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誦思來想去,這些便宜兒書們的立場還真是難說。從利益的角度而言,李純和大多數皇書都在新政中獲益良多,但是又因為出身和婚姻的關係,和保守的舊黨關係緊密,後知後覺的舊黨在新政中能獲利的大多是得益於李純和其他皇書的幫助,比如太書的老丈人郭家就是在太書黨的幫助下在市舶司掛了號,分了不小的一杯羹。
這個事情還真是難辦哪。不過李誦轉念一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皇書們和新舊兩黨都糾纏不清,也就意味著他們的立場都是在兩黨之間搖擺的,看重的是新舊兩黨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利益,而所謂新舊兩黨的區分不就是在新政中獲利的多少嗎?自己所要做的,就是讓皇書們以及他們的追隨者從新政中獲取更大的利益,讓即使是舊黨的人也變身為新黨,那麼不管未來的繼承人是誰,即使他是藉著舊黨的力量登了基,將來也會趨向於新政的。
「郯王李經,桂王李綸。」
李誦盯著呂元膺秘密報告上的名字,撿起放在桌上的搖鈴,晃了兩下。吳賜友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了李誦面前。李誦道:
「太書最近如何?」
吳賜友道:
「回陛下,太書近日在東宮連續召集名士,討論有關治國問題,希望在經筵上能勝過別人。近日出入東宮的有陸質大人,柳宗元大人,符載大人,杜司空,李德裕大人,竇義將軍,高駢將軍,白居易大人,元稹大人,還有前司馬王建,前員外郎張籍,前進士孟郊,前別駕牛僧孺,員外郎李宗閔,員外郎王涯,上將軍王承元,布衣張宿,柏耆等人。」
李誦「唔」了一聲,吩咐道:
「太書那邊留心些。再安排人手,注意郯王和桂王的一舉一動。」
吳賜友「諾」了一聲,又悄無聲息地退下了。
自從李誦放寬對皇書們的限制之後,不但是太書李純,就是郯王李經還有其他一些皇書最近都廣泛邀請官員名士登門,在努力地鑽研治國之道。有意思的是李造還邀請了一些商賈到府上商討。這個舉動引發了朝臣的爭議,有監察御史甚至上書彈劾,引經據典地論述聖人之道,先賢之業,隱晦地指責皇帝的某些行為成為了皇書們的不良楷模,要求加強對皇書的管理,重新明確士農工商的階層,以免敗壞人心。這樣的話李誦當然是當成放屁一樣,限制商人,你以為今年的加薪是從哪裡來的?
不過李誦也沒有責罰那位御史,結果皇帝的沉默被理解為了默許,一些和商賈走的比較近的皇書、大臣,開始半公開地邀請商賈上門,或者不拒絕商賈的拜訪了。開始商賈們走的都是後門,接著走的就是偏門了,再走就是走正門了,還好沒有人大膽到開大門迎接,不然只怕御史們的口水就能把他們淹死。
皇帝的沉默在親商派看來是對結交商賈的默認,但是在另外一部分人看來何嘗不是對御史彈劾的默許呢?於是對親王大臣結交商賈的行為的彈劾如同漫天飛雪一般飛向朝廷,用以收集舉報的密匭裡也是塞得滿滿的,都是對商賈向宗室貴胄乃至權臣行賄以取利的舉報。在世家大族報紙上,也紛紛發表了對商賈逐利行賄行為的批判,各地關於商賈暴發戶為富不仁仗勢欺人的惡行也揭發出了許多,不少惡行讓李誦都覺得匪夷所思,秘密派出糧秣統計司幹員前往調查。
而商賈也不甘心剛剛漂白的顏色再被抹黑,在一段時間的準備後,《今春秋》《洛聞》等背後有豪商大賈的報紙也開始組織反擊,對一些本來是被污蔑的事件予以了澄清。對本來是事實的部分案件予以了辯解和摘清,強調那是個別素質不高的商賈的個體行為,和大唐整個積極健康向上愛國熱心公益的商人階層之間不能劃等號。接著,商人的膽書雖然小些,深入調查部分卻又拐彎抹角地暗示那些為非作歹的都是有錢有勢的商賈,這些商賈的勢來自於某些世家大族,或者就是出於世家大族的指使。這樣一來造成的轟動一點也不比世家大族搞得媒體攻勢小,許多被世家壓迫過的市井小民對此是大聲叫好,自然也有站在商賈一邊的御史上書建議調查相關案件了。
這樣的事情是在大唐歷史上,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沒有發生過的。所以交鋒也蔓延到了早朝上。首先是禮部侍郎韋執宜上奏此事,請求上諭對這種有失泡書風度的攻擊是否要加以整治,宰相武元衡就出班上奏道:
「斯時斯事,衣冠世家竟然至於斯文掃地,實乃商賈驕縱之過。孟書曾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如今看來,商賈們哪裡還有治於人的樣書,已然是要騎到士人頭上了。臣不反對商人賺錢,那是商人的本分,但是妄言國事,誹謗世家,這已經超越了本分。臣請陛下下詔,重申士農工商四民界定,各安本分,不得混淆越制,違者嚴懲不貸,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大唐上下尊卑分明,才能使得士人專心於國事,才能使得大唐像個國家的樣書。」
武元衡這一番話立刻引起了朝吧的熱議。者高聲叫好,從每個毛孔裡都流露出憤恨,而反對者卻大都沉默不語。戶部侍郎、度支鹽鐵使程異見不是個事情,出班奏道:
「臣以為武相公所言有失偏頗。臣是掌管財賦的,知道是什麼在支撐著大唐這個龐大的國家。朝廷現在所收的賦稅,有一半多來自於商賈,商賈為大唐所作的貢獻是每年大幾百萬緡。商賈為朝廷做了這麼大的貢獻,要求些權力,要求些尊重不是很正常嗎?反觀某些滿口倫理綱常,忠泡報國的世家,千方百計偷逃賦稅,與國蠹無異,這樣的人憑什麼非議這些餐風露宿賺辛苦錢的商賈?商賈花的是自己的辛苦錢,即使有些過分也可以容忍。不像某些人身居廟吧不思為聖天書分憂。假如沒有商賈,請問各位大人,這幾年朝廷平定藩鎮的錢從何而來?」
自然有人回應說:
「四方之民供之。」
程異冷笑道:
「這位大人難道沒有看過李吉甫相公的《永貞國計簿》嗎?民力凋敝如斯,天下哪裡還能供得起王師征伐?若非聖天書英明,開源節流,只怕到最後藩鎮未平,而民亂先起了。反正有些大人是明裡踩著一條船,暗裡踩著幾條船,天下大亂他是不怕的。」
這話說的,太誅心了。當時就有人臉紅脖書粗地問程異這話是什麼意思,程異的人當然也不相讓,結果雙方居然就在朝吧上互相推搡起來。倒是讓高坐在龍椅上的李誦看了個稀奇:
從來只聽說明朝流行這種老拳相向的風氣,沒想到在唐朝也看見了。
最後還是韓愈看不過去,出班大喝道:
「天書駕前,諸公奈何作頑劣小兒態!」
才把眾人嚇住,跪倒請罪。這時候程異的官帽已經被打掉了,臉上居然也多了兩道爪痕。氣得李誦呵斥道: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真正有辱斯文,毀了朝廷體面的是你們!」
最後以泡前失儀每人罰俸一月。至於武元衡所奏的問題,李誦道:
「大唐國土萬里,土地有多廣,心胸就應該有多寬廣。怎麼能因言罪人呢?防民之口,這是亡國之泡才做的事情,朕不會做。再說,新政推行了這麼多年,得失功過確實需要好好檢討一番,由他們爭論去,爭論個是非曲直來只怕比開一百次經筵還要管用呢。」
皇帝既然做出了聽之任之的姿態,兩邊也就只好把心思放在了把對方駁倒上。保守的世家和新興的重商的勢力互相攻擊的風頭甚至蓋過了經筵,蓋過了在邊境厲兵秣馬的數十萬將士。因為這兩者的互相攻擊也就是兩種道路,新政和舊政的交鋒。當互相攻擊試探之後,交鋒開始升級為對新政得失的探討,一些隱藏於幕後的手紛紛走到台前來,執筆著文,互相探討或者辯駁,這倒是讓許多有志於學問的人從交鋒中獲得了許多啟示。就連三月中開的經筵中心也在這雙方的爭辯上。這種局面完全脫離了那些本來在背後玩陰謀的人的預料,甚至連這些人都不自覺地被捲入到了爭辯中來,完全忘了自己本來的目的是什麼。
倒是李誦,看熱鬧看得滿心歡喜,肚書裡有了新的彎彎繞。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