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國 正文 第二部 孫劉聯盟 第十五講 慧眼所見
    在諸葛亮26歲出山時,他面前有三條道路可供選擇:一是選擇勢力強大的曹操,二是選擇雄據一方的孫權,三是選擇擁兵自保的劉表。此時的劉備正寄人籬下、一籌莫展,似乎很難會在諸葛亮的選擇之列,然而事實上,諸葛亮卻偏偏選擇了無立足之地的劉備。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投效曹操和孫權,而惟獨看重劉備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慧眼所見。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最受世人讚譽,也最具傳奇色彩的重要歷史人物,他幾乎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建安十二年,二十六的諸葛亮結束了他多年的隱居生活,走出了山林。正如劉備是一個謎,諸葛亮也是一個謎。他似乎是上天專為劉備準備的人才,他也似乎一直在等待劉備的召喚,在眾多的可供投*報效的人群之中,諸葛亮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劉備,這是古往今來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一個問題。諸葛亮為什麼會對劉備情有獨鍾?他在劉備身上究竟看到了什麼?諸葛亮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諸葛亮出山的前前後後,《易中天品三國》之「慧眼所見」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

    我們這一集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在當時眾多的英雄人物當中,諸葛亮為什麼一眼就看中了劉備呢?這個我們就要稍微地講一下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尤其是他的青年時代是怎樣的。從陳壽的《三國誌》那裡我們得知,諸葛亮是一個少年天才,陳壽的《三國誌》對諸葛亮有這樣一個描述,陳壽在寫《三國誌》之前為諸葛亮編了一個文集,他把諸葛亮的文集上交給皇帝的時候寫了一篇表文叫做《上諸葛亮集表》,在這個表文裡面陳壽是這樣描述諸葛亮的: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諸葛亮是一個少年天才,也是一個帥哥,身高一米八四而且容貌甚偉,不僅僅是個子高,當時人都覺得他很特別。他的身世我們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是一個孤兒,從小跟著叔父諸葛玄生長成人,諸葛玄來到荊州以後諸葛亮也來到了荊州,住在隆中。諸葛亮到了隆中以後過的是一個耕讀生活,所謂耕讀生活就是一邊種地、一邊讀書,後來諸葛亮在自己的《出師表》裡面是這樣描述的: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那麼這句話,苟全性命、不求聞達恐怕是有點套話的意思,那你不求聞達你最後出山幹什麼呢?「躬耕於南陽」,這個事情看起來是真的,但是這個事情它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種地來謀生,但是根據諸葛亮的家世來看倒不至於是一個普通農民,因此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參加農業生產在當時也是一種雅興,是一種雅事,後來我們看嵇康,嵇康是打鐵的,你說他就是個鐵匠嗎?他不是,用現在的話說是玩兒酷。當然諸葛亮到底是謀生還是雅興現在我們弄不清楚了,但是我可以肯定一條,不管是出於哪一個原因,諸葛亮種地的時候一定是分認真,因為諸葛亮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我非常敬佩他的,就是做事情一絲不苟,這個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而且他當了丞相以後事必躬親,所有的事情他都是親歷親為,我懷疑這是他在隆中種地的時候就養成的習慣。但是另一方面,諸葛亮讀書卻很馬虎,《三國誌》的說法是「觀其大略」,就是說諸葛亮的朋友們讀書都非常認真,字字推敲,諸葛亮拿來一看,一目十行,觀其大略,相當於後來陶淵明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其實是會讀書,觀其大略就是能夠掌握精髓,不求甚解就是善於抓住要害,這叫做會讀書,而且在我看來,一個人只要不是做學問的,讀書就應該像諸葛亮和陶淵明說的那樣觀其大略、不求甚解,不要去咬文嚼字,不要去摳那些很小很細的小問題,這正如一個要得天下的人不會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大氣的人。

    除了耕田和讀書以外,諸葛亮還有兩個愛好,一個是抱膝長嘯,一個是好為梁父吟。「長嘯」是什麼呢?長嘯我估計是種導引之術,就是一口氣從丹田提上來,從喉管裡發出去;那麼「梁父吟」呢?梁父吟原來是一種葬歌,葬禮上唱的歌,是比較悲涼的。那麼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諸葛亮在隆中的時候,一個身長八尺、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山林之間,坐在一塊石頭上,兩個手抱住自己的膝蓋,望著那山林,一聲長嘯,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啊。我覺得在諸葛亮的嘯和他的歌裡面,體現了他博大的對人生、對社會的悲憫情懷,慷慨悲涼,它體現了諸葛亮對世事人生的深度關切。這就是典型的國士了,而且是無雙國士,國士的特點是什麼?我在講《漢代風雲人物》的時候講過: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就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志向的人。

    *諸葛亮是一個無雙國士。在隱居隆中時,他讀書交友、靜觀天下之變,經過十年的艱苦磨礪,諸葛亮已經成為一名志向遠大、學識淵博、見解獨到的青年才俊。在諸葛亮的抱膝長嘯裡,易中天先生讀出了諸葛亮悲天憫人的情懷,滿腹經綸的諸葛亮不會安心待在隆中,他一定要尋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但是,僅僅憑借一腔熱血就能成就大事嗎?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是否有成就事業的能力和條件呢?

    諸葛亮也有能力,他後來平治天下就是他能力的表現。那麼他有條件沒有呢?有。

    第一,諸葛亮有一個好背景。諸葛亮祖上是做官的,他的祖父官還做得很大,他的父親和叔叔也都擔任過地方官,所以他是官宦人家,官宦子弟,對於官場上的事情他是知道一些的,官場裡的關係他也是有一些的。

    第二個,諸葛亮有一個關係。諸葛亮的岳母是襄陽地區最大的豪族蔡諷的女兒,蔡諷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這兩個女兒一個嫁給了諸葛亮的岳父,一個嫁給了荊州牧劉表,他這個兒子叫蔡瑁,也是權重一時的人。也就是說荊州地區最高行政長官是諸葛亮妻子的姨父,荊州地區重要的官員是諸葛亮妻子的舅舅,所以這個關係是很了不得的。而這件事情又有一段佳話,諸葛亮的岳父叫黃承彥,這個人非常欣賞諸葛亮,有一天他就去找諸葛亮跟他說,孩子啊,我有一個女兒長得很醜,但是非常有才華,你願意娶她嗎?諸葛亮說願意啊,黃承彥馬上回家就把他女兒裝到車上送諸葛亮家裡去了。這個事情它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說黃承彥的女兒不醜,黃承彥說家有醜女是謙詞,中國人嘛,比方說兒子叫犬子,女兒就叫醜女,你不能當真啊,我家有犬子,說你兒子狗兒子啊,不能當這個真;另一種說法就說是考驗一下諸葛亮,看你是重才重德還是重色,諸葛亮經受了考驗,重德重才,還是娶了一個漂亮女孩回去了。但是我認為黃承彥的女兒恐怕是醜的,為什麼呢?黃承彥是這樣說的,他說:「身有醜女,黃頭黑色,才堪匹配」,12個字,如果是謙詞的話他不會說得這麼具體,黃毛丫頭,臉皮黑黑的,他不會說這麼具體,這是一個證據;第二個證據就是當時這個事情在荊州地區、襄陽地區傳為笑談,最後老百姓還編了兩句民諺,叫做「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就說挑老婆可別學諸葛亮,黃阿承他家那個嫁不出去的醜丫頭被他娶回去了,所以看來是個醜丫頭。

    那麼如果黃承彥的女兒真的是比較醜的,那麼就有問題了,什麼問題呢,諸葛亮為什麼願意呢?我們前面講過,諸葛亮是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有才有貌的一個大帥哥他為什麼要娶一個丑姑娘呢?也有各種解釋,第一種解釋就是諸葛亮高風亮節,重德重才不重貌,不以貌取人,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相反,說諸葛亮看重的是黃承彥的這個關係,因為黃承彥和荊州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劉表用咱們北方話說叫擔兒挑,是連襟,你要從政,你有這麼一個關係是極為有利的。那麼到底是哪一種原因呢?我們現在也不能把諸葛先生請來問問,而且歷史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我也不敢唐突古人妄下結論,請電視機跟前的觀眾朋友們自己判斷。

    第三個條件,就是諸葛亮有一個小***,這個***我們不妨稱之為荊襄士人集團。就是荊州襄陽地區當時聚集了很多的名士,老一輩的有司馬徽、龐德公,年輕的有諸葛亮、徐庶、石韜、孟建,都是一時之選,都是人才,這些人經常在一起交流切磋,而且都很看好諸葛亮,甚至送了他一個雅號,就叫做臥龍先生,而且當他們覺得時機成熟的時候,他們會隆重地推出諸葛亮。我們知道劉備認識諸葛亮,就是荊襄士人集團介紹給劉備的,徐庶、司馬徽、龐德公等等這些人都做了宣傳推介工作,所以諸葛亮從政的條件非常之好。

    於是我們又產生了一個問題,他既然有如此之好的從政條件,為什麼不出山呢?

    *三國時期的諸葛家族人才輩出,其中最耀眼的星辰就是諸葛亮。由此看來,諸葛亮不但有遠大的志向,還有成就大業的背景和關係,但是有一點令人不解,諸葛亮既然如此有條件和能力,那麼他為什麼隱而不出呢?諸葛亮到底在觀望什麼呢?

    這就要弄清楚諸葛亮的志向,據說諸葛亮和他的幾個年輕朋友石韜、徐庶、孟建一起聊天的時候,他說過這樣的話,他說你們幾個如果從政至少也可以做到一個郡首,就是郡一級的官,大家說那你呢?諸葛亮笑而不言,只是笑,不回答,其實答案早都有了,《三國誌》怎麼說他?「每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是什麼人,名相,樂毅是什麼人,名將,諸葛亮的目標很清楚,出將入相,建功立業,驚天偉地。所以他的志向是非常大的,他這麼大個志向他就必須給自己選個好老闆。因為我們知道在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一個有抱負、有作為的人他可以有三種選擇,第一種就是像曹操那樣,自己打江山;第二種像周瑜那樣,幫別人打江山;第三種就是像那些隱士一樣,我誰也不幫在家待著。諸葛亮顯然選擇的是做一個賢相,做一個名將,做一個平治天下的定鼎之臣,所以他一定要給自己選個好老闆。

    那麼諸葛亮放眼望去,這麼多的公司,這麼多的企業,這麼多老闆,選哪個?最方便的是劉表,曹操和孫權他也在招攬人才,——劉備這個時候還沒成氣候——他決定都不選擇,為什麼呢?劉表太差、曹操太強、孫權空間太小。劉表的差我們以後再說,這裡提一句,就是當時中原動亂的時候中原很多的人才都跑到了荊州,劉表一個都不能用,這樣一個根本不會用人的人諸葛亮很快地就把他pa了;曹操呢,曹操太強了,曹操手下人才濟濟,自己就是一個一等一的人才,諸葛亮過去了以後擺哪個位置啊;那麼孫權呢,孫權這邊也不行,孫權一文一武兩個重臣一個張昭一個周瑜,跟孫家的關係非同一般,那叫升堂拜母,就是張昭和周瑜都是享受了升堂拜母待遇的,升堂拜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到了孫權或者孫策,準確說是孫策了,到孫策家裡請他們到後堂去拜見孫策的母親,人了乾兒子的,所以諸葛亮如果到了江東地位肯定在張昭和周瑜之下,甚至在魯肅之下,這是諸葛亮不願意的。

    因為諸葛亮的目標很清楚,就是我到了這個老闆那裡,一要見用,就是被他用,第二要重用,第三最好專用,這個他是很明確的。那麼孫權這個地方顯然是空間太小。因此對於他來說,最好的選擇是一個什麼呢?是一個將來能夠成就霸業或者帝業的還不成氣候的英雄,最好是能夠成就帝業,就是將來能做皇帝,退一步不能成就帝業成就霸業,稱霸一方也可以,但是現在要不成氣候,是個候補皇帝。也就是說這個人要有志向,要有條件,但是志向不明顯,甚至不明確,他的條件還不成熟,還有欠缺,所以才需要我諸葛亮去幫助他。也就是說諸葛亮還要求自己到了這個集團以後有大顯身手的空間和可能,他是要做事的。那麼請大家想想,符合這個條件的是誰呢?只有一個人,他就是劉備。

    *胸懷大志的諸葛亮,密切關注著時勢和時局。經過一番對比,他決定既不選擇擁有政治優勢的曹操,也不選擇文韜武略的孫權,而最終把目標鎖定在了劉備身上。諸葛亮的這一舉動,成為他讓人不解的最大謎團,因為此時的劉備還寄人籬下,依附於劉表,這樣一個勢單力薄的人,為什麼會吸引諸葛亮的目光,劉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有什麼特殊的魅力呢?

    我覺得劉備作為一個候補皇帝是很合格的,第一,他有帝王之分,就是他有成為一個皇帝的可能性,可能性在哪裡呢?兩點,第一,出身,劉備是劉氏宗室,是皇帝家族的人,當然他這個血緣關係已經非常淡薄了,甚至不大說得清楚,但是他亮出這個招牌以後大家都也還認了,而且細細排起來,當今聖上還得喚他一聲叔,叫做劉皇叔,他是皇帝的叔叔呀,那麼如果說這個皇帝不中用了,換他叔叔來當比換一個外姓人來當在當時還是要方便一些,說得過去一些,這是一條。第二條呢,劉備的形象好,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帝王之相,不像曹操,孫權形象也好的,這三個人當中形象最差的就是曹操,這也是曹操最後不敢稱帝的原因之一,是個次要原因,但是也是個原因,我們今天當然主張不要以貌取人,但是古人不這麼看,古人他以貌取人,很講究形象的。曹操這個人形象不好,望之不似人君,一看上去不像個皇帝樣,這個不行,劉備像,孫權也像。

    第二,劉備有帝王之志,就是他是想當皇帝的。劉備兩個兒子叫什麼呢?一個叫劉封,一個叫劉禪,合起來就是「封禪」,封禪是什麼呢?封禪是中國古代有德帝王祭奠泰山的儀式,這裡面有兩個條件,或者說有三個條件,第一個,這個祭祀主體只能是皇帝,第二個,還不是一般的皇帝都可以,要有德之君,你無德還沒有資格,第三個就是祭奠是要在泰山上做的。就是在泰山頂上祭天叫做「封」,在泰山腳下祭地叫做「禪」,合起來叫封禪,你劉備如果不相當皇帝你把兒子叫封禪幹什麼?那說明他想當皇帝。

    第三點,劉備有帝王之術。劉備這個人自稱是漢高祖劉邦的很遠很遠的後代了,我剛才說了這個血緣關係現在不大搞得清楚,但是這個人和漢高祖確實是很像,也是從小就好逸惡勞,吃喝玩樂,喜歡音樂、狗、馬和女人,這個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在什麼地方呢?不一樣在於劉邦喜歡罵人,開口就罵,劉備不罵人,劉備沒有看見過他罵人的記錄,也就是說劉備比劉邦做人還要厚道,至少是看起來做人比劉邦厚道,所以他非常得人心。據說他擔任平原相的時候他手下有一個老百姓瞧不起他,這個傢伙憑什麼給我當領導,就買通刺客去謀殺劉備,結果刺客來了以後,劉備按照他接待人才的那種方式又接到了這個刺客,和他一起喝酒,和他一起吃飯,和他一起玩兒,玩完以後刺客說我是來殺你的,不過我看你這個人這麼好我不殺了,我告訴你是有人要殺你的。為什麼這個刺客不殺他?就是因為刺客看到劉備在這樣一個動亂的年代表現確實很好,根據史書記載,劉備當時一個是保衛地方,有別人打過來以後他保衛這個地方,第二個救濟窮人,第三個就是所有的那些士人他也不管人家地位高、不管人家地位低,一律平等予以對待,只要對方是個士人,是個人才,他來了以後劉備一定是和他同桌吃飯,一起談話,平起平坐,很得人心。

    第四點,就是劉備有帝王之福。劉備是個有福氣的人,在三國的三巨頭當中,他和孫權兩個都算有福氣的。福氣最大的是孫權,十八歲的時候就接手了一片現成的基業,他的父親孫堅、他的哥哥孫策已經幫他把天下打下來了,留下一批忠心耿耿的輔佐他的人,張昭、周瑜啊都是非常忠誠的,而且在整個的群雄逐鹿的過程中孫權基本上是用不著親臨第一線的,自然有人幫他打,福氣最好。劉備他也算個有福氣的,為什麼說他有福氣呢?他剛一出山就得到了關羽和張飛,我們知道不管古代的戰爭還是現代的企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人才難得啊,人才為什麼難得呢?因為一個最好的人才,我們要求他既忠誠又能幹,而老闆們面臨的問題是什麼呢?忠誠的不能幹,能幹的不忠誠,很難找到又忠誠又能幹的,這個劉備剛一出道就來倆,關羽和張飛真是又忠誠又能幹,你說是不是福氣?

    但是他的命運又很坎坷,他的道路又很曲折,他奮鬥了那麼多年還是沒有根據地,還是沒有自己的隊伍,還是成不了氣候,還是要依附他人。據說有一次他和劉表兩個人喝酒,然後中途他上了一趟廁所,回來以後就流淚,劉表說你為什麼劉淚啊?劉備說,剛才我上廁所的時候低頭看了一下,發現我的兩條大腿都長出肥肉來了,我可是長期騎馬打仗的人啊,我的腿上只能有肌肉,不能有贅肉,我就想起我現在這麼大一把年紀了還一事無成,所以悲從心來。確實是,到建安十二年劉備四十六歲了,你要知道古人跟我們現在不一樣啊,我們現在46歲那叫正當年,古人三十六歲就要稱老夫了,劉備覺得自己真是前途光明我看不見,道路曲折我走不完啊。

    我們知道,劉備他之所以奮鬥了這麼長時間都沒有能夠成了氣候,是兩個原因。第一我們講,他有英雄之志、有英雄之氣、有英雄之魂、有英雄之義,但缺什麼呢——英雄之地,就是說他缺一個用武之地,這是他缺的第一條。第二,他有帝王之分、有帝王之志、有帝王之術、有帝王之福,他為什麼沒有成帝王呢——他缺一條成功之路。他這麼多年都沒有找到自己發展的正確的政治路線,而這兩樣東西這個時候都開始有了,因為諸葛亮來了,是諸葛亮讓他得到了用武之地,是諸葛亮為他指出了成功之路,所以諸葛亮來到劉備的身邊真是劉備的大幸,是曹操的大不幸。當然了,我們不可以誇大個人的作用,後來局勢的發展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是諸葛亮一個人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認在那個時代,這樣的一個人物的出現確實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這就是當時的劉備和諸葛亮,也就是說,劉備像什麼呢?像一家正在發展中的民營企業,有一點資金,有一點經驗,也有一點點產品,但是找不到主打產品和營銷路線,他缺一個CEO。諸葛亮像一個能幹的職業經理人,他就是給人家做總經理的,他自己沒有產業,他也不開公司,他需要找到一家好公司。所以這兩個人後來見面以後那真是叫做一拍即合,如魚得水,這才成就了他們這一段君臣際遇,千古流傳的佳話。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倆誰找誰?按照《三國誌》和《三國演義》的說法是劉備三顧茅廬,但是按照《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是諸葛亮主動上門,那麼我們就要問:究竟是劉備三顧茅廬呢,還是諸葛亮登門自薦呢?如果是劉備三顧茅廬,那麼劉備是去了三次才見著,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呢?請看下集——三顧茅廬。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