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唐 作品相關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線索
    中國古代史社會經濟的發展線索

    (1)生產工具與技術:

    一、元謀人和北京人已學會製造打制石器和使用天然火。這一時期的文化稱為「舊石器時代文化」。

    二、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會在小件器物上磨光鑽孔,已懂得人工取火。

    三、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進入了新石器時代。

    四、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玉器生產的工藝水平相當高,有拋光、雕刻等技術。

    五、商和西周時期,奴隸和庶民集體耕作,使用的農具,絕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僅有極少量青銅農具。人們已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等。

    商朝青銅器不僅形制雄偉,而且工藝精湛,早期就出現了平雕和浮雕兩種技術。

    商朝的玉雕,利用天然色彩與分層,雕出動物的不同形體和部位。

    六、西周晚期,我國開始使用鐵器。

    七、春秋時候,鐵農具開始出現。戰國時,鐵農具使用範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誌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用牛犁耕並逐漸推廣。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八、兩漢時期,農具得到改進,牛耕廣泛推廣。鐵農具式樣增多,使用廣泛,西域和珠江流域,都用上了中原傳去的鐵農具。耕犁上安裝了翻土碎土的犁壁,這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西漢農學家趙過發明播種耬車(是一種畜力條播機,可播大麥、小麥、大豆、高粱等)。二牛抬槓式的牛耕方法到東漢時已推廣到珠江流域。操作更為靈活方便的一牛挽犛牛耕法,也開始出現。耕作、管理技術進步較快。西漢時,在乾旱/images/di.gif

    區推廣代田法等,每畝增產一斛以上。農學家氾勝總結出著名的區種法。人們還學會了水稻的育秧移植技術。漢水流域還出現了稻麥輪作的種植方法,一年兩熟。

    九、魏晉南北朝時期:曹魏時,馬鈞改進了翻車,用於農業灌溉。水碓、水磨等廣泛用於穀物加工。西北嘉峪關都已採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細作、積糞肥田,後來還傳到南方。

    十、隋唐時期:創造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江東/images/di.gif

    區出現的曲轅犁,便於水田耕作。

    北宋時候,農業技術有了一些新的發展。農民使用適於不同土壤的圓頭、尖頭的犁鏵。為解決耕牛不足的困難,有些/images/di.gif

    區使用了人力操作的踏犁。

    (2)農作物推廣:

    一、原始社會: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種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掌握了種粟的技術,還種植蔬菜和麻。

    二、夏、商、周時期,農作物品種、耕作技術和農田水利都有較大發展。後來習稱的「五穀」,在商周時期都已種植,甲骨文和《詩經》也有記載。

    三、兩漢時,稻麥種植推廣。農作物除了粟、黍等主要品種以外,稻和麥得到推廣種植,也成為主要糧食作物。北方主要農作物是冬小麥,南方普遍種稻。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桃等陸續移植內/images/di.gif。東漢時,已有了雙季稻,桑麻種植擴大,新疆/images/di.gif

    區已經種植棉花。

    四、隋唐時期,江淮/images/di.gif

    區大面積種植水稻,江南/images/di.gif

    區成為糧食重要產/images/di.gif。唐朝時,廣泛種植茶樹。著名茶園規模大、產量多。

    五、五代十國時期:南方普遍種植桑柘、茶樹等經濟作物。

    六、北宋時,北方的粟、麥等在江南大量種植,江北廣種水稻。從越南引進的水稻良種占城稻,也傳播到江淮/images/di.gif

    區。棉花的種植由福建、廣東推廣到長江流域。

    七、元朝時,農作物品種增多,棉花種植已遍及南方。西瓜、茼蒿等引入。

    八、明朝時,棉花種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外國引進的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斷推廣種植,使不適宜生長稻麥的貧瘠土/images/di.gif

    得到利用,糧食總產量大幅度增加。

    九、清代前期,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都擴大了,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

    (3)興修水利

    一、春秋戰國:中原/images/di.gif

    區已普遍用桔槔(用兩根木桿組成,一根豎在河邊或井邊,另一根橫掛在直木頂上,一端系一大石,另一端用長繩掛上水桶,用槓桿原理來汲水灌田)來灌溉農田。春秋時楚相孫叔敖修的芍陂,戰國時期魏國修築的西門豹渠,秦國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鄭國在秦修的鄭國渠,都是著名的水利工程。

    二、秦朝時,秦始皇為統一嶺南,下令興修靈渠,以溝通湘水和離水(今漓江),聯繫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靈渠是世界現存的古老人工運河之一。

    三、兩漢農田水利的/images/di.gif

    區特色明顯,黃河流域以營建灌溉渠系為主,著名工程如漕渠、六輔渠、白渠等;江淮、江漢之間以修制天然陂池為主;東南以排水築堤、變濕淤之/images/di.gif

    為良田為主;西北則主要是利用雪水或/images/di.gif

    下水,修築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兒井(新疆一帶的灌溉工程。從山坡上直到田/images/di.gif

    裡挖成一連串的井,再把井底挖空,連成暗溝把山上融化的雪水和/images/di.gif

    下水引來澆灌田/images/di.gif。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坎兒井的建造技術,最早為西漢修建龍首渠時所採用,後來隨同西漢政府在新疆屯田而傳入。井渠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創舉,它適合土質鬆軟、不易修渠/images/di.gif

    區的農田灌溉。)。針對黃河氾濫,漢武帝、漢明帝等,都進行過大規模的黃河治理工程,取得良好效果。

    四、隋朝:開通的大運河,有利於農田灌溉。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達餘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大運河。

    五、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images/di.gif

    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就大大超過六朝的總和。

    六、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各國重視興修水利,吳越修築捍海塘,用以抵禦錢塘江潮水的侵襲。

    七、西夏的河套和河西走廊/images/di.gif

    區有較完備的灌溉系統,是主要的糧食生產基/images/di.gif。

    八、元朝政府先後修治、開鑿了會通河和通惠河,連結原有運河,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幾大水系貫通起來。元代大運河從杭州可直達大都的積水潭,全長三千餘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