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唐吐雙方在邊境頻頻動作後,輿論的注意力就從韋丹遇刺變成了唐吐戰爭《春明外史》和《今春秋》都對戰事進行了報道,《今春秋》還派出了兩名寫手去戰場瞭解情況,不知道這是不是史上第一批戰地記者。
吐蕃的這個使者出使唐朝當然不是因為現在雙方的准戰爭狀態。實際上早在吐蕃新年過後,吐蕃贊普就召見了這位使者。自從前年新贊普繼位後,精力全放在了鞏固統治和調和本教佛教矛盾上,當然,在調和的時候,新贊普是偏向佛教的,這就導致新贊普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在鞏固統治上。所以,從繼位開始,新贊普就一直在尋求與唐朝舅舅的和解,這種努力,在新贊普之前的新贊普以及再之前的新贊普就開始了(前文曾經交代,吐蕃一年多內兩任贊普被刺殺)。但是由於平涼劫盟的惡劣影響,德宗一直拒絕與吐蕃議和。(平涼劫盟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指唐朝與吐蕃在平涼會盟時,發生的吐蕃武力劫盟事件。787年5月15日,唐蕃會盟於平涼。尚結贊預先埋伏騎兵於盟壇西部,做好劫盟的準備。渾瑊在出發前,李晟警告他,此次會盟非比尋常,必須嚴加防備;但是唐德宗卻命令渾瑊,不要猜疑對方,要表示會盟的誠意。致使渾瑊首鼠兩端,莫衷一是。會盟開始前,渾瑊等人應尚結贊之請,退去甲冑,入幕更著禮服。此時,吐蕃軍伏兵在擊鼓的號令下,從四面蜂擁而至,渾瑊覺察後果斷從幕後逃出,乘馬突圍,唐朝會盟官員自崔漢衡以下60餘人,皆被扣押,其餘隨從將士全部被殺。此次劫盟突襲事件,唐軍死500餘人,被俘1000餘人。尚結贊又大掠鄰近諸州縣,然後退至清水縣境內。平涼劫盟事件後,唐德宗深悔堅持與吐蕃會盟的失誤,為尚結贊求和說項的唐將馬燧,也被唐德宗罷免了軍權。尚結贊除掉唐朝西北三將的企圖終於得逞。然而,此後30餘年唐蕃之間未能和盟,直至公元821年,唐長慶元年、吐蕃彝泰七年,雙方才再度和盟。引用內容,不算字數。)李誦繼位後,吐蕃使者更是每年都到長安來一趟,但是唐朝舅舅皇帝一直沒給好臉。
邊境上,吐蕃首先停止了進攻。這是由於贊普為了表達誠意。唐軍也沒有咄咄逼人,停下來休整築城。涇原方向果然如郝玼所言,去年築成的臨涇城果然成為唐軍後勤供應的大本營。
唐軍的戰略目的既然已經達到,那麼確實可以和吐蕃談談和平的事情了。不過再談之前,李誦把吐蕃使者晾了近一個月後,才在吐蕃使者的再三請求下,勉強表態願意和談。這期間,侍郎以上大臣都收到了吐蕃使者贈送的冬蟲夏草等禮物。期間還上演了一出孝子救父的年度悲情大戲,成為傳奇創作的素材。
當年平涼之盟,副無帥判官路泌、會盟判官鄭叔矩皆沒於吐蕃。先帝時吐蕃請和,許諾放回路泌、鄭叔矩等被吐蕃扣押的官員。路泌的兒子路隨聽說後,三次到宮門口哭泣上表,請求德宗准許吐蕃議和,以救回父親,都被德宗以吐蕃狡詐無信拒絕。此次吐蕃再次請和,得到消息的路隨連續五次上表,又跑到宰相們府上哭泣請求准許和吐蕃議和。路隨的事跡迅速感動了朝野,裴垍、李藩都勸說皇帝和談,李吉甫和於頔則扮演惡人角色,力陳吐蕃弱則請和,強則興兵,不可輕信。不過孝子的事跡還是很有催淚效果的,據說連王皇后都被其感動。當皇帝准許議和的消息傳出,所有關心路隨的人都鬆了一口氣,似乎兩個國家的戰和全為著他一個人似的。
李誦派出的議和主談是司空同平章事於頔。本來於頔是應當到河中晉絳暫代節度使的,李誦考慮再三,還是留下了於頔。河中晉絳節度使由京兆尹王權擔任,而京兆尹則由許孟容擔任。許孟容是個幹才,但是由韓大膽罩著京兆地方,幹才的用武之地也不是太多。
在輿論上,於相公是堅決反對和談的人。用於相公和談,似乎既能給路隨及輿論交待,又能讓他們絕望。果然,於相公對吐蕃使者的第一句話就是:
「吐蕃為什麼要議和?」
當吐蕃使者高談闊論了一通神的意旨和贊普的慈悲心腸,吐蕃上下對和平的熱愛後,於相公冷冷地拋出了一句:
「既然如此,那貴國二十二年前就應當和我國會盟了,為什麼二十二年前貴國劫盟呢?」
吐蕃使者來之前確實是狠做了一番功課的,當即回答道:
「那是因為當時的大相尚東贊大人自作主張,而且大唐先帝沒有履行對大吐蕃的承諾,割讓北庭、伊西給我國。」
於頔問:
「我大唐為什麼要割讓兩地給吐蕃呢?」
吐蕃使者:
「因為大吐蕃幫助大唐從叛軍手裡收復長安。」
「你們幫了多少?」
「??????,於相公,我們還是談談眼前的事情吧。」
於頔對二十二年前的事情不依不饒,道:
「既然是尚東贊自作主張,那麼就請貴國用尚東讚的首級表明誠意吧!不然,本相公怎麼向二十二年前死去和被俘的官員將士交待?」
雙方第一次會談不歡而散,不過吐蕃使者胸懷廣闊,鍥而不捨,一次不行就再來一次。終於在淮西傳來發生饑荒的消息的時候,雙方達成了一致。吐蕃放回歷來扣押的唐朝官員,割讓四州之地供奉金錢若干給唐朝,雙方罷兵議和。這個條件比吐蕃原來的條件高出了一倍,唐朝也就放棄了把尚東讚的屍骨挖出來割下腦袋的要求。
五月初,根據要求,雙方各自退兵三十里,除了邊防堡壘外,唐軍吐軍主力後撤。唐朝派遣祠部郎中徐復出使吐蕃,同時扣押下了吐蕃的副使以及一半的隨員作為人質。當於頔把結果報告給李誦的時候,李誦驚訝了半天,十九世紀之後的中國人實在想像不到自己國家會在談判桌上強勢到這種地步。李誦想說,我為自己是大唐皇帝而自豪。
不過遠在淮西的吳少誠卻不這麼想。吳少誠恨死了大唐皇帝。也恨死了大唐皇帝的太子。本來太子出潼關的目的是巡視江淮旱情。不料韋丹遇刺後不久,天降甘霖,旱情緩解,太子也就順理成章留在了洛陽。留在了洛陽也就算了,太子還頻頻出洛陽視察各鎮。洛陽附近的駐軍也太子宣慰了個遍。據說太子在烏重胤那裡非常露骨的說出了「王師南下,蕩平賊寇,澄清玉宇」的豪言壯語。這幾個月下來,王師重入中原已成定局。
由於安黃、陳許、山南、鄂岳、金商等鎮的嚴密防守,淮西在每年春天的例行劫掠儘管加大的規模力度,成效反而不如往年。在周圍十幾萬大軍壓境的壓力下,淮西的糧食不得不保證軍隊,而且軍隊不但沒有縮減,反而擴充了兩萬人。淮西現在幾乎是一戶資一兵。於是,幾年不見的餓死人現象在淮西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戶潛逃在淮西出現了。而且輿論對淮西也越來越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