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系統 資料 神經系統概論
    1、引言

    對外界刺激能發生反應是細胞的普遍特性,這一特性稱為應激性(irritability)。

    多細胞動物有神經系統。神經系統是由應激性高度發展的神經細胞,或稱神經元(neurons)和一些特殊的結締組織細胞,如神經膠質細胞(neuroglialcells)所組成。它的功能是通過各種感受其接受來自體外和體內各部分的信息,傳送這些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解釋、整理和加工,然後發出相應的“指令“,使身體有關部分做出應答,結果是身體各部分保持協調一致和身體的內穩態。

    除神經系統外,內分泌系統(分泌激素)也是協調控制身體各種機能活動的系統。2個系統各有特點。激素的效應比神經慢。生長、性別分化、消化食物等活動都是受激素調節的,效應雖慢,但很穩定。神經活動的效應快。動物的迅速反應一般都是靠神經系統指揮、傳導。考肌肉系統來完成的。神經傳導速度很快,可以達到100m/s,在接受之後很快就出現了反應。

    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活動是相輔相成的。動物的行動常常是在2個系統的合作之下實現的。用應急學說來說明交感神經系統—腎上腺系統的作用。當機體突然遭遇到特殊緊急情況,如缺氧、窒息、失血、劇痛、恐懼、焦慮、劇烈運動、暴冷暴熱時,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大量分泌,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同時使瞳孔擴大,這樣機體就處於高度清醒和警覺狀態,可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心跳加快,心輸出量增加,血壓升高,血液循環加快;支氣管擴張,通氣阻力減少,每分通氣量增多,供應機體更多的氧氣;內髒血管收縮,肌肉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多,全身血液重新分配,有利於重要器官能得到更多的血液供給;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強,血中游離脂肪酸增多,有利於機體獲得充足的能量,保證心肌和骨骼肌的能量需求。共同維持和增強機體的適應能力。

    植物有激素,但沒有神經系統。一般說,植物沒有快速反應。少數植物有些快速活動,如含羞草地葉子能快速閉合,食蟲植物的葉子能快速包圍落於其上的昆蟲,鳳仙花果實成熟後能快速爆破而將種子彈出等,這些快速反應主要是由細胞中含水量的急劇變化和電脈沖、化學變化所引起的。

    2、神經系統基本組成

    (1)神經元

    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是神經細胞,即神經元(neurons)。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神經元形態相似,都是由細胞體和從細胞延伸的突起所組成(如左圖)。細胞體除細胞核外,還有線粒體、高爾基體、尼氏體(Nissl’sbodies)等。尼氏體顆粒狀,是糙面內質網和游離核糖體的混合物,神經元的各種蛋白質都是在這裡合成的。細胞質中還有不同走向的微管、微絲和密布的中間纖維,即神經元纖維(neurofilaments)。它們構成神經元的骨架,有保持神經元形態的作用。微管還有運輸物質的功能。

    神經元伸出的突起分2種,即樹突和軸突。樹突(dendrites)短而多分支,每支可再分支,尼氏體可深入樹突中,樹突和細胞體的表膜都有接受刺激的功能。它們的表面富有小棘狀突起,是與其它神經元的軸突相連(突觸)之處。軸突和樹突在形態和功能上都不相同。每一神經元一般只有一個軸突,從細胞體的一個凸出部分伸出。軸突不含尼氏體,軸突表面也無棘狀突起。軸突一般都比樹突長,其功能是把從樹突和細胞表面傳入細胞體的神經沖動傳出到其他神經元或效應器。所以,樹突是傳入纖維,軸突是傳出纖維。

    軸突的末端分為許多小支,各小支末端膨大,和效應器(如肌肉)或其它神經元的樹突相連。軸突外面包有外膜,為神經膜(neurolemma),是一種細胞,稱為神經膜細胞,或稱施旺細胞ells),有保護軸突的作用。神經纖維受到損傷,在有施旺細胞包裹的情況下,細胞體能再生出新的軸突。在施旺細胞和軸突之間還常有另一外鞘,稱為髓鞘(myelinsheath)。

    由於髓鞘是成節排列的,因而神經纖維上出現順序排列的橫縊,稱為郎飛節Iranviernodes)。髓鞘的主要成分是磷脂,有絕緣並增進神經傳導的作用。並不是所有的軸突都有髓鞘。直徑在2μm的軸突大多沒有髓鞘。中樞神經系統(腦和脊髓)中的軸突沒有神經膜而有髓鞘,這裡的髓鞘不是施旺細胞的一部分(中樞神經系統中沒有施旺細胞),而是來自另一種細胞,即神經膠質細胞。

    有些神經元有一個軸突和一個樹突,稱為兩極神經元;很多神經元有一個軸突和多個樹突,稱為多極神經元;有一些神經元只有一條纖維,稱為單極神經元。如人和其他脊椎動物脊神經中的感覺神經元只伸出一條纖維,但在離開細胞體不遠處分為兩支。一支到感受器,稱為周圍支,另一支進入脊髓,稱為中樞支。前者是傳入纖維,將來自感受器的感覺沖動傳入細胞體,所以從功能上看應是樹突,但卻有軸突的結構;後者從功能和結構上看都肯定是軸突。

    (2)神經膠質細胞

    中樞神經系統中除神經元外,還有一類細胞,即神經膠質細胞(neuroglia),或簡稱膠質細胞。膠質細胞比神經元多,在哺乳類,兩者的比例約為10:1。膠質細胞沒有傳導功能,但對神經元的代謝和正常活動都起著重要作用。一種膠質細胞稱為少突膠質細胞(oligodendroglia),這部分細胞分支較少,作用和周圍神經系統中的施旺細胞一樣,即圍裹在神經纖維(和細胞體)之外,形成多層絕緣的髓鞘。另一種膠質細胞稱星狀膠質細(astroglia)胞,這種細胞數目最多,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它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參與神經遞質的代謝。此外,星狀膠質細胞對中樞神經系統中離子平衡即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都有重要作用。有人認為,神經膠質細胞對腦的記憶功能有幫助。膠質細胞退化或不正常時可出現神經功能上的疾患。

    (3)神經和神經節

    解剖蚯蚓或蛙所見的銀白色神經乃是由多個神經元伸出的神經纖維(軸突或樹突)所組成的。這些神經纖維由結締組織裹在一起,外面再圍以結締組織的鞘,即形成一條神經。這些神經纖維各有髓鞘包圍,外面又有結締組織彼此相隔,是高度絕緣的,傳導信息時彼此不受干擾。脊椎動物的腦和脊髓中的神經纖維也並行而成神經束,但埋藏在腦和脊髓中,不成分離的神經,其功能是傳導,稱為神經“通道”(pathways)。

    神經元的細胞體多集中於中樞神經系統的灰質中。在無脊椎動物,細胞體集中而成神經節,如蚯蚓的腦神經節、食管下神經節等。脊椎動物也有一些神經節,如人的脊神經節、交感神經節等。

    (4)突觸

    軸突的末端分為許多小支,各小支的末端膨大成小球。小球和另一神經元的樹突或細胞體的表膜相連處即是突觸(synapse)。在無脊椎動物,軸突大多和其它神經元的樹突形成突觸。在脊椎動物,軸突可和樹突相連,但更多的則是與細胞體的表膜形成突觸。

    電突觸和化學突觸

    據神經沖動通過突觸的方式的不同,突觸可分為電突觸和化學突觸2種類型。在電突觸,軸突末端(突觸前膜)和另一神經元的表膜(突觸後膜)之間以突觸間隙相隔。腔腸動物神經網的突觸主要是電突觸。蚯蚓、蝦、軟體動物等無脊椎動物主要也是電突觸。

    電突觸的特點是:(1)突觸前後兩膜很接近,神經沖動可以直接通過,速度快;(2)傳導沒有方向之分,形成電突觸的2個神經元的任何一個發生沖動,即可以通過電突觸而傳給另一個神經元。

    脊椎動物也有電突觸,但更多的是化學突觸。化學突觸的形態特點是2個神經元之間有一個寬約為20nm∼30nm的縫隙。縫隙的前後分別為突觸前膜和突觸後膜,縫隙的存在使神經沖動不能直接通過,只有在某種化學物質,即神經遞質的參與下,在神經遞質與突觸後膜上的受體結合後,突觸後神經才能去極化而發生興奮。

    在突觸前膜內有很多小泡(上千個),稱為突觸囊泡(synapticvesicles),其內含物質就是神經遞質。

    化學突觸實現神經傳導的過程:當神經沖動從軸突傳導到末端時,突觸前膜透性發生變化,使Ca2+從膜上的Ca2+通道大量進入突觸前膜。此時,含遞質的突觸囊泡可能是由於Ca2+的作用而移向突觸前膜,突觸囊泡的膜與突觸前膜融合而將遞質排出至突觸間隙。突觸後膜表面上有遞質的受體,遞質和受體結合而使介質中的Na+大量湧入細胞,於是靜息電位變為動作電位,神經沖動發生,並沿著這一神經元的軸突傳導出去。這就是通過神經遞質的作用,使神經沖動通過突觸而傳導到另一神經元的機制。

    興奮性突觸和抑制性突觸

    神經沖動有興奮性的,也有抑制性的。抑制是神經沖動在到達突觸時受到阻礙,不能通過或是很難通過所致。神經沖動能否通過化學突觸決定於這一突觸釋放的遞質的性質和突觸後膜的性質。如果釋放的遞質能使突觸後膜去極化,一定量的遞質就可使突觸後神經元去極化而興奮,實現神經沖動的傳導。反之,如果釋放的遞質不但不引起突觸後膜的去極化,反而加強膜的極化,也就是說,不但阻止Na+的滲入,而且促使K+的大量滲出,或Cl的大量滲入,結果膜的電位差加大,接受刺激的閾限也就增高,只有更強的刺激才能引起興奮。這種釋放抑制性遞質的突觸就是抑制性突觸。

    (5)神經遞質

    軸突的末端分為許多小支,各小支的末端膨大成小球。小球和另一神經元的樹突或細胞體的表膜相連處即是突觸(synapse)。在無脊椎動物,軸突大多和其它神經元的樹突形成突觸。在脊椎動物,軸突可和樹突相連,但更多的則是與細胞體的表膜形成突觸。

    電突觸和化學突觸

    據神經沖動通過突觸的方式的不同,突觸可分為電突觸和化學突觸2種類型。在電突觸,軸突末端(突觸前膜)和另一神經元的表膜(突觸後膜)之間以突觸間隙相隔。腔腸動物神經網的突觸主要是電突觸。蚯蚓、蝦、軟體動物等無脊椎動物主要也是電突觸。

    電突觸的特點是:(1)突觸前後兩膜很接近,神經沖動可以直接通過,速度快;(2)傳導沒有方向之分,形成電突觸的2個神經元的任何一個發生沖動,即可以通過電突觸而傳給另一個神經元。

    脊椎動物也有電突觸,但更多的是化學突觸。化學突觸的形態特點是2個神經元之間有一個寬約為20nm∼30nm的縫隙。縫隙的前後分別為突觸前膜和突觸後膜,縫隙的存在使神經沖動不能直接通過,只有在某種化學物質,即神經遞質的參與下,在神經遞質與突觸後膜上的受體結合後,突觸後神經才能去極化而發生興奮。

    在突觸前膜內有很多小泡(上千個),稱為突觸囊泡(synapticvesicles),其內含物質就是神經遞質。

    化學突觸實現神經傳導的過程:當神經沖動從軸突傳導到末端時,突觸前膜透性發生變化,使Ca2+從膜上的Ca2+通道大量進入突觸前膜。此時,含遞質的突觸囊泡可能是由於Ca2+的作用而移向突觸前膜,突觸囊泡的膜與突觸前膜融合而將遞質排出至突觸間隙。突觸後膜表面上有遞質的受體,遞質和受體結合而使介質中的Na+大量湧入細胞,於是靜息電位變為動作電位,神經沖動發生,並沿著這一神經元的軸突傳導出去。這就是通過神經遞質的作用,使神經沖動通過突觸而傳導到另一神經元的機制。

    興奮性突觸和抑制性突觸

    神經沖動有興奮性的,也有抑制性的。抑制是神經沖動在到達突觸時受到阻礙,不能通過或是很難通過所致。神經沖動能否通過化學突觸決定於這一突觸釋放的遞質的性質和突觸後膜的性質。如果釋放的遞質能使突觸後膜去極化,一定量的遞質就可使突觸後神經元去極化而興奮,實現神經沖動的傳導。反之,如果釋放的遞質不但不引起突觸後膜的去極化,反而加強膜的極化,也就是說,不但阻止Na+的滲入,而且促使K+的大量滲出,或Cl的大量滲入,結果膜的電位差加大,接受刺激的閾限也就增高,只有更強的刺激才能引起興奮。這種釋放抑制性遞質的突觸就是抑制性突觸。

    (6)反射弧

    反射是指對某一刺激無意識的應答。膝跳反射(圖1528)是一種最為簡單的反射類型,它僅包含兩個神經元,感覺神經元(輸入)和運動神經元(輸出)。刺激膝蓋處大腿肌肉的感受器,在感覺神經元中引發了動作電位,動作電位上行到脊髓,脊髓中感覺神經元直接與運動神經元建立突觸聯系。如果信號足夠強,就可以在運動神經元中引發動作電,當這個動作電位穿遞到大腿肌肉,即可引起膝跳反射。然而大多數反射要比膝跳反射復雜的多,在脊髓中包括有一個或多個中間神經元,將感覺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連接起來。因此反射的概念是,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機體對刺激感受器所發生的規律性反應。反射活動是在一定的神經結構裡進行,此結構就是反射弧,一個典型的反射弧是由感受器(接受刺激的器官或細胞)、感覺神經元、中間神經元、運動神經元、效應器(發生反應的器官或細胞)五個部分組成。反射弧是神經系統的基本工作單位。

    3、神經沖動及其傳導

    (1)動作電位

    神經沖動的傳導過程是電化學的過程,是在神經纖維上順序發生的電化學變化。神經收到刺激時,細胞膜的離子透性發生急劇變化。用同位素標記的實驗證明,神經纖維在受到刺激(如電刺激)時,Na+的流入量比未受刺激時增加20倍,同時K+流出量也增加9倍,所以神經沖動是伴隨著Na+大量流入和K+大量流出而發生的。

    細胞的膜電位是由細胞膜對特異離子的相對通透性和離子的跨膜濃度梯度決定的。在細胞膜上存在著由親水的蛋白質分子構成的物質出入細胞的通道。對神經傳導來說,最重要的離子通道是Na+、K+、Cl+、Ca2+等通道。神經纖維靜息時,也就是說,在神經纖維處於極化狀態時(電位差為70mV),Na+通道大多關閉。膜內外的Na+梯度是靠Na+、K+泵維持的。靜息電位(restingpotential,RP),細胞處於靜息狀態是的膜內外電位差,可以根據Nernst方程和膜內外的離子濃度計算得到。

    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時,膜上接受刺激的地點失去極性,透性發生變化,一些Na+通道張開,膜外大量的Na+順濃度梯度從Na+通道流入膜內。這就進一步使膜失去極性,使更多的Na+通道張開,結果更多的Na+流入。這是一個正反饋的倍增過程,這一過程使膜內外的Na+達到平衡,膜的電位從靜息時的70mV轉變到0,並繼續轉變到+35mV(動作電位)。也就是說,原來是負電性的膜內暫時地轉變為正電性,原來是正電性的膜外反而變成負電性的了。此時膜內陽離子多了,Na+通道逐漸關閉起來。由於此時膜的極性並未恢復到原來的靜息電位,Na+通道在遇到刺激時不能重新張開,所以這時的Na+通道是處於失活狀態的。只有等到膜恢復到原初的靜息電位時,關閉的Na+通道遇到刺激才能再張開而使Na+從外面流入。Na+通道這一短暫的失活時期相當於(神經傳導的)不應期。Na+流入神經纖維後,膜內正離子多了,此時K+通道的門打開,膜對K+的透性提高,於是K+順濃度梯度從膜內流出。由於K+的流出,膜內恢復原來的負電性,膜外也恢復原來的正電性,這樣就出現了膜的再極化,即膜恢復原來的靜息電位。這一周期的電位變化,即從Na+的滲入而使膜發生極性的變化,從原來的外正內負變成外負內正,到K+的滲出使膜恢復到原來的外正內負,稱為動作電位(actionpotential)。

    動作電位可以分成去極化、復極化、超極化三個過程。動作電位的產生符合“全或無定律”,即刺激只要達到閾值,就能引發動作電位。

    (2)神經沖動的傳導

    神經傳導就是動作電位沿神經纖維的順序發生。神經纖維某一點受到刺激,如果這個刺激的強度是足夠的,這個點對刺激的應答是極性發生變化:Na+流入,K+流出,原來是正電性的膜表面,現在變成了負電性。這就使它和它的左右鄰(正電性)之間都出現了電位差。於是左右鄰的膜也都發生透性變化,也都和上述過程一樣地發生動作電位。如此一步一步地連鎖反應而出現了動作電位的順序傳播,這就是神經沖動的傳導。

    動作電位的出現非常快,每一動作電位大約只有1ms的時間,並且是“全或無”的,也就是說,刺激不夠強時,不發生動作電位,也就沒有神經沖動;刺激一旦達到最低有效強度,動作電位就會發生並從刺激點向兩邊蔓延,這就是神經沖動;而增加刺激強度不會使神經沖動的強度和傳導速度增加。神經沖動在神經纖維上是雙向傳導的,但是由於在動物體內,神經接受刺激的地方是神經末端,因而神經沖動只能朝一個方向傳播;並且,更重要的是在神經纖維彼此接頭的地方(突觸),神經沖動是單向傳導的,來自相反方向的沖動不能通過,因而神經沖動只能朝一個方向運行。

    神經沖動在有髓神經纖維上傳導的方式是跳躍式的,即從一個郎飛節到另一個郎飛節之間傳導,大大加快了傳導速度,而且所消耗的能量大約是在無髓纖維上的1/5000。

    動作電位傳導的重要特征:

    1、軸突膜存在著產生動作電位的閾值,以保證膜電位中小的隨機的變異不被誤解為有意義的信息

    2、全或無定律確保一旦產生了動作電位,便永遠是完全的,以使信息沿著此途徑丟失的可能性減少到最低程度

    3、強度潛伏期相互關系和不應期與閾值一起使信息能以頻率編碼的形式進行編碼

    4、被動擴散現象,它只是由軸突膜的電纜樣性質所產生的,允許動作電位沿著軸突傳播和使信息在神經元內進行長距離的轉移。

    神經纖維傳導速度

    A類肌梭傳入Φ1322μm70120m/s

    皮膚傳入Φ813μm3070m/s

    肌梭傳出Φ48μm1530m/s

    痛溫覺Φ14μm1230m/s

    B類植物神經有髓

    Φ13μm315m/s

    C類無髓

    傳導速度=6X直徑

    溫度降低,速度減慢冷凍麻醉

    4、人體神經系統

    1)引言

    2)中樞神經系統

    1、腦脊膜和腦脊液

    包裹在腦組織表面的結締組織膜,分硬膜(外層厚而有韌性)、軟膜(內層薄而多血管)、蛛網膜(中間疏松結締組織),三層膜間充以腦脊液,有緩沖撞擊的作用。腦脊液在腦的內腔(腦室)、脊髓中央管內,形成腦脊液循環,並與循環系統相通。成分略有差別,蛋白質、k、Ca少,Na、Cl較多。

    2、脊髓

    位於椎管內,上與延髓相連,下終止於脊柱的末端。

    功能:

    (1)傳導,脊神經——上行至腦、腦信息——下行脊神經——全身各部

    (2)反射中心,反射弧

    組成結構:

    灰質:細胞體(運動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和突觸,橫切面呈蝴蝶形,背角(來自感覺神經節的感覺神經纖維)、腹角(運動神經纖維)

    白質:無細胞體,成束的神經纖維(有髓纖維)

    3、腦

    神經系統的中心,機體生理活動的最高中心,對於人來說還有記憶、思維、意識等高級功能。研究腦的這些功能,是現代神經生物學的熱點課題。腦的組成:大腦,丘腦、下丘腦,中腦、小腦、延髓(腦干)。腦的進化趨勢:大腦日益發達、小腦越來越重要、中腦則相對變小,重要性降低。

    (1)大腦

    兩個大腦半球,大腦皮質、皮質之下為神經纖維構成的白質,第一腦室、第二腦室,中央部分相通,並與丘腦的第三腦室相通。

    (2)功能定位感覺區和運動區

    根據功能的不同,可將大腦劃分為不同的感覺區和運動區。中央溝:兩大腦半球的側面各有一條從上到下的溝,溝前為體運動區,管理身體各部肌肉的協調運動;溝後為身體感覺區,感知觸、冷、熱、壓力等來自皮膚感受器的信息。人大腦皮質的感覺區和運動區都很小,大部是聯絡區。體感覺區和體運動區可進一步劃分為控制一定區域的部分,這些部分分布有一定的格局。體感覺區的左部各點的安排正好畫出了身體右側的全部,右部各點的排列也畫出了身體左側的全部,存在著左右交叉。區域有大小的區別,反應了感覺和運動機能的特點。大說明需要處理的信息多,機能更復雜。手指的感覺、運動,嘴唇的感覺,軀干的感覺和運動。

    枕葉:視覺

    頂葉:軀體感覺整合、空間視覺整合

    顳葉:聽覺(聽覺性語言功能)、視覺整合、記憶功能、言語、

    額葉:高級智力功能——運動性語言功能、思維、計劃、判斷、推理

    邊緣系統:情感和長時記憶控制

    小腦:自主運動和平衡

    (3)聯絡區——語言與記憶

    聯絡區的神經元不直接和感覺器官或肌肉相連,他們是連通大腦各區以及大腦和腦的其他部分的中間神經元。聯絡區很重要,諸如記憶、推理、學習、想象、心理活動等高級的智慧活動都是依賴聯絡區,個性。人的聯絡區非常發達,是“為萬物之靈”的物質基礎。

    前額聯合皮層——認知行為和運動計劃、決策

    邊緣聯合皮層——情感和記憶

    頂—顳—枕聯合皮層—多模式感覺、語言

    語言區:

    布洛卡區(Broca‘sarea):大腦左半球中央溝前面靠近控制唇、舌、頜、聲帶肌的運動區,如果受損,說話慢、費力,但並不影響對語言的理解。

    Wernick‘sarea:在布洛卡區的後面,受到損傷,可以說話,但沒有意義,對語言和文字的理解也發生了障礙。

    兩個區間有神經相連。多數人位於左半球。語言、書寫、計算和推理等功能位於左半球,而右半球則有藝術才干、三維空間的認識等。

    記憶功能:學習引起神經通路發生變化。記憶似乎不是貯存在大腦的某一確定部分,而是廣泛存在於皮質各處的,可能就是在神經元以及神經元組成的、包括突觸在內的通路之中的。也可能與蛋白質的合成有關。

    丘腦:感覺整合中心

    網狀激活系統:在丘腦、中腦、延髓和腦橋的深部,有由神經細胞體和纖維組成的一個很復雜的神經網。無論是傳入大腦的感覺通路,還是從大腦傳出的運動通路,神經纖維都進入網狀激活系統和這一系統的神經元形成突觸。該系統的神經元是非特異的,同一神經元對多種信息,如痛、廳、視等都能發生反應。似乎這一系統的作用是“隨時警惕”“發警報”,或者說起著“鬧鍾”的作用,使我們隨時處於清醒狀態。

    除了對高層中樞的喚醒或稱激活的作用外,還有分辨、調節各種刺激的功能。對外界傳入的聲音、視覺、本體感覺等大量、繁多的信息,進行整理、篩選,使某些刺激加強,而另一些刺激受到抑制,也就是引起注意的物質基礎所在。對傳出的運動沖動,也同樣進行加工整理,強化某些沖動,結果是這些肌肉收縮加強,抑制另一些沖動。

    下丘腦:位於丘腦下部,內髒機能的重要控制中心。刺激不同部位可引起饑餓、口渴、冷、熱、冷同等感覺。此外還有調節體溫、控制喜、怒、哀、樂等情緒的功能,還有分泌激素,如催產素、升壓素等,與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十分密切。睡眠與清醒的控制。

    邊緣系統:腦橋前部、大腦和丘腦的邊緣部分(海馬體和杏仁體),也有控制情緒的功能。不是解剖學單位,只是一個有一定功能的部分。它的神經元將下丘腦和大腦皮層聯系起來,其活動也是與情緒,如激動、歡快、郁悶、性行為、生物節律等有關。

    海馬體等,與記憶、包括短期的記憶和長期的記憶的建立有關。

    中腦:對於魚類和兩棲類,中腦很重要,由感覺整合和發布指令,控制運動的功能。

    小腦:包括一個中央部分和左右2個半球。表面是灰質,其下是白質。功能主要是調節各肌肉的活動,以保持機體身體的正常姿勢。與運動協調有關。語言、舞蹈、體操等。醉酒。

    腦橋:聯系和整合的環節,呼吸中樞

    延髓:和脊髓相連。十分重要,活命中樞,是維持內穩態的中要求器官。許多維持生命的必要反射都通過延髓來實現。呼吸、心搏、吞咽、咳嗽、噴嚏、嘔吐。第四腦室。

    2)周圍神經系統

    從腦和脊髓伸出成對的腦神經和脊神經,使身體各處的感受器和中樞神經系統聯系起來。神經元的細胞體一般位於中樞神經系統或脊髓外面的脊神經節(感覺神經元的細胞體)

    1、腦神經

    12對,主要分布在頭部的感官、肌肉和腺體。由感覺神經纖維組成:嗅1,視2,聽8;由感覺神經纖維和運動神經纖維混合組成:三叉5、感覺分布在牙齒和顏面皮膚,運動分布在咀嚼肌,迷走10,分布在大動脈、心、肺、胃、食管等器官,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重要部分;由運動神經纖維組成:動眼3、滑車4、外展6、

    2、脊神經:即含有感覺神經纖維又含運動神經纖維的混合神經。供31對,順序規律地分配到身體一定部位的感受器和效應器,有明顯的節段性。

    3)自主神經系統

    分配到心、肺、消化管及其它髒器的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和付交感神經,調節體內環境條件,如血壓、心率、體溫等,使之保持穩定。也是一種周圍神經系統,分布在髒器。只有傳出神經。

    特點:

    不受意志的控制,心跳、腸蠕動等。每一髒器同時接受交感和副交感兩套神經系統,兩者的作用是相反的,一個使器官的活動增強,另一個使器官的活動減弱。在結構上,傳出神經含有兩個神經元,一個位於腦或脊髓(節前神經元),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位於神經節中,以樹突與節前神經元的軸突形成突觸。

    5、感受器與效應器

    神經系統傳導來自感受器的信息至中樞(腦、脊髓),經過計算後,再由中樞發出指令至效應器,使生物體發生相應的反應。

    感受器:接受外界和體內刺激的器官,包括感覺細胞和附屬結構。

    效應器:接受神經中樞的指令對刺激發出反應的器官

    神經系統、感受器、效應器、再加上內分泌系統的共同行動保證了生物體的內穩態。單細胞生物的整個身體既是感受器,又是效應器,能接受光、熱、電、化學等刺激而發生反應。多細胞動物有專門的感覺細胞和由感覺細胞構成的各種感覺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

    感受器的一般特性

    1、感受器的適宜刺激

    是指對感受器最為敏感,其所需強度較小的刺激。例如光感受器:370~740nm,聲16~20000Hz機械振動波。一般,感受器的結構和機能分化愈高,其敏感性和特殊性也明顯,有利於集體對刺激走出精確的反應。

    2、感覺閾值

    閾強度: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強度,低於不能引起感覺。刺激強度外,還需要一定的刺激持續時間,或面積(皮膚的觸覺)。

    3、感受器的換能作用

    感受器將刺激能量轉變為感覺神經元上的動作電位的作用換能作用。每一種感受器看作是一個特殊的生物換能器。光能、機械能、聲能、化學能——電能。發生器電位或感受器電位,與刺激強度和持續時間成比例,二傳入神經元的動作電位的頻率又與發生器電位成比例。

    4、感受器的適應

    當恆定強度的刺激持續作用於感受器時,傳入沖動的頻率逐漸減少。

    感受器

    1、觸壓感受器:指尖、口唇、乳頭等部位的皮膚中,裸露的神經末梢、觸覺小體(觸覺感受器)、環層小體(深部壓力感受器)

    2、本體感受器:肌肉、腱、關節的張力和運動肌梭

    3、熱感受器:皮膚、舌

    4、平衡和聽覺耳蝸內的毛細胞、前庭器(半規管)

    5、視覺和光感受器視錐細胞(顏色)、視桿細胞(暗視)

    6、化學感受器:味覺和嗅覺(味蕾、嗅覺細胞)

    效應器

    1、肌肉與肌肉收縮

    骨骼肌、皮膚肌、神經肌肉接頭

    骨骼肌結構(運動終板)

    運動單位:一個神經元和它所支配的肌纖維組成

    肌肉收縮(單肌收縮)

    過程:潛伏期、收縮期、舒張期

    收縮的總和:第二個動作電位在第一個反應完成之前被觸發,張力的增加可以疊加,而形成一個較大的反應。時間性總和空間性總和

    強直收縮:速率足夠的快,單收縮變得模糊,肌肉張力達到最大

    肌緊張:身體的許多肌肉,常常維持一個低水平的張力。

    肌肉的收縮機制

    骨骼肌纖維的超微結構、肌肉收縮的過程、肌肉收縮需要Ca的參與、肌肉收縮是個耗能的過程、快收縮和慢收縮(保持動物正常姿勢)

    2、色素反應、生物發光等其他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