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節主要講述有關燕王掃北和永樂遷民的民間傳說,有興趣的閱讀。)
梅蘭花鬱悶了兩天,忽然覺得自己很傻:感情糾葛是人家三姑娘的事,自己不過是借了人家的身體辦自己的事情。更何況這個家裡的親戚們也只見過一面或幾面,哪裡有感情?又何來糾葛?他們怎麼想是他們的事,自己心裡清楚也就是了。這麼一想,心裡開朗了很多,搬個小椅子坐在庭院裡看起書來。
其實,看書只是一個擺設。只要小柳或者家裡人不在身邊,她就坐在那裡愣愣地出神,腦海裡閃動的全是呵峰的身影,心裡琢磨的是如何才能找到他!
南屋門一響,長工屈鳳來笑笑瞇瞇地朝她走來。
這是一個五大三粗的男性。濃眉毛,大眼睛,一張闊嘴嵌在圓盤形的臉上,再加上一雙蒲扇似的大手在身上晃來蕩去,給人一種粗暴魯莽的感覺。無論從哪個方面看,很難把他與詩文聯繫起來。
真是人不可貌相!蘭花心裡想。
「來叔,坐下歇會兒吧。」蘭花熱情地說道。自牆壁詩以後,她就對他心存了一份感激,雖然沒有明說過。
「三姑娘,這會兒不忙吧。」他如同洪鐘般的聲音和藹地說著,坐在小柳先時坐的小板凳上。
「不忙不忙,來叔,有事嗎?」
「我,我想問你一個字兒。已經問了好幾個人了,誰也不認識。」說著遞過來一張折疊的粗糙的老黑紙
蘭花展開一看,只見上面歪歪斜斜寫著一個「棣」字。
「這個字念土地地地音。有一種落葉灌木叫棣棠。書寫時可以與弟弟地弟通用。」
「人有叫這個名字地吧?」
「有啊。明朝時地洪武皇帝就叫朱棣。」
「我就說嘛。就三姑娘喝地墨水多。認得字多。」屈鳳來不無奉承地笑著說。
原來。他在看一本關於朱元璋地小書。裡頭好幾處寫著朱棣。便想把這個字學會了。見蘭花在庭院裡看書。就湊了過來。
這時。小柳和吳奶奶做完家務也湊了過來。見他們在說識字地事。也搬個凳子坐下來聽。
「燕王掃北的時候,咱們這裡來了一股花子軍,見了老人孩子就殺,見了成年男人就裹,把咱這裡的人幾乎都殺光裹完了,現在的人都是從山西洪桐縣的大槐樹底下遷來的。」屈鳳來興致勃勃地說。
「你知道燕王掃北的由來嗎?」梅蘭花見他談起老古,很是高興。
「不知道。知道得也就剛才說的這些了。」
「哎,三姑娘,你能給我們說說嗎?」小柳快言快語慫恿道。
梅蘭花笑著點點頭。要知道,說古可是她的強項。為了實施自己的計劃,又有上次說兒歌的收穫,她決定抓住一切機會。
望著三人投來期待的目光,整理一下思路,便滔滔不絕地講起了燕王掃北和永樂遷民的故事來:
燕王掃北的由來
元朝末期,朝廷的統治十分殘暴,老百姓們實在活不下去了,紛紛揭竿而起。朱元璋、陳友倆、方國珍、張士成等人先後拉起隊伍,各霸一方。
後來,為爭帝位,幾路軍又互相廝殺起來。陳友亮和朱元璋展開了鬥爭,朱元璋一舉殲滅了陳友亮的隊伍,殺了陳友亮滿門。
陳友亮有個愛妾,姓甕,頗有姿色,人稱翁美人。朱元璋貪她色美,就收留了下來,納為妾。
這時,翁美人以懷上了陳友亮的後代,事情一旦暴露,不但腹內嬰兒見不了天日,就連翁美人也將死於非命。萬般無奈,翁美人除了整天提心吊膽外,再就是燒香拜佛,祈禱上帝保佑她們母子的性命。沒人時,就撫摸著腹內嬰兒說:「孩子,你如果想活下去,就在娘腹內多待兩個月。否則,你我都將被處死。」
說來也怪,翁美人果然懷胎十二個月,在跟了朱元璋的第八個月份上,生了一對雙胞胎。儘管如此,朱元璋還是起了疑心,硬不承認是他的骨肉。連沒有開過懷的正室馬氏也這麼認為。
正在這時,朱元璋登基坐了皇帝,便把翁美人打入冷宮,活活地折磨死了。朱元璋還想把那對孿生子也殺掉。考慮到江山剛定,又怕錯殺了骨肉,就請劉伯溫給兩個孿生子看相。
劉伯溫看後說孿生子之兄因了朱元璋的洪福而貴不可言。朱元璋這才相信他們是自己的骨肉了,把他們排列到第四第五,取名朱棣、朱肅。封了王位,朱棣被封為燕王。
一天晚上,朱元璋做了一個夢,夢見從天上降下一條龍來,那龍圍著金殿的柱子轉了一圈,便游進宮裡。朱元璋不解其意,便召來劉伯溫,讓他圓夢。
劉伯文說:「明日上潮,五龍子中抱玉柱的那位就是將來繼承帝位的人。」
第二天上朝,燕王朱棣一時高興,抱著玉柱打了個轉兒。正好被朱元璋看到。心中暗想:「這孩子應了我的夢,莫非這帝位將來是他的了?」退朝後,朱元璋來到後宮,對馬娘娘說了此事。
馬娘娘說:「家有長子,國有大臣,豈能輪到他呢?」
朱元璋想想也是這麼個理兒,也就沒把這當成一回事。
馬娘娘可就不同了。他對燕王是不是朱家的後代一直抱有懷疑,見朱元璋這麼一說,更增加了幾分擔憂、幾分嫉妒。凡事都壓著燕王一頭。後來,大太子、二太子和三太子都相繼陣亡,馬娘娘的擔憂就更重了,生怕燕王爭了帝位。正趕上北疆殘元鬧事,馬娘娘就慫恿朱元璋說:「你常說四皇子應了你的吉夢,現在北疆告急,何不命四皇子率領人馬去平鬍子,也好驗證一下他的福份」。
朱元璋見說,覺得這辦法也行。就依了馬娘娘所言,下了一道聖旨,命燕王掃北。如北疆殘元不平,不准返回。聖旨下後,馬娘娘又暗派心腹傳令,讓給燕王點付五千老幼弱殘軍(百姓號稱花子軍)。
燕王接兵一看,把肺都快氣炸了。軍師劉伯溫看破此事,就對燕王說:「即是皇上旨意,王爺就該承命,不必憂慮。」隨即領兵北上。
隊伍離開南京不遠,軍師劉伯溫又給燕王出主意說:「咱的隊伍多半是南方人,如今要到北方去打仗。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回來。何不讓士兵們都回家探探親,訪訪友,七天後再走也不遲。」並如此這般地對燕王一說。燕王依計而行,給士兵們放了七天的假。
到了第八天,士兵們都6續回來了。這當中,有父送子、子送父的,有兄送弟、弟送兄的,也有朋友送朋友的。可是只能進,不能出,送人的也一律編入隊伍當了兵。這一來,軍隊增加人數不少。起程後,隊伍每走到一個地界,地方官除了遠接高送外,還必須在本地面上招募一批青壯年參軍。不給,就搶、就殺。這樣,隨著往北走,隨著裹人,到了北疆,五千人的隊伍竟擴成了五、六十萬人的軍隊。這就是歷史上「燕王掃北」和「花子軍裹人」的由來。
明哭老王安奪位
燕王在北疆平殘元期間,南京老王朱元璋駕崩。滿朝國公大臣立長孫朱允文為皇帝,改年號為建文。
燕王聞訊,心想:我雖然排行第四,可以上三個太子都已戰死,這帝位非我莫屬。如今老王駕崩,乳臭未乾的允文繼位,這都是馬娘娘使得調虎離山記。想起生母翁氏的慘死。不覺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隨即帶兵南下,演了一處明哭老王暗奪位的把戲。
南京的允文,聽說燕王要回朝奔喪,知他沒安好心,就出兵堵擋。兩兵相接在我們這一帶。戰鬥十分激烈,各有勝負,來回拉了好幾個抽抽兒。朱允文怕落個侄殺叔的罪名,又下了一道軍令:只能活擒,不能殺死。這樣,要平燕王難度就更大了。
這樣一來,可就苦了我們這一帶的老百姓。軍隊所到之處,燒、殺、搶、奪不說,還硬逼著老百姓參加軍隊。一時間,凡是能拿得動棍棒的男性都上了戰場。士兵傷亡過半,老百姓死傷慘重。那屍,就像谷草個子一樣一溜兒一排的倒了滿地,屍多人少。哪裡還顧得掩埋?再加上天氣炎熱,屍體腐爛臭,就鬧起瘟疫來了。因瘟疫起源於「花子軍」,人們又稱其為「花子蟲」。傳說,「花子蟲」很小,人們的肉眼都看不見它,可它卻很厲害,專往人的口裡,鼻子裡鑽。在人的五臟六腑繁殖、蔓延。人只要一沾染上它,三天之內準死。一時間,整個平原大地都遭了「花子蟲」的侵襲,幾乎是村村淨,家家絕,斷了人煙。據說,咱烏由縣就只有一個村的一戶姓毛的沒死。因姓毛的是炸果子的,整日裡油薰火燎,把「花子蟲」給嗆跑了。
後來,燕王直搗南京,奪了允文的帝位,自己登基當了明成祖,改年號為永樂。為展自己的宏圖大志,二番北上,在荒涼的北疆建了京城,就是現在的朝廷所在地。
茂州官瞎頭子
燕王掃北時,隨著往北走隨著裹人。走到哪個地界,地方官就得遠接高送。
這天,走到茂州境內,茂州官不但不接,反而四門緊閉。燕王一見,氣憤地說:「叫他城頭答話!」
這個茂州官上了城頭,可就來了瞎頭子勁兒了,他高喉嚨大嗓門地嚷道:「我做的是朱家的官,你是陳友亮的兒子,豈能接你?」
俗話說,打人莫打臉,罵人莫揭短。這燕王最怕人揭的短處就是這個。如今被茂州的官當眾揭出來,又羞又惱,立即下令攻城。並高聲向城頭上喊道:「拿住你,滅你九族!」
那茂州官不以為然地答道:「滅我十族也是如此」。於是,他傳令把當今萬歲朱元璋的牌位立了滿城。這一來,燕王就不敢攻了。因為打了萬歲牌,就是打了皇上,有欺君之罪。更何況,燕王是誰的兒子,人們一直有爭議,經茂州官這麼一喊,燕王更不敢輕舉妄動了。一是怕落個不忠不孝的罪名,二是怕被人說成是陳友亮的後代,將來繼承帝位有非議。他見不能攻城,就恨恨地說:「等我平北回來,一定拆你的城,一銷我恨!」
南京老王朱元璋駕崩,長孫朱允文繼位當了皇帝。燕王在北疆聞訊,立即帶兵南下,明哭老王暗奪位,廢了朱允文,自己登基,建立了永樂王朝。這時,燕王又二番率兵北上,到北疆去建京都。當隊伍走到茂州城時,燕王下令,讓士兵們一人扒一塊磚,拆了茂州城,拿了茂州官,滅了他的九族。又想起他在城頭上喊的「滅我十族也是如此」的話,就決心滅他十族。可是,怎麼湊也湊不夠,就把他老師的墳給滅了。這才湊夠十族。從此落了個「茂州官瞎頭子」,以後誰也不願做茂州官了。
提起茂州官,還有段傳說哩。這個茂州官是個進士出身。在他中進士那年,鄉里的親戚朋友、地方官員都來賀喜。進得門來,自然都要拜見太老夫人。於是,就請出老太太來。未等慶賀,老太太先了言,說:「我提個要求,如果你們答應了我,我才承當這個太老夫人的尊稱,否則,我絕不承當。你們賀你們的喜,我還回家當我的鄉間老太婆去」。大家說:「今天是大喜之日,您老有話就說,有要求就提,哪又大喜之日駁您的理兒?」老太太說:「我兒得中進士,不是他祖輩的陰德。他家是九世屠戶,全憑殺生害命求財,有啥陰德?這是我娘家門的陰德。我娘家世世是讀書種地良民,從無欺人犯法之過。我死後,另外給我修墳立墓,不能和他父親埋在一個墳裡。」大家聽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言。老太太一看,說:「算了,這太老夫人我不當了。」大家心裡一合計:答應了她的條件,就得給她另立墳墓,這在風俗習慣上是不允許的。不答應她的條件,她就不當太老夫人,死後也和太老爺子埋不到一塊兒。萬般無奈,就答應了她的要求,權當一時。哪知,老太太又提出了要求,說:「我活著的時候,你們聽我的,我死了就由不得我了。這事兒咱還得立字畫押,省得以後犯口舌。」於是,寫了證書,親友們都畫了押,縣太爺蓋了印。老太太把證書接過來,交給她娘家侄子,讓他照書辦理。後來,老太太死了,人們遵了她的遺言,給她另立了墳墓。
茂州官在城頭上耍了氣瞎頭子,惹惱了燕王。燕王在滅他十族時,因他娘另立了墳地,沒有動著。
永樂遷民
燕王登基當了明成祖,改年號為永樂。在北方建了朝廷。我們這一帶是朝廷的臉面,又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明成祖為了加強他的統治,也為了改變他眼皮子底下的荒涼景象,在永樂二年,下了一道聖旨:由山西、山東往我們這一帶遷民。規定兩股遷一,遷小不遷大。
俗話說故土難離,老百姓誰也不願遷移。那兄弟倆以上的人家到處躲藏。官府就用了一計,讓官兵的家屬們散佈說:別處的都遷,就是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村大槐樹底下的人不遷。人們聽說了,信以為真,紛紛向那裡跑去。當人們去得差不多了的時候,官府就派官兵把大樹底下的人們圍住,不論大小孩牙,一律集結上路,遷往烏由。
押解的官兵怕移民逃跑,就把他們用繩子捆住雙手,然後再串聯起來,讓人們一個跟著一個的魚貫而行。
旅途漫長,移民們要想大小便時,就得請求官兵把捆著雙手的繩子解開,便後再重新捆上。時間久了,移民們要想大小便時,便簡單地呼叫「我要解手」,這樣,「解手」這個詞就在這種特定的環境特定的生活方式下產生了出來,沿用了下去。不僅在移民中使用,連移民經過的各個省份也都輾轉流傳。直到如今仍在通用。
自此以後,我們這裡才又有了人家,繁衍成了村莊。移民們一家一戶佔一個地盤,這便形成了張、王、李、趙等諸多以姓氏命名的村名。經歷了三百多年,形成了現在的烏由縣。
梅蘭花講得津津有味,屈鳳來、吳奶奶和小柳聽得聚精會神。
「原來是這麼回事」。見梅蘭花講完,屈鳳來高興地說,「老人們講起來,都說自己的老祖宗是從山西省洪洞縣老鴰窩村的大槐樹底下遷來的。方圓幾百里都這麼說。我就想過,一棵大槐樹底下能盛多少人?敢情是官府使得花招!」
「那茂州官的老娘也真有先見之明」。吳奶奶感慨地說,「那老太太之所以這麼做,是看透了夫家的德行。人這一生有好多迫不得已的事,只要心放正了,就有好報。」
吳奶奶說這話時,眼睛始終望著梅蘭花。好像是在感歎自己的人生際遇,又好像在勸說梅蘭花。蘭花覺得心裡暖洋洋的,微笑著向她直點頭。
小柳則一臉的爛漫。高興地嚷嚷道:「那天說了那麼多唱兒,今兒又講了這麼多老古兒,三姑娘,你真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