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2日的備忘錄「凱瑟琳」計劃1
1見(原書)第415頁。
第一部分
(1)要進行一個特殊的作戰計劃,必須建造特別的器械。
海軍建設局認為可以把一艘「R」艦〔「皇家君主」號級戰列艦之一〕的吃水深度提高九呎,這樣就可以使它駛過一個只有二十六呎深的海峽。現在敵方還沒有設置大炮來控制這個海峽,而海峽的兩旁都是中立國家。所以,把艦隻的護甲帶暫時提高到水平面以上,是不會有什麼害處的。這種辦法就是在「R」艦的兩旁加上兩層浮箱(艦胴),使該船有了一條長達一百四十呎的橫樑。而且在裝置時,並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難。船身內部可在船塢安裝,外邊部分可在海港安裝。用裝滿或卸空這些浮箱的方法,就可以很方便地改變船隻的吃水深度。而且,一旦駛過淺水海峽以後,船身仍可下降,使護甲帶安穩地下降到吃水線以下。在船身完全升高的時候,船行速度或許可達十六浬,在船身降到普通吃水深度時,速度為十三或十四浬。這些速度都可用於作戰。這比我所預料的要好得多。
必須注意的是,這種浮箱,對於防禦魚雷,具有多一層的保護,有驚人的效果;實際上它們是超級的護船外殼。
此外,甲板上的裝甲必須增厚,以便在勢必發生的空襲時有特別的保護。
(2)這種浮箱,將稱之為「套鞋」,而增厚的鐵甲板,將稱為「雨傘」。
(3)當所論及的戰場的冰層在三月間(?)融化時,作戰時間就會開始。如果我們在10月1日發出進行必要工作的命令,同時進行設計工作,我們就有六個月的時間,或許有七個月。虛耗夏季的光陰,是很不對的;因此,我們需要最高的優先權。所需的時間和金錢,應該在這個基礎上來作出估計。
(4)原則上,應該要有兩艘「R」艦具備這樣的準備,如果能夠有三艘,當然就更好了。在1940年夏季,唯一可能出現的敵艦,恐怕就是「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我們可以斷定,這兩艘軍艦,也就是德國所僅有的巨艦,都不會暴露在裝有十五吋口徑大炮,足以粉碎它們的「R」艦面前。
(5)除了有這種裝備的「R」艦以外,還得準備撞雷船十二艘。請你們把設計給我看。這些撞雷船,必須有足夠深的吃水,以掩護他們所跟隨的「R」艦,而且應由一小隊機器艙人員在艦尾開動。它們須有堅固的船首,能經受任何水雷爆炸的衝擊。在每一艘「R」艦的正前面,應有這樣的一艘船。當各船列成縱隊前進時,這種需要或者可以減少。我不能畫出這些撞雷船的圖樣。我們必須預料會遇到兩三排的水雷,每一艘撞雷船可以搞掉一排。也許普通的商船,照此加強裝備後,即可充作撞雷船之用。
(6)除此以外,整個遠征艦隊必須備有足供三個月之用的汽油供應。因此,必須備有凸形甲板保護的運油船,其速度至少須為十二浬。我們可以認為假定航行速度為十二浬,如果事實上能夠達到這個速度,那就更好了。
第二部分
(1)本計劃的目的是為了控制這個特定的戰場(波羅的海),要保持這種控制權,就要將一隊為敵方重型軍艦所不敢相抗的艦隊,派駐在波羅的海。在這個戰鬥艦隊的周圍,應有輕型艦隻護航。據提議可以用一萬噸的裝有八吋炮巡洋艦三艘,六吋炮巡洋艦二艘,組成巡洋艦隊,再加上最強大的戰鬥驅逐艦兩個小隊,潛艇一個分隊,和相當多的補助艦;如或可能,還需有若干軍需船和一隊修理船。
(2)「凱瑟琳」艦隊應於核准的日期,視形勢適宜在夜間或白日渡過航線,必要時使用煙幕。各驅逐艦應駛在艦隊的前面,撞雷船應在「R」艦的前面,巡洋艦和輕型艦隻則應緊緊跟隨其後。一切現有的掃雷器和其他防禦器械都可以採用。所以,克服水雷的危險應該是能夠做到的,而且又沒有大炮封鎖海峽。至於空中的猛烈攻擊,應由艦隊的聯合炮火來加以迎擊。
注意:同時還可以派遣一艘航空母艦,並派出飛機換班飛到該艦維持。
第三部分
我們沒有必要對控制這個戰場的戰略利益加以詳細地論述。這是皇家海軍發動一次最強大攻勢的機會。把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隔開,就可以截斷鐵礦、糧食和其他貿易品的供應。當這個艦隊到達戰場並建立制海權的時候,就有可能對斯堪的納維亞各國的行動起決定作用。這時也就可以把這些國家拉到我們這方面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找到一個由陸地供應的便利基地。困難在於,只有當我們到達那裡,他們才敢有所行動。但是,可供三個月用的汽油可以提供必要的最低需要量,那時,即使形勢惡化,我們的艦隊也不見得能去不能返。這個艦隊一旦在戰場出現,敵方一切力量就處在危險的境地。他們除非鋌而走險,恐怕不敢派出船隻在貿易航線上航行。他們不得不在整個北部海岸設防,以抵抗艦隊的炮轟,或者還可能要抵抗我們登陸進攻,如果我們同斯堪的納維亞各國結成同盟的話。這種活動對俄國將發生深遠的影響,但我們不能把這一點計算在內。
嚴守秘密是必要的,因為必須完全做到迅雷不及掩耳。因此,對這個作戰計劃,應始終使用「凱瑟琳」一詞。浮箱可稱為「外加的護船殼」。至於凸形甲板的增厚,則是正常的防空準備。
我提出這些想法供你們研究,希望能因而解決種種困難。
丘吉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