山郡被劃了過來。北海郡並了城陽郡大部東萊郡並了長廣郡和城陽郡東部。

    當時鎮守東莞的是江左琅邪太守諸葛攸他在王猛領軍攻打兗州泰山郡時因為北府雄兵陳於境外蠢蠢欲動加上那時北府群情洶湧一口一個要擁曾華自立形勢微妙之極。諸葛攸一看形勢不對拔腿就跑一直跑到徐州下。他丟下的東莞、琅邪兩郡自然就被王猛笑納併入青州。

    曾華將東莞郡一分為二北邊併入臨郡南邊併入琅邪郡(琅邪郡還並了城陽郡南部)於是青州便成了六郡之州治所依然在臨。

    對於曾華的這種大動作北府上下倒是挺支持的因為這些地方久經戰火人口凋零沒有必要設置那麼多郡縣相應也可以少配置很多官員更高效地進行治理。

    忙完這些曾華看到有兩大高人手下左右坐鎮便又當起甩手掌櫃來了。時而行獵黑山時而巡訪地方時而宴請河北、山東名士瀟灑得一塌糊塗。

    不過今天曾華被冀州刺史張壽給堵在門口了。

    冀、青兩州有很多事情關係重大必須要曾華親自拍板決定。而城離信都、臨都比較近公文往來非常方便。每過兩、三個月行伍出身地張壽、廖遷就會騎上戰馬載著文卷帶著護衛急馳數日趕到城與曾華開會。

    張壽是曾華的結義兄弟兩人關係一向友親。張壽也不客氣跟在曾華身後走進府中。

    「百山這次又有什麼要緊的事情?」兩人坐下待侍者僕從端上茶點後曾華便開口問道。

    「軍主這次為的還是地方豪強世家的事情。他們不解決好這冀州的均田制就無法完全施行而均田制不行冀州地方就無法安定。」張壽直奔主題。

    曾華點點頭明白張壽所說的。在這幾個月裡曾華已經搞清楚了冀州地方的形勢。和關隴不同冀州和青、兗、司、豫州一樣是豪強世家最集中地地方高門名士就跟池塘地蛤蟆一樣多。

    前後趙的統治中心都在關東中原從劉聰到石勒再到石虎動不動就將關隴的世家豪強連同羌、渠帥東遷關東大搞面子工程。所以曾華入主關隴後大行均田制大興軍政改革根本沒有什麼阻力稍微耍一下手段就順利執行。

    但是關東諸州就不一樣了這一點曾華從并州治理上就明顯感覺到。高門世家地方豪強勾連盤結勢力是無法估量。為了在并州順利施政曾華先援例遷了一大批

    強再派「金牌直臣」王猛出馬就任并州刺史幾年完結。

    但是并州跟冀州等地相比又差了一截。

    「我們都知道。自永嘉之亂晉室遷祚中原動盪大量地方豪族聚集鄉曲結塢屯堡以為自存之計。一時中原江北塢壁林立鄉縣反而不存了。」曾華緩緩說道。

    「塢壁必須有險可據。有障可阻;而糧食水源對塢壁地存亡有著至關重要地作用。許多塢壁就是由於運水之路被斷而被攻陷的。塢壁賴以生存的田園多在險隘之外。穀物的收穫又受到季節的限制遇到年谷未熟或胡騎侵擾便只能食木實餌石蕊坐吃山空;更多的塢主不得不常年以抄掠為務各以詐力相互攻擊。」張壽手裡拿著一疊文卷附和道。

    「是啊在如此險惡的環境裡。像叔褒(袞)老先生、文成(鑒)這樣的塢主太少了多地是蘇峻、李矩、郭默、劉遐這類地流民帥。時而戶至千家眾達數萬又時而部眾離散顛沛流離。很少有能長期維繫地地方豪強。」曾華接言道。

    「正是這樣存留下來的各塢壘才會異常團結他們或以宗族為聚或以鄉里為連。有的乾脆是各地流民彙集而成。在歷年的生死磨煉中早就煉為一體了。不過這一類豪強比較好收拾。他們都是為了乞活才結壘成塢如果能分得良田安寧生產。我想大部分塢壘裡的百姓還是會擁護的。如果有少部分為了維持自己權力利益的豪強眾帥不願順應民意那麼滅了他們也是舉手之勞。關鍵是要避免他們蠱惑百姓。」曾華緩緩說出自己這段時間一直思考而得出地想法。

    「軍主所說跟我冀州相商的差不多。只是這順則撫逆則滅的決略還得你來定。」張壽笑著說道。

    曾華點點頭:「中原飽受戰亂百姓已經久思安定這是天下大勢誰也阻擋不了。豪強民帥要是順應大勢我們可以重金顯勳以待如果不從大勢就武力討伐。」

    「但是最關鍵的是如何防止宗族鄉里繼續生成。這些民帥皆有民望時間一久肯定會在地方結成新的豪強。而豪強一起則會勾結官吏敗壞體制仗勢橫行強取豪奪良田。過得數十上百年這均田制恐怕就有名無實了而我北府根基也隨之土崩瓦解。」曾華的這些感歎是異世對盛唐衰敗的總結。要不是均田制度崩潰中原府兵制度名存實亡而盛唐僅存的精銳關隴府兵又在南詔等戰事中損失殆盡安胖子能反得那麼爽嗎?

    聽曾華這麼一說張壽不由眉頭一皺暗自思量起來越想越憂心「這該如何是好?」

    曾華一擺手道:「我們不但要為今日計還要為百年計。先我們在地方上要有所佈置以為根基。先我們要定鄉里保甲統計戶籍以安百姓。然後廣行聖教以教會約束鄉里宗族世俗力量。接著以此為基礎完善府兵制。待得十數年這裡便會和關隴一樣府兵或廂軍退役軍士遍及鄉里。有這一暗棋支持加上其它舉措定會徹底安定中原。當然還有更重要地其它舉措需要我們一步步走。」

    張壽回味了一下知道曾華心中早就有了一篇大文章當下便轉到另一個話題去了。

    「軍主現在談地是地方另一撥人。他們比一般的豪強民帥更難對付。」張壽翻過幾張文卷接著說道。

    「與一般地方豪族不同江右的名家大姓由於自身地門戶淵源和人脈親緣從八王之亂開始就捲入朝堂爭鬥與傾軋之中。所以大姓名士採取結塢守境者並不多見他們往往直接加入江右各偽國為官。例如石趙有河東裴憲、渤海石璞、陽鄭系、穎川荀綽、北地傅暢、中山劉群(劉之子)、清河崔悅、范陽盧等名士均見擢用終至大官;前燕慕容廆為謀強盛曾以河東裴、代郡魯昌、北平陽耽為謀主北海逢羨、廣平游邃、北平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奭、河東裴開為股胘海封弈、平原宋該、安定皇甫岌、蘭陵繆愷以文章才俊任居樞要會稽硃左車、太山胡毋翼、魯國孔纂以舊德清重引為賓友平原劉贊儒學該通引為東祭酒。從而使得燕國大盛。」

    聽到這裡曾華都有些頭痛了。他知道張壽提到的是中原最強勢地一系-世家門閥。留在江右沒有南逃的名家大姓為了保持家族與門第的延續。不得不參與到中原「偽」政權中去而其自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展軌跡。面對殺戮、強制遷等潛在威脅他們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和調整以適應惡劣的環境。

    雖然在某種意義上他們算得上是後世「憤青」所說的「漢奸」但正是由於他們的延續和堅持才使得中華文明得以延續。因為在一段時期內這些世家高門因為政治動盪土地、財產朝不保夕所以更為注重倫理和文明的維繫。因為這些東西是每一個統治者都需要的。他們維持嚴格地禮法家風和良好地治學傳統。經學繼世、父子相承。改朝換代時。多採取沖退避世地方式待價而沽;稍微安定則出仕以試禍福。

    但是這些世家高門一旦回到安定的社會環境將會以驚人的度恢復和擴張。因為治理國家需要文化知識而這些卻正是世家高門的「強項」。按照正常的規律用不了多少時間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新朝廷的大部分

    會被這些高門世家控制。到時不管誰做皇帝都要依

    曾華當然不願意看到這些跟隨曾華一起打天下的人也不願意看到這些。但是怎麼對付他們呢?這些人你打也不是罵也不是還得腆著臉去禮請他們。因為這些人代表著天下民心和孚望其它寒門庶族出身地人就是當再大的官只要你是讀書人在他們面前還是直不起腰。

    拿出老辦法將這些高門世家遷徙。可是往哪裡遷呢?關隴的遷中原。中原的遷關隴?只要這些人的學問還在。到哪裡都會重新崛起。

    「遷還是要遷的。」曾華想了好一會才開始談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先要用遷徙分散讓他們暫時不能太強勢以便留給我們一段時間。接著是設初學、縣學、郡學和州學。廣開教育。這些高門世家倚仗的是就是文明知識所以他們一邊治學繼世一邊大行愚民。我們不求北府百姓人人有學識但是至少不能讓文明和知識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沒有知識就沒有思想而沒有自己的思想人跟鹹魚有什麼區別?我不希望華夏百姓還是像以前一樣最後又變成了一群綿羊。幸好這十數年來我們北府培養出了一大批新學士子倒不必非得依靠這些高門世家不可。」說到這裡曾華瞇起了眼睛。張壽知道自己這位軍主肯定又想到很遠去了。

    在入主關隴之初曾華就別有用心地招攬了一大批寒門庶族地士子再利用各學派地學術分爭刻意安排和引導終於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新學派並將該學派打造成了北府學術主流和聖教成了一明一暗兩個「洗腦」工具。

    「最後我們要施行開科取士破除高門世家把持官職的途徑-九品中正制。」曾華過了一會又繼續道。

    張壽即是曾華地結義兄弟又是北府重臣自然知道曾華的這後續計劃。

    「只是一旦施行開科取士高門世家應該會立即看出其中玄機來。對他們來說這是釜底抽薪恐怕會拚死反抗。」張壽擔心道。

    「這是自然的。這十來年我借口天下不靖在北府停了九品中正制而且此後我也不會再恢復。這些他們也許會容忍因為他們認為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得從士子中挑選治國人才而他們在士子中佔據地位和聲望優勢所以不會擔心。但是我們一旦施行開科取士不以出身和名望取才他們肯定會覺得比亡國還要恐怕。」

    說到這裡曾華頓了頓繼續說道:「我們先採取一種比較委婉的方法。我們在完善各級學堂之後逐級考核選拔最後考入州學者差不多是各地的俊傑了再分門別類學習三年最後結學考試以成績優劣分任各級吏員。」

    張壽很快就明白了曾華的意思以教育外加逐級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高門世家也許覺得這不盡人意但是能勉強接受。因為以他們傳統思維看來讀書是富貴人家或者書香世家的專利寒門庶族出個讀書人實在是祖墳冒青煙因為那些學費負擔足以讓他們嚇死。

    不過如果清楚北府學制的人立刻就明白曾華的險惡用心。

    按照北府學制教區或保甲設初學一座北府童子無論男女只要滿五歲都可以免費入學以禮、樂、射、騎、書、數六藝為根本。各縣在大教區或節點城鎮設縣學若干座童子在初學學滿五年可考入縣學由於錄取率是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所以考上縣學的學子繼續享受免費。

    縣學學滿四年可考郡學郡學四年可考州學。各州立學堂按治政列曹分計度、民政、律法等諸科。學子學習三年結學考核後按照成績優劣分至地方任錄事、主薄然後按照北府官吏考稽方式一級級往上升。而考郡學不成者可轉考各良工學堂或武備初學考州學不成者可轉考各良造學堂或武備士官學堂。

    各初學是教會或民眾捐贈設立縣學以上才是北府官府出錢設立。而這些學堂除了有官府撥出的一大筆賦稅還有教會、商社或者富人不定期的捐助。這些捐助有多有少跟學堂名望有關係。例如赫赫有名的長安大學堂每年得到的捐助遠過支出。各良工、良造學堂卻是跟各大工場有關係大半費用由這些工場從獲利中支出。

    如此算來北府學制是在保證人人都能在初學接收基本教育的基礎上再以縣學為中等教學然後開始分科或培養技術工人或繼續進行高等教育最後進行專業教育。

    而北府每縣設學正郡設督學州設提舉學事教諭督促各地鄉里童子入初學考課學堂優劣考稽認證教員並掌教員教籍協助組織考試卻不得干涉各學堂正常運作和招收錄取。

    曾華花了一番心血經營了近十年基本在北府建了一整套完整而複雜的教育體系尤其是雍、益、梁、秦四州最為完善。這一體系涵蓋了初、中、高各級教育以及文、工、武各類其中最特別的是專業教育一反過去的籠統學習提出了分門專業並進行細化為北府的政治制度和工商技術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張壽非常清楚北府教育體系的情況聽完曾華的想法再仔細一想已經領悟到曾華對付高門世家的手段了。

    最緊要的正事談完這兩兄弟開始閒談並在閒談中繼續交換對一些事情的想法。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