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八章歐洲大戰!!
歐洲。、quanben、
正當希特勒的步兵和坦克長驅直入荷蘭和比利時之際,戈培爾則在令其部下為下一個宣傳戰作好準備,5月11日的宣傳幹部秘密會議的記錄說道:「部長為最近的將來所提的原則是,在敵人的報道中,凡屬不正確的或有害於我的,必須立即予以否認。報道之事實是否屬實,這無需核查——關鍵在於,敵之說法是否有害於我。」
更重要的是,必須反覆對英法兩國講明,宣戰的是他們。「現在在他們頭上的爆發是他們的戰爭。無論如何我們不要再次中計,被搞來充當侵略的角色。」
向比利時西部的進軍取得了重大勝利。這當然是希特勒之計劃的一部分:他想把世人的注意力從他的主攻方向通過阿登山脈引開。
5月13日,他的部隊幾處越過了默茲,朝色當逼近。希特勒希望在色當突破馬奇諾防線的薄弱的一環。
儘管北進節節勝利,希特勒卻對數量上處於劣勢的荷軍的頑強抵抗感到關切。
14日上午,他發佈指示,令其部屬「迅速」將抵抗力量擊潰。於是,從比利時地區飛來一隊隊空軍,「以便迅速征服荷蘭這個堡壘」。
不到幾小時,德國空軍便在鹿特丹投下了92噸高效炸彈。這次轟炸原是要消滅涅威馬斯河上駐守橋樑的抵抗力量的,但炸彈卻投進了市中心,炸死平民814人。此事被民主國家的報界大肆渲染,死亡人數被誇大至2.5萬人和3萬人之間。西方報紙也未透露雙方達成的把轟炸限於軍事目標的默契,首先是被英國人破壞的。
3天前,英國皇家空軍不顧法國的強烈反對,派遣35架轟炸機,襲擊了萊茵河的一個工業城,炸死平民4人,包括一名英國女人在內。
「5月11日晚的空襲,規模雖然微不足道,卻是個劃時代的事件」英國法律學家e.j.p.維阿爾評論說:「因為它首次有意違反了文明戰爭的基本規則,就是說,敵對行動只限於針對敵方的戰鬥力量。」
儘管希特勒在荷蘭進行了可怕的報復,他卻反對轟炸倫敦的建議。他不願搞得如此過火。
鹿特丹的悲劇宣告了荷蘭抵抗之結束。幾小時後,荷軍總司令下令全軍放下武器。當晚,德軍的坦克在色當突破了法國第九軍和第二軍的防線。在嘶聲怪叫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的掩護下,三條機械化部隊的長龍,轟隆轟隆地朝英吉利海峽挺進。
次日清早,從巴黎打來的長途電話把丘吉爾從夢中吵醒。「我們被打敗了」法國總理雷諾喊道。「我們打輸了」
丘吉爾不敢相信,他的將領們也是這樣——他們把德軍裝甲部隊征服波蘭一舉,誤認為是與笨拙而原始的波軍交手的簡單行動。
恐怖籠罩著法國,戈培爾又加劇了這一氣氛。
「此後,秘密電台的任務」5月17日他對工作隊員說道:「是千方百計在法國製造驚慌它必須提出一緊急警告,說要提防『第五縱隊』。它還應該指出,在目前形勢下,連德國猶太人都是德國特務。」
上午,希特勒乘車前往位於阿登山脈腹地的巴斯托尼。「全球都在傾聽」他趾高氣揚的宣稱。他來a集團軍司令部的目的,是要討論向海峽主攻的進展問題。他興致勃勃地留在司令部進午餐,還在流露出勝利神情的士兵行列中漫步。
返回德國後,不分享他的快樂的德國人是罕見的。大部分曾為希特勒出巡捏一把汗,認為他行動過快,危險不小的人們,都堅信元首是絕無謬誤的。當4名工業家,包括阿爾弗裡德.克虜伯在內,從廣播中聽到向荷蘭挺進的情況時,個個激動萬分,指著西北歐的地圖,七嘴八舌地說:「這裡,這是你的。那裡,那是我們的。要把那人逮捕,他有兩個工廠」其中一個工業家忙給下屬打電話,要他去請求陸軍允許他們中的兩人立刻前往荷蘭。
5月19日上午,德軍幾個裝甲師離英吉利海峽僅50英里左右;次日晚,第二師開到了索姆河口的阿布維爾。這樣,一個大的陷阱便布好了,陷在裡面的有比利時軍,全部英國遠征軍和法國的3個軍。當勃勞希契將攻克阿布維爾的消息用電話通知他時,他驚奇不已,激動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他把人人都誇獎了一番。約德爾在日記中寫道:「元首歡喜若狂,談論中,他誇獎陸軍及其領導。他忙著準備和約。該和約的主要要點是:歸還近400年來從德國人手中搶走的土地,還有其它重要問題。」
事態確按其夢想到的一般發展。3天後,a集團軍的坦克部隊順利北進,威脅著海峽港口加來和敦刻爾克。敦刻爾克若有失,英軍從海上撤回英國的通道便被切斷。聽到這一消息時,戈林將大手往桌上一擊。「這是空軍的特殊任務」他高喊道。「我必須立刻給元首說說。給我掛電話」片刻後,他便向元首無條件地保證,光憑空軍的力量便能將受困的敵殘餘部隊消滅。他只要求德軍的坦克和步兵後撤,以免被自己的炸彈炸中。由於希特勒與陸軍和其高級將領又不和,他想必將此舉看成是加強對陸軍的控制的良機。他批准戈林從空中將敵人消滅。
聽到這一消息後,約德爾諷刺說:「戈林又在那裡誇海口了」
然後,他便乖乖地與戈林的參謀長通話,為此事作出必要的安排。「我們已經干了」回到司令部後戈林興高采烈地對米爾契說。「空軍要去消滅海灘上的英國人。我好說歹說才把元首說服,不讓陸軍干。」米爾契並不像他那樣樂觀,說,炸彈掉進沙內很深才爆炸。另外,執行這樣一個任務,空軍的力量是不夠的。
「這不是你的事,留給我幹好了」戈林說完,又吹起牛來:「陸軍歷來想當君子。他們把英國人包圍起來,又想盡量少傷害他們。但是元首卻想教訓他們一番,讓他們好好記住。」
次日上午,5月24日,希特勒到a集團軍的前沿指揮部看望了倫斯德及其部屬。元首興致勃勃,預言戰爭將在6個星期內結束。到那時,與英國人談判的道路便大開了。他向英國人要求的無非是要他們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而已。在討論戰術時,倫斯德將軍並不反對用飛機去減少被困在敦刻爾克的敵人的力量,建議坦克部隊之前進止於該城下之運河區。希特勒同意了,並說,裝甲部隊要用來打法國人。下午12時45分,令坦克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便以元首的名義發出去了。
當晚,4個裝甲師便在阿運河停止前進。坦克部隊被搞得摸不著頭腦,對岸沒有炮火打來。他們還看清了敦刻爾克的塔樓,寧靜的塔樓。是否戰役有誤?更摸不著頭腦的是各師的師長。他們很清楚由於英軍在裡爾附近與德軍大規模交手,他們費不了多少手腳便可將敦刻爾克拿下。為何竟不讓他們將英軍逃往英國的最後一個港口攻下?
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對此表示輕蔑。「我們的左翼裝甲機械化部隊」他在日記中寫道:「在元首的直接命令下,便這樣停止了進攻被我們包圍的敵軍竟留給空軍去結果」哈爾德多少有點理由相信,戈林為了追求個人的榮譽,對元首說,如果陸軍將領取勝,元首在國內便會威信掃地。這樣,元首便被爭取過去了。
地面部隊的將領們反覆闡明觀點,要求讓坦克和步兵開進敦刻爾克。但希特勒置若罔聞。5月26日,有消息傳來說,英吉利海峽內船隻來往頻繁。此時,元首才勉強答應從西面向敦刻爾克推進。但是就在同一天,戈林對元首說,空軍已摧毀了敦刻爾克港。「只有魚才能游抵彼岸。我希望英國兵個個都是游泳能手。」
正當英軍和法、荷、比聯軍退進死胡同時,一支約由900艘船隻組成的雜亂無章的艦隊,從英國的10多個港口同時出發。它們中有戰艦,有帆船,有艦艇,還有奇形怪狀的荷蘭艦隻——操縱這支艦隊的有職業軍官、漁民、拖船船夫、業餘航海專家,以及出海從未超過3海里的業餘水手等。這就是所謂的「戴納摩行動」,即在兩天內撤走4.5萬人。
這個小小的數字由於希特勒對民主國家之行動的輕視,並未加以考慮。這支由業餘和專業航海人員組成的援救隊,像搞體育活動似的,英勇地、有效地撤退英軍一舉,令希特勒萬分驚奇。至5月30日,126606名英軍已被撤回英格蘭——每小時還有人被運回來
希特勒的將領們並不比他更有遠見。哈爾德在當天的日記裡寫道,被包圍的敵軍正在瓦解。他承認,有些人「靠凡能漂浮的東西」逃回英國,但他以輕蔑的態度將此比作另一次」潰敗」——這是佐拉寫的關於普法戰爭中法軍潰敗的小說。然而到了中午,德軍最高統帥部終於瞭解到了英軍撤退的規模,於是便加強了轟炸。然而大霧救了英國人。大霧不但籠罩著敦刻爾克,連德國的所有空軍機場都被濃霧吞噬——那裡停著3000架轟炸機與此同時,很奇怪,德國第八航空兵團的「斯圖卡」轟炸機對這支由小艦隻組成的艦隊所造成的損失微乎其微,而投有灘頭上的炸彈又深陷沙土後才爆炸,造成的傷亡也很小。
同樣令人驚奇的是英國的「噴火式」新型戰鬥機給戈林的戰鬥機群造成重大損失。待大霧慢慢散去,轟炸機起飛後,這些小小的「噴火式」又給它們以致命的打擊。
奇怪的是對英軍的不停後撤,希特勒竟然無動於衷,似乎這根本不是他的事。當勃勞希契和哈爾德拚命設法阻止英軍像流水似地撤回英國時,希特勒的反應是優柔寡斷的,甚至是懶散的。在這些日子裡,在會議上揮舞拳頭的是軍事將領,而不是他。與納爾維克危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元首沒有拍桌子,沒有威脅恫嚇,也未採取瘋狂的措施去阻止英軍蜂擁逃回英國。他竟讓下級去挑作出決策這份重擔。
敦刻爾克的防線之守軍力量雖然薄弱,卻也堅守至6月4日才告陷落,但是,至此時,338226名英軍和盟軍已被運回英國,以備來日再戰。
關於希特勒的行為,此時海峽兩岸紛紛進行猜測。一方面,他批准戈林去轟炸被圍的敵軍,另方面卻又不採取強有力的行動——顯然是幫助他們脫逃——這是為什麼?他自己的解釋令人越聽越糊塗。他對海軍副官說,他原以為英國遠征軍會像在他的戰爭中表現的那樣打到最後一兵一卒的;他希望將他們團團圍困,待他們彈盡糧絕時,大批俘虜他們,供和談時使用。但是,當此計——就算是他的計謀吧——不成,幾乎未俘獲什麼英軍時,他並未發怒,甚至都未發急。
還有另一種說法。這是在他視察被打得斑斑駁駁到處是被扔下的書籍、照片、破鞋、槍枝、自行車以及其它物品的敦刻爾克海灘時對林格說的:「讓敗軍回家,給老百姓看看他們挨了多重的一頓打,這歷來都是不錯的。」他也對鮑曼說過,他是故意饒恕英國人的。他抱怨說,「丘吉爾並不理解我的積極精神。我有意不在英國和我們之間製造一條無法修補的鴻溝。」
有人認為,元首的動機系出自政治或人道上的考慮。軍方人士,包括副官們在內,對此說均一笑了之。「希特勒故意讓英國人脫逃之說,是屬於寓言範疇的」,普特卡默說。能同樣接近希特勒的人們也確信,是他對英國人的愛使他憐惜他們的。
「作為一個個的英國人,他們的鮮血是寶貴的,不能讓它流」希特勒曾經說過:「無論是在種族上還是在傳統上,我們兩個民族都相同。即使我的將領不明白這一道理,這歷來是,現在仍然是我的目標。」有能耐的外國觀察家相信這一理論。例如,弗朗斯瓦.本塞就認為,希特勒從不願與英國開戰——只想讓他們中立。
在敦刻爾克陷落的前夕,希特勒離開了「巖巢」。在離開前,他指示要將「巖巢」完整保存,作為「全國的紀念碑」。「巖巢」裡的每間房子都得按原樣保存,每個名牌都得留在地板上。元首司令部被遷至比利時的一個小村內。這個小村名叫布魯裡德貝希,靠近法國邊境。當希特勒抵達那裡時,村子已空無一人,村民已全部撤走。村裡已建了個花園,還用沙子鋪了幾條路,但元首的地下碉堡裡的水泥地仍是濕漉漉的。他給這個和平的景象取了個好戰的名字「狼谷」——是根據他早年在黨內活動時的綽號取的。
至此時,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不但讓比利時投降,且拒絕流亡。「我決定留下」,他對首相說。「盟國的事業已失敗了。」這看來確鑿無疑了:6月5日,德軍以143個師的兵力轉而進攻法軍的殘部65個師。守衛者的坦克為數甚少,且幾乎沒有空軍掩護,而德軍又在沿著長達400英里的戰線向前推進。在巴黎,絕望的雷諾向羅斯福呼籲,讓他派「足以遮天蔽日的機群來」——之後,他便捲鋪蓋走了。
對希特勒這邊而言,這正是參戰的良辰吉日,墨索里尼表示願意參戰,但他的盟友卻勸他等一等,待德國空軍將法國空軍消滅後再說。意大利總理無奈,只好耐住性子,等到6月10日。他的解釋信充滿了高度信心,卻惹得希特勒諷刺挖苦。「過去,我常常不明白他何以如此幼稚」,元首對其將領說。「這封信證明,在政治問題上我將來必須對意大利人多加小心。很明顯,墨索里尼把此事看作是在羅馬大街上散步一般。」意大利人會感到吃驚。」開始時,他們膽小如鼠,不敢參戰;現在呢,他們卻迫不及待,想分享戰利品來了。」
拂曉,意大利以32個師的兵力進攻法國南部。法國守軍只有6個師。但意軍作戰不力,前進的速度只能以英尺計。至此,法國北部戰線的兩端均已崩潰。德軍於14日上午開始進入巴黎。德軍b集團軍司令馮.包克將軍,乘坐聯絡飛機來到巴黎的凱旋門,剛好趕上接受首批尖兵的敬禮。在現代戰爭史上,戰役的指揮官趕在部隊前頭,先行抵達目的地的情形不多,包克便是其中之一。德軍進入巴黎,說是戰鬥不如說是遊行。包克竟有空去拜謁拿破侖墓。在裡茨吃完午飯後,他還去商店買了點東西。
在「狼谷」戈林正在勸說希特勒對英國轟炸德國居民區進行報復。他們在村子的廣場談話時,瓦爾利蒙上校偶然聽到戈林宣佈,他無法再容忍英國人的這些暴行,要「用十顆炸彈回敬英國的一顆。」然而,希特勒卻紋絲不動。據瓦爾利蒙回憶,他當時說:
「很可能,敦刻爾克一役將英國政府嚇破了膽,使它暫時昏了頭腦。英國轟炸平民的另一個原因是,英國轟炸機的瞄準器不准,又由未受過訓練的機組駕駛。不管屬何種情況,我認為應先等待,然後再採取反措施」
本章節由書友上傳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