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榜了,求收藏,鮮花,推薦!)
半個月前,就在劉辟要走出山溝的時候,李誦的案上擺放著兩堆奏章,一堆是好的,一堆是壞的。
好的大多和今年的收成有關,風調雨順,關中各地的糧食產量都高於往年,而且由於免稅,糧價也有所下降,府庫依然充盈——按照計劃,官府用現錢和實物換購了大量糧食。陸續送來的河南、河東、河西等地的消息也不錯。李誦很感謝老天爺,雖然把他一腳踹到這裡,卻沒有趕盡殺絕。
而壞的是他的計劃出了紕漏。而出紕漏的原因不在於他和他的信臣們考慮不周,而在於他剛感謝過的老天爺。
玩了他一把把他送到唐朝來的老天爺又玩了他一把。
病根還在劉辟身上。
李誦的計劃裡,是放劉辟出京,讓俱文珍楊志廉和舒王麻痺,然後讓李愬部署追殺,拖延劉辟返川的時間,同時派出大臣入川去見韋皋。整個計劃可以說天衣無縫,俱文珍、楊志廉、和舒王費了好大心思終於把劉辟安全的送了出去,幾個人在長安就安分了許多,專心等藩鎮上表,同時訓練軍隊,安插腹心。李愬對劉辟的追殺也很順利,一進秦嶺就把劉辟追到了深山裡。李誦的使臣禮部侍郎、劉禹錫和柳宗元的老師權德輿也依期從長安出發前往成都。本來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可是這個時候,老天爺覺得不好玩了。
於是老天爺就下了一場大雨。下雨本來沒有什麼,可是這雨下得實在太大了。大得使一路追到巴山的李愬手下失去了劉辟的蹤跡,也使得秦嶺山洪爆發,阻擋了權德輿的行程。
於是李誦在焦急的等待裡,收到了權德輿的奏章;於是在權德輿等待山洪退去的時間裡,劉辟找到了回川的路。
看著眼前的奏章,李誦暗暗想道:難道這一場刀兵真的無法阻止嗎?
李誦長吁一口氣,從龍椅上站了起來。他知道歷史上韋皋死後劉辟就佔據兩川,唐憲宗派遣大將高崇文歷時九個月才平定這次叛亂。李誦知道,如果權德輿不能趕在劉辟之前到西川之前勸說韋皋,那麼回到了西川的劉辟就足以影響韋皋的判斷,按照歷史原來的軌跡發展下去,這一場戰事就無可避免。李誦不想自己旨在固本培元的新政被這一場叛亂所耽誤。
如果這一場戰事無可避免,就讓它的破壞減少到最小吧!深吸了一口氣的李誦作出了決定,沉聲道:
「李忠言!」
「在。」
「宣當值的中書舍人來見!」
「遵旨。」
第二天上午,幾匹快馬衝出明德門,只往秦嶺方向而去,這是去宣權德輿回京的使者。
不久之後,又有幾匹快馬衝出明德門,不過這次去的方向卻是忠州。出去的原因是兩個時辰之前杜黃裳的進諫。
杜黃裳對李誦說:「老臣以為陛下多慮了,即使劉辟有異心,但是韋太尉對朝廷卻是忠心耿耿。韋太尉治蜀將近二十年,若要謀反何必等今日?陛下只消命令權德輿待官道修通,再前往蜀中宣旨,韋太尉必定會把劉辟這逆賊綁縛長安。」
杜黃裳這話一半是寬慰李誦,一半也是事情確實如此。雖然其他幾個宰相也這麼認為,只是李誦心情卻依然高興不起來。他知道韋皋不會謀反,可是劉辟會,而且很快就會,但是難度就在於怎麼讓這些宰相們明白,同意他的調兵計劃。宰相們雖然皇帝,但是也有自己的思想。連李淳、李愬都以為皇帝之所以要殺劉辟而後快,只是因為劉辟大逆不道,何況這些宰相呢?
難道要我告訴你們我是從21世紀穿越來的,因此我知道韋皋活不過八月,然後劉辟一定會謀反?
頭疼不已的李誦看著等待他回話的幾位宰相,清一清喉嚨道:
「各位相公,朕自然知道韋太尉不會謀反,可是韋太尉今年已經六十歲了,常年征戰,身體必定有隱疾,朕害怕韋太尉萬一有個什麼閃失,劍南西川就會為小人所趁。」
李誦這麼一說,幾位宰相臉上可就掛不住了。這四個宰相裡,最年輕的杜黃裳都已經六十五了,杜佑都過七十了。皇帝這麼說,是在嫌我們老麼?
好在李誦馬上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言,補口道:
「韋太尉從軍數十年,大小數百戰,雖幼於諸位相公,但身體必定有隱疾。朕這些日子讀太宗實錄,想起當年胡國公秦叔寶,雖然九十高齡,但是早早就不能上馬征戰,萬年氣血不旺,自述說是年輕時征戰失血過多所致。朕由此想到韋太尉,不知韋太尉會否和胡國公一樣。」
李誦這些日子倒是在讀歷朝皇帝實錄,但秦叔寶的事卻不是太宗實錄上記載的,乃是李誦在大學裡讀唐朝筆記小說,在張文成的《朝野載》上讀到的。這幾位宰相都是飽學之士,如何能不知道,但這時候卻不是指責皇帝讀野史的時候。還好杜佑老成,知道只是皇帝無心之言,解圍道:
「陛下思慮果然周全,韋城武(韋皋字)倒是真未必如老臣康健。老臣聽說韋城武每年都要去峨眉山靜養一段時間呢。」
口頭上的承認只是給大家台階下,並不代表宰相們同意皇帝的判斷。尷尬場面過去後,杜黃裳依然說道:
「年上韋太尉遣使入朝,老臣還打聽了一番,說道韋太尉如今身體極好,騎得烈馬,開得硬弓。」
雖然沒有明說,但言下之意再明白不過。聽得李誦極為鬱悶,太無知了,太愚昧了,身強力壯突然心肌梗塞、中風的多了,你怎麼就沒看見呢?可惜李誦不是真的李誦,如果是真的李誦,他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難道朕中風前騎不得烈馬,開不得硬弓嗎?」李誦的時代唐代的史料已經缺失很多了,他不知道李誦究竟如何。(繞暈了吧?嘿嘿)於是,李誦就只好另闢蹊徑,說道:
「萬一韋太尉被劉辟蒙蔽,不肯縛劉辟進京怎麼辦?」
這倒是個問題。杜黃裳沉思一陣,道:「有了,韋太尉素與陸相公(陸贄)友善,今陛下雖召還陸相公,但陸相公還在忠州,使臣前往忠州不久,不如現在再遣使往忠州去,或可路上截住,命陸相公修書一封勸說韋太尉,此事必諧。」
陸贄文章的威力天下聞名,其他幾個宰相也連連稱善,李誦也覺得這是一條可行之計,於是立即命令李吉甫擬詔,不多時,詔書一揮而就,用印之後,就命人宣詔去了。但是李誦還是堅持召回了權德輿,他可不想讓這樣一位三次知貢舉,門生遍天下的一代文宗失陷在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