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任劍逍遙兄!)
「陛下,河中急報。」
紫宸殿裡,裴垍匆匆走進來道。
「裴相公請坐,說說。」
「杜相公上奏,河中節度使李庸臨危不懼,調度有方,判官蘇弘忠誠勤勉,忍辱負重,已然化解晉陽危局,裁汰老兵一萬八千二百二十三人,除去殘疾孤老五百六十人安置於州縣衙署、府庫,官學為雜役外,餘者盡皆分派至各州縣興修水利,平整道路。河中本鎮留萬人,杜相準備帶回關中七千人,交給涇原鎮築城。另河東大將阿迭光進奉命馳援河中,與河中將孟懷英一道,擊殺翻越太行盜賊八百人。於晉陽城內外,抓捕四十餘人,擊殺亂黨六十餘人。杜相公說,這些亂黨皆是凶頑不化之徒,竟然殺傷太原捕快士兵一百餘人,逃脫出城,出城後還想趁裁汰士兵人心未穩,襲擊營地,攪亂局勢,險些殺到杜相公住處,還好近衛軍士兵警覺,殺退賊人。只可惜走脫首腦五人,不知幕後是誰。」
李誦聽了不覺悚然,點點頭,道:
「居然募集了這麼多死士,此人真是其志不小,膽略非凡。裴相公覺得幕後可能是誰呢?」
裴垍道:
「臣不知。陛下整軍,雖然裁汰近六萬人,然而藩鎮皆知此舉意在由朝廷掌控軍隊,直接控制地方,進而削弱節度使權力,最終削藩。如此則朝廷勢大而藩鎮勢小,所以臣想暗中有意破壞者定然不止一家,除了人所皆知的幾鎮外,只怕其他貌似恭順的節度使中也有人盼著出事,整軍不了了之。此事由幾鎮聯合的可能性也是不小。」
李誦頷首道:
「裴相公所言有理,那整軍一事可要放緩?」
裴垍道:
「臣以為應當加快。現在晉陽事了,朝廷正可借此事降低士兵排斥心理。朝廷連番勝利,各鎮不敢輕舉妄動,只要稍加引導,必然可以收效。一旦整軍完成,則主導權即為陛下所有,到時,是徵召還是征伐,就由不得藩鎮了。」
李誦點頭道:
「裴相公言之有理。只是裴相公可知,大唐二十年無戰事,看似太平繁華,卻是危機深重。吉甫所作《永貞國計簿》你也看到了,兩戶資一兵啊!可是朝廷的兵力一要備邊,一要防內,還要防備隨時可能發生的叛亂。這幾年朝廷的收入已經達到了三千餘萬貫石,這三千餘萬貫石朕知道來自鹽鐵茶酒商旅田畝,收入增一分,則民生苦一分,民生苦一分,則大唐危一分。今年裁汰兵員近六萬,這都是各邊軍裁下的。明年內地各軍預計裁減兵員將逾十萬,要不讓被裁減兵員流落不臣藩鎮,滋擾地方,就要給他們找事做,幸虧眼下有水利工程,水利做完了,朕還要安排他們修路。當然這些事除了安排裁汰老兵去做,也要招徠流民去做。水利道路都是有利民生的大事,只是投入巨大,朝廷的財賦只怕都要投上去,這樣只怕幾年內朝廷都沒有力量去削藩,收復河湟、安西了。」
裴垍道:
「陛下思慮深遠,能不急功近利,皇唐幸甚。臣知道陛下所憂慮的是朝廷的財賦不足,而財賦不足的根源在於戶口土地不足。臣以為陛下所作皆為鞏固國本,不可畏難而止。其實,陛下這兩年頻頻免除賦稅,著眼也是在解決戶口土地問題,只是臣秋冬奉命巡視關中、山南各道,覺得免稅只能鞏固已有戶口,解一時之困,而不能召回流失戶口。回京之後,臣就在撰寫《勸課農桑固本疏》,雖未完成,現在陛下問及此事,臣便擇要言之。」
「陛下,流民之所以拋棄戶籍土地,根源即在於賦稅沉重。陛下即位以來,夏初臣建議改地方州供為省估,是從常例著手減輕賦稅。此臣勸農第一策也。現在各道拋荒土地日多,鄉里大戶往往賄賂官府隱瞞事實將無主土地收為己有。派遣官員巡視各道,核對戶籍土地,得出官府掌握土地實數,此臣勸農第二策也。天寶以來,凡多戰事之地必然人少地多。比如隴右失陷,百姓大多內遷,陛下可下詔招徠流民墾荒,免其三年租稅,此臣勸農第三策也。山南湖南嶺南等地,土地肥沃而人丁稀少,開發不足。而北方人多地少,只是北方之民習慣種植小麥,不善種植水稻,陛下可遷關中之民並招徠流民往彼地,由官府貸其農具籽種,派遣農官教習水稻種作,第一年由官府不收租稅,貸其口糧,第二年不收租稅,口糧減半,第三年收一半租稅,清還所貸口糧。各地拋荒流民,准其回本籍,免除歷年欠稅,照移民辦理。如此朝廷控制戶口土地必多。此臣勸農第四策也。賦稅沉重,而使百姓無心向農,致使產出不足。戰亂破壞,使得官府也無心治農。陛下可曉諭各地,重視農官,培育良種,探究耕作新法,務必增加糧食產量。此臣勸農第五策也。臣雖然不才,但是有此五策,自信不出三年,國本必張。三年之後,陛下整軍已成,吏治清明。水利道路已修。百姓安樂,府庫充足,兵精糧足,就可以出天子之師征伐四方了。」
李誦一聽樂了,裴垍說是農事一興就可以怎樣怎樣,卻又加了整軍吏治等許多條件。不過以李誦所知來看,裴垍的建議可行性極強,只要執行力度夠大,阻力會必打皇親國戚的土地的主意小的多。裴垍的建議確實把李誦心頭的擔憂消除了一大半,於是大大誇獎了裴垍一番,道:
「裴愛卿此言甚合朕意。請裴愛卿這幾日辛苦一下,將此疏完成,朕將它發給各部討論,形成一個具體的章程。」
頓了頓,繼續說道:
「培育新種確實要抓起來。裴愛卿巡視各道,可能有所不知,柳宗元今年從安南引進了占城稻,產量極高,今年正在福建嶺南試種。裴相公可以關注一下,一旦試種成功,即刻向江南各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