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風雲再起 正文 刺激(二)
    評論分析得非常合理,但是絲毫不能減輕我心中的壓抑。

    評論上寫,高中生之所以能夠成功先是追根究底的態度。

    這其實是把事情搞個水落石出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事情的因果關係才會清晰,新的正確的結論才會產生。

    「我總是喜歡問為什麼。」愛麗娜在搞明的同時,還去了丹麥收集民間口頭傳說,目的是想弄清楚,在二戰如此殘酷的時期,丹麥人為什麼和怎樣保護一部分猶太人免遭德國納粹的種族滅絕屠殺。「光得到事情的結果是遠遠不夠的,我想知道的是為什麼會生這樣的事。」

    文中分析尋找幫助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學生的經驗不足,理論不深,在研究中往往會走彎路,因此,學生自尋找專家的幫助就是一種規避研究風險的聰明舉措。邁克爾花了3年的時間創作了第一部音樂作品後,打電話給匹茨堡一知名演唱組合的成員之湯尼?雲的父母親,請他們來觀看演出。儘管兩位因事沒能到場,但還是把這部作品交給了湯尼。「湯尼寫來了5頁的信,告訴我哪兒比較好,哪兒差一些。」這對邁克爾以後的音樂創作幫助很大。

    他們到是懂得應該如何尋找幫助,但是我們中國學生呢?憤恨中,我又咬起了自己的牙,中國的教育制度就沒有鼓勵過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基本上就是老師告訴你答案,然後讓你自己記憶背誦。

    不是說這種方式不好,但是並不是適用所有人,或者對於低年級的小孩來說,應該打好基礎,牢牢記住老師所教的知識,但是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更多的應該是鼓勵學生如何研究學習吧。如果側重的是對孩子收集材料、獨立提問的研究能力的培養,到了中學,確定研究方法,實施研究計劃的能力,則成為培養的重點。

    但是這正是我們現在教育所欠缺的啊!

    評論上指出興趣、熱情和毅力是至關重要的。

    沒有興趣的事不會長久,沒有熱情和毅力的人不能持久。「使我能持續寫下去的是我有話要說。我從不為寫而寫。」納沙說。「我一直對明很感興趣。」卡維塔說。而約翰則認為:「如果一件事對我是重要的,我就會全力以赴,並從中得到快樂。」

    另外,對孩子們的思考研究持寬容態度的家長和教師的作用非常大。孩子畢竟是孩子,在研究時總會出錯。此時,家長的寬容和教師的指導就是對他最大的幫助,否則,一棵剛剛破土的幼苗就有可能被扼殺了。約翰的父母允許他把廚房當作實驗室,也不責怪他在試驗中把家用攪拌器的馬達燒壞,反而鼓勵他繼續試驗。南卡羅來納州青少年科學研究會的教授們給約翰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和指導,使他能準確選擇試驗方向。

    而在這一點上,我們的家長和學校給了我們什麼指導?又給了我們什麼包容?

    家中哪個小孩稍微皮一點,如果拆了家中的什麼電器啊,或者其他什麼東西,大概迎接他的應該是父親的一頓板子吧,這樣誰還敢去踏雷區啊!

    我覺得我很欣賞曾擔任了10年哈佛大學校長的6登庭教授所說的話,他在2年退休後還被聘為這所世界著名高校的榮譽校長。

    他曾說,要成為哈佛的學生,光學習好是不行的,還要看他是否有開創新天地的創造性;僅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單關心自身專業領域是不足的,還要看他是否有關注其他方面的廣泛興趣。

    而這不僅是哈佛大學對優秀學生的評價標準,也是整個美國社會的評價標準,也漸漸成為了後來世界範圍的評價標準。

    想起以前我看《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時,一個朋友告訴我的話。

    開菲,你知道嗎,我看了《哈佛女孩劉亦婷》之後,不僅沒有感,反倒是冷汗直冒,大腦中總是紅燈不停在閃爍:可怕、可怕……劉亦婷成長的過程,似乎是一個工業產品被設計、生產的過程,面面俱到之中獨獨看不到孩子的自主展和選擇。這種教育方式太可怕了。

    劉亦婷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讓我想起了著名學者施蟄存評說傅雷教育兒子傅聰的一句話:「他要把他的兒子塑造成符合於他的理想的人物。這種家庭教育是相當危險的……」我相信,劉亦婷式的教育模式,對於大多數千差萬別的家庭來說,同樣也是危險的。

    我贊成,不過又有多少家長看到了這點呢?

    我知道在以後的10多年裡,中國的教育界一直在要求給學生減負,中國很多地方已取消了重點初中,學校也不排名次了。這樣做,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可以避免在心理育階段反覆地體驗失敗,以至於喪失自信心和追求知識的熱情。

    這是一個好事,但是卻有不少的家長反對,認為這對於那些有能力當尖子的孩子來說,有一種失去近期奮鬥目標的消極作用。天啊,這個想法太可怕了!

    當時我們幾個非常驚訝,難道在那些家長看來,讓孩子「爭當前3名……保送進重點中學」才是所謂的尖子生應該有的學習目標,如果沒有了這個重點中學的目標,他們的孩子就有如失去了前進的方向。難道我們的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考試,為了讀重點嗎?難道他們不會出於對知識的渴求去學習嗎?

    亞里士多德說:「求知是人類的本性。」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習、求知是人的本能之一,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那些的家長怎麼會認為一旦取消了重點學校,尖子生就會失去奮鬥目標呢?

    我們當時認為,這些所謂的尖子生根本就是一群不懂得以求知為樂的考試機器。

    在應試教育的思維下,這些所謂尖子生的家長根本就不懂得教育為何物,也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他們其實是用自己子女的成績來滿足自己狹隘的虛榮心!

    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或許是眼界的開闊,父母越來越注意在綜合素質方面對我們的培養了,母親的原話是,「你們可以不成才,但是必須成*人。」在學習上似乎對我們沒有太大的要求。

    但是我覺得母親真的很狡猾,這個話說得實在太天才了,一個人如果懂事了,會不懂事地不學習嗎?

    或許在這個年代的人都無法擺脫這一點吧,我不是也一樣嗎?因為我知道我只有取得好得成績才能得到我想要的自由,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有些事我能想通,但是不表示其他人也能想通,要做一些事在這個年代還是尖子生的身份比較安全一點。

    不過,我不希望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成為應試教育下的犧牲品,即使我們擺脫不了應試教育,那他們也要給我帶著這個腳鐐跳出美麗的舞蹈來!

    我慢慢回想曾經組織參加過的各項活動,看過的各種書籍,想著有沒有什麼可以借鑒的?

    我曾經組織過大學生參加義務家教,走進初中課堂,走進社區,與學生面對面。那個時候,國家教育部門正致力於推進一種新課程標準的普及。

    實際上,那種新課程標準便是適應先進的現代學習方式進行的變革。從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的《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究竟什麼是適應時代需要的現代學習方式。

    我覺得或許為自己的夥伴們找到了一條合適的道路,一條在現在的教育制度下培養自己自己研究性學習的道路。

    研究型學習關鍵是需要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問題性。

    主動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要特徵,它對應於傳統學習方式的被動性,二者在學生的具體學習活動中表現為:我要學和要我學。我要學是基於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要我學則是基於外在的誘因和強制。

    獨立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核心特徵,它對應於傳統學習方式的依賴性。如果說主動性表現為我要學,那麼獨立性則表現為我能學。

    學生有著獨特的個性,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質上都是其獨持個性的體現。實際上,有效的學習方式都是個性化的,沒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統一方式,對某個學生是有效的方式,對他人卻未必如此。

    體驗是指由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體驗使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不再是僅僅屬於認知、理性範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展的過程。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儘管學生學習是需要感知的),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和激起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

    微微一笑,想起以前做的那些課題研究了,自己怎麼這麼笨,就忘了自己曾經策劃的那些活動呢!

    其實很想和大家進行一個交流,不過我的時間總是太緊了,只好在晚上在文章以後留言了!

    你們,你們是否在進行研究型的學習?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