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趙誠逃命的這個夜晚,蒙古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君王——成吉思汗的心情卻沒來由的煩躁不安。
他正帶著進攻唐兀惕(西夏)的蒙古軍隊,大勝而歸,抵達戈壁與漠北大草原交界的地方。這是蒙古人第四次攻打西夏了。
發動戰爭需要理由嗎?也許飽讀儒家經典的人會說,以王道伐無道,必勝!不打不仁不義之仗。這其實還是一種借口:我是王師,代表著正義,順天意,民心之所向,討伐你也是天經地義。但古往今來的戰爭表明,想找個發動戰爭的理由實在是太簡單不過了。
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後滅克烈部、乃蠻部,上「成吉思合罕」的稱號,討伐龐大的金帝國是他下一個目標。這是因為成吉思汗或者說蒙古人跟金國女真人有世仇,這可以追溯到蒙古人歷史上的第一個稱汗的首領合不勒1時期。
根據趙誠無數次聽到的傳說,這位合不勒汗是一個十分有趣的人物,他和他的七個兒子都非常勇敢和能幹,在諸部中聲名顯赫,在遼末金初的時候,他建立起了自己的強盛的兀魯思2。金滅遼後,金朝皇帝聞合不勒汗強盛,欲與之交好,邀請其來朝,為其準備了一個頗豐盛的宴會。
合不勒汗這一次大出風頭,他認為金朝君臣生性狡猾,不講信用,在酒食中下毒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他格外小心。他水性甚好,據說能在水中呆上吃掉一隻羊的時間,席間,他不時到外面去,沉入水裡,彷彿是為了降暑,實則是在水中將自己吃進肚子裡的美酒佳餚吐在水底,以防中毒。然後,回到席上照樣大吃大喝,大概因為金朝皇帝準備的酒食對於他這位蒙古人來說,實在是太棒了,況且不吃一口也會讓對方生疑。實際上,他本人也是夠狡猾的。
金國君臣就很奇怪了:「你怎麼老是吃不飽,喝不醉呢?」
合不勒汗大概是第一次來到花花世界,所見到的聽到的和品嚐到的都讓他興奮,以致於他拍手而舞,走到金國皇帝的面前,抓住他的鬍鬚。但是金國皇帝沒有怪罪與他,反倒把這一魯莽行為視作開玩笑,寬恕了他,並贈給他許多金子、寶石和衣服。這大概也是合不勒汗有意為之,讓金國君臣輕視自己,對於同樣出身於遊牧民族的女真人來說,蒙古人實在是太落後了。這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讓別人生出優越感,找到取笑的理由,放鬆警惕。
當合不勒汗帶著賞賜回歸蒙古之時,金國大臣們後悔了,於是金國皇帝遣使追他。合不勒汗害怕,就殺死了使臣,逃回蒙古。自此合不勒汗與金朝的關係破裂。後來,合不勒汗的一個妻弟生病了,大概是因為同出一源的塔塔兒部的珊蠻巫師的醫術很好,他就請該部的一個珊蠻來給妻弟治病,不料沒治好病,反而丟了性命。死者的親屬們認為巫師居心不良,追過去殺了巫師,於是,戰爭爆發了,這其中也包含著對草原霸權的爭奪。而金國皇帝也支持塔塔兒人攻打合不勒汗,爭戰不休——這對於金國來說,當然是最有利的戰略選擇,敵人的敵人就是盟友,就如同後來金朝和鐵木真一起攻打塔塔兒人一樣。
合不勒汗死後,接替汗位的卻是泰赤烏氏的首領俺巴孩,這位俺巴孩汗大概是想化敵為友,到塔塔兒部去選妻(一說是嫁女),結果塔塔兒人伏兵四起,將他抓起來送到金朝,連同合不勒汗的長子被金朝人一同釘在木驢上殘酷地輾轉折磨至死。
俺巴孩汗死前,設法找人給部落裡帶了口信,大意是說:汝等當以我為戒,縱使弓弦讓五指的指甲禿盡,因拉弓而把十指磨短,也要誓報此仇。仇恨的種子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
繼任大汗之位的是合不勒汗的第三子忽圖剌,此人「其聲音洪亮,如雷鳴山中,其手強如熊爪,就能把人像折箭一樣折為兩截,冬夜赤身睡在燃燒的巨木旁,火星炭屑落在身上而沒有感覺,醒來後只把灼傷看成是蟲蜇」,總之蒙古人不吝用最美好的言語去誇耀自己的祖先。這位新大汗和塔塔兒部先後進行了13次戰鬥。
但是強大的塔塔兒部與更強大的金朝最終讓蒙古人鬆散的部落聯盟瓦解,草原又回復到了混亂的局面,不但本來就很鬆散的政治聯盟消失了,家族的紐帶也斷裂了,只要誰的實力強,人們就依附誰,也隨時可以反目成仇,相互之間爭鬥、流血,即使是父子、兄弟。所以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也只是一個部落的首領而已,也許他做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借用在一次戰鬥中俘虜的塔塔兒人的名字,將自己的長子命名為鐵木真。
這位也速該不知為何,在帶鐵木真去求親之後,在返回的路上,居然大腦發熱,有膽去仇人塔塔兒部的營帳裡喝馬奶酒,結果被人家給認出來了,毫不猶豫地毒死了他。
鐵木真成了孤兒,牆倒眾人推,部族裡的人紛紛離開。所以鐵木真從小就立志要報仇,不僅是塔塔兒人、金國人,還包括泰赤烏這樣的原來跟鐵木真乞顏部關係較近的氏族。在草原上的敵人都一一倒在鐵木真的刀下後,他成了「成吉思汗」,結束了草原紛爭的歷史,真正成為一個國家,而不是以往那樣的鬆散的部落聯盟。
於是他將自己的刀指向了金朝,那是一個遠比蒙古強大的國家,有數十倍的人口、軍隊和財力物力,但是成吉思汗並不畏懼。他先拿西夏開刀。
西夏所處的地理位置,對於成吉思汗的復仇大業極為重要,為了防止西夏從側後方騷擾蒙古軍的攻金行動,成吉思汗決定先拿西夏開刀。
成吉思汗也很會找發動戰爭的理由,因為開戰的理由實在是太好找了,到處都是。早在西夏天慶十二年(1205年),他借口西夏收留逃亡的克烈人的王子桑昆,首次進攻西夏,俘虜了大量的人口、牲畜和戰利品。這是一次試探性和掠奪性的軍事行動,蒙古人第一次有了攻打城市的經驗。實際上,那位名叫桑昆的王子根本就沒進入西夏境內,西夏人拒絕他進入。
有一就有二,在鐵木真稱汗的第二年(1207年)3,他又借口西夏不納貢為由,又一次進攻,猛攻幾個月才破其邊防要塞斡羅孩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境),城內百姓屠殺殆盡,並以此為據點,四處攻掠。西夏皇帝李安全是一個強硬的抵抗派,成吉思汗見西夏兵勢強盛,不敢驟進,最終因糧草匱乏,次年2月帶著金銀財寶和擅長製造兵器的工匠返回草原。
有二就有三,西夏應天四年(1209年),這一次成吉思汗以西夏不肯臣服,不肯成為自己攻金的同盟為由,又一次發動了戰爭。在他看來,臣服於自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蒙古軍充分發揮野戰的優勢,西夏副元帥高逸、太傅西壁訛答、元帥嵬名令公先後被俘,進而長驅直入,圍困西夏首都中興府(原名叫興慶府,後改稱中興府,即今銀川)。蒙古軍此時並不善於攻城,不知是誰想出的辦法,引水灌城,這是一個對於蒙古人來說相當複雜的工程,雖然淹死了不少居民,卻也反淹到了蒙古軍營。上天又一次稍微照顧了一下西夏。
不過,成吉思汗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夏主李安全被迫獻女求和,女人總是戰爭的受害者和政治的附屬品,同時也拆散了夏金聯盟。西夏人曾向金朝皇帝求援,但是金朝拒絕,為了報復金朝,西夏加入了成吉思汗的攻金聯盟。這下金朝倒了大霉,從金大安三年(1211年)秋開始,連綿不斷的蒙金戰爭爆發了,強大的蒙軍不僅佔據了遼東,攻下了中都(今北京)轉向中原,獲取河北、山西、河南、山東諸州大片的土地和人口、財富,最後金朝皇帝不得不遷都汴梁(今開封),同樣,一位金國公主也成了蒙古的戰利品。
西夏人跟著蒙古軍老大侵掠金朝,看上去很風光,其實每次出兵配合,國內歲無寧日,軍民困弊,窮於應付,又屢為金軍所敗,損失慘重,好處倒沒得到多少。所以,蒙夏關係漸致疏離。
如果說成吉思汗攻金僅僅只是為了報仇雪恨,那麼到了今天是不是可以到此為止了?因為蒙古人曾經受到的金朝的迫害或者委屈,已經得到了百倍的補償了,蒙古已經掠奪了如不盡的財富和人口,殺了數不盡的金朝百姓——大多數是漢人,也該心滿意足了吧?
不,發動戰爭說到底,是不需要什麼理由的,成吉思汗的野心卻是更大,他已經將目光投向了西方,在阿勒壇山以外畏兀兒人以西還有大片的土地和財富,還有數不清的國家和民族成了他的下一個目標。他的野心膨脹起來,讓蒙古人自身不再相互爭鬥,走向強盛,他已經完成了。而讓蒙古人成為整個世界的主宰,是他現在的心願,為此他不怕殺光一切敢於抵抗的民族。
所以他命令速不台追擊在阿勒台山以西避難的同屬於蒙古族的蔑兒乞殘部——他們是被迫離開蒙古大草原的,同時命令者別征討喀喇契丹(西遼),這也是對更遠的西方陌生世界的試探和搜集情報的行動。
按照慣例,他搞「攤派」,遣使命令西夏軍從征,西夏這次忍無可忍了,他們拒絕了,夏主說:「氣力既不足,何以稱罕?」於是,成吉思汗毫不猶豫地發動了第四次對西夏的戰爭。
這一次戰爭是去年(1217年)冬天開始的,蒙古軍渡河攻夏4。這一次比以前更順利,西夏軍根本毫無防備,國力和軍力已經大不如從前了,蒙古軍長驅直入,又一次圍困中興府,西夏也很有經驗的又一次照老規矩,上表乞降。一個動不動就投降乞求暫時和平的國家,已經預示著滅亡的時日已經不多了。
成吉思汗於是回蒙古,準備西征。他帶領自己的中軍,停留在戈壁的最北端,大軍從南方沿著古老的商路穿過戈壁與沙漠,抵達這裡,就算到家了,沿途受到了他的子民的熱烈歡迎。全軍在此休整,讓戰馬得以休息,讓士兵得以放鬆,身為蒙古人的榮耀,似乎表露無疑,帳下的士兵興高采烈,討論著從西夏掠奪來的財物的價值幾何,對自己所屬軍隊的戰績不吝誇耀之辭。
此刻,每一個蒙古人似乎都是榮耀無比,因為在他們看來,是長生天庇護著他們,讓他們繁衍不息,是長生天的恩典,讓他們有了一個真正強有力的汗,帶領著他們走向繁榮昌盛,也是長生天的啟示,讓他們無所顧忌地征服、殺戮與掠奪。
然而他們無比崇拜無比信服的大汗此刻的心情卻是無比煩躁,他可以面對千軍萬馬而不皺一下眉頭,也有勇氣用自己的宮帳為誘餌吸引敵軍主力,他已經做到了他的祖先所做不到偉業,將一個時聚時散的部落聯盟變成一個國家,真正擰成一股繩,讓蒙古人不再內鬥,可以肆無忌憚地攻擊戈壁以南的唐兀惕人(西夏)和女真人,掠奪數不盡的奴隸和財富。
這一次也一樣,他又一次很輕易地教訓了一下唐兀惕人,簡直就像是集體打一次獵而已。但是他今天卻高興不起來。
他內心的這種煩躁的情緒,不是因為戰事不利,也不是因為自己的長子與次子之間的不和。這是某種神明的力量讓他有內心之中充滿著恐懼、疑惑,還夾雜著一些無辜的等等複雜的感情,複雜得讓他自己也說不清楚。
~~~~~~~~~~~~~~~~~~~~~~~~~~~~~~~~~~~~~~~~~~~~~~~~~~~~~~
注1:【合不勒汗】被稱為蒙古人第一個汗,此處根據的是蒙古人自己寫的成書較早的《蒙古秘史》的說法,更可信一些。也有其它典籍說合不勒汗的曾祖父海都是第一個汗,大概是後人誇耀或者追贈的說法。
注2:【兀魯思】又作兀魯昔,蒙古語音譯,原意為「百姓」,後引申為「領民」、「領地」和「國家」。
注3:【鐵木真稱汗】這裡指的是鐵木真稱「成吉思汗」,確切時間,有不同說法,以1206年說最可信。另外他的出生年份,取1162年說法。
注4:關於這次戰爭,有不同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