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
彭城廣陵下邳右徐州 Ua**陳留郡***
武帝置。雒陽東五百三十里。*十七城,戶十七萬七千五百二十九,口八十六萬九千四百三十三。 Ub**陳留**有鳴鴈亭。[一]**浚儀**本大梁。
[二]**尉氏**[三]**雍丘**本□國。[四]**襄邑**有滑亭。[五]有承匡城。[六]**外黃**[七]有葵丘聚,齊桓公會此。城中有曲棘裡。[八]有繁陽城。**小黃**[九]**東□**[一0]**濟陽**[一一]**平丘**有臨濟亭,田儋死此。有匡。[一二]有黃池亭。[一三]**封丘**[一四]有桐牢亭,或曰古蟲牢。[一五]**酸棗**[一六]**長垣**侯國。有匡城。[一七]有蒲城。[一八]有祭城。[一九]**己吾**有大棘鄉。[二0]有首鄉。[二一] l**考城**故菑,[二二]章帝更名。故屬梁。[二三]**圉**故屬淮陽。有高陽亭。[二四]**扶溝**故屬淮陽。
注[一]左傳成十六年□伐鄭鳴鴈,杜預曰在*[雍丘]*縣西北。陳留志曰:「有桐陵亭,古桐丘。」
注[二]帝王世記曰:「禹避商均浚儀。」晉地道記:「儀封人,此縣也。」通俗文曰「渠在浚儀,曰莨蕩」也。
注[三]陳留志曰:「有陵樹鄉,北有澤,澤有天子菀囿,有秦樂□,漢諸帝以馴養猛獸。」
注[四]陳留志曰:「城內有神井,能興霧雹。」案:徐齊民北征記曰:「有呂祿台,高七丈。有酈生祠。」曹植禹廟贊曰:「有禹祠,植移於其城,城本名□城。」
注[五]左傳莊三年次於滑,杜預曰在縣西北。
注[六]地道記曰在縣西。左傳文十一年會晉卻缺於承匡。有桐門亭,有黃門亭。
襄元年會鄫,杜預曰縣東南有鄫城。
注[七]左傳「惠公季年,敗宋師於黃」,杜預曰宋邑,縣東有黃城。
注[八]左傳昭二十五年「宋公佐卒曲棘」。
注[九]漢舊儀曰:「高祖母起兵時死縣北,為作陵廟於小黃。」
注[一0]陳留志曰:「故戶牖鄉有陳平祠。」
注[一一]有武父鄉。左傳桓十二年「盟於武父」,杜預曰縣東北有武父城。縣東南有戎城。縣都鄉有行宮,光武生。
注[一二]匡人之亭,曹公破袁術處。
注[一三]陳留志云:「黃亭在封丘。」左傳哀十三年盟黃池,杜預曰在*[封邱]*縣南。傳曰「吳囚子服景伯以還,及戶牖」,然即黃池在戶牖西。或以為外黃縣東溝,非也。
注[一四]博物記有狄溝,即敗狄於長丘是也。
注[一五]左傳成五年諸侯會蟲牢。陳留志:「有鞠亭,古鞠居。」
注[一六]左傳鄭太叔至於廩延,杜預曰縣北有延津。襄五年會城棣,杜預曰縣西南有棣城。東有地烏巢,曹公破袁紹處。陳留志曰:「城內有韓王故宮闕。」
注[一七]陳留志曰:「孔子*(囚)**[圍]*此。」北征記城週三裡。左傳僖十五年會牡丘,次於匡,杜預曰匡在縣西南。昭十三年會平丘,杜預曰縣西南有平丘城。
注[一八]左傳成九年會於蒲,杜預曰在縣西南。史記曰孔子自匡過蒲。陳留志云「有子路祠。」
注[一九]杜預曰鄭祭封人仲邑。陳留志曰:「有蘧伯玉墓及祠。」又西南有宛亭。
左傳僖二十八年□人盟宛濮,杜預曰近濮水。
注[二0]左傳宣二年鄭破宋師大棘,杜預曰在襄邑縣南。
注[二一]左傳*(桓八)**[僖五]*年齊侯*(師)**[會]*於首止,杜預曰在襄邑東南,有首*(止城)**[鄉]*。
注[二二]陳留志曰:「古戴國地名。」杜預曰:「戴在外黃東南。」爾雅曰:「木立死曰菑。」呂氏春秋:「草郁即為菑。」
注[二三]陳留志曰:「有箕子祠。有谷亭。古句瀆之丘。」案本傳有蒲亭。
注[二四]陳留志曰:「有萬人聚,王邑破翟義積屍處。」前書「今高陽」。文穎曰:「高陽,聚邑名,在縣西。」
Ua**東郡***
秦置。去雒陽八百餘里。*十五城,戶十三萬六千八十八,口六十萬三千三百九十三。 Ub**濮陽**古昆吾國,[一]春秋時曰濮。有鹹城,或曰古鹹國。[二]有清丘。[三]有鉏城。**燕**本南燕國。有雍鄉。[四]有胙城,古胙國。有平陽亭。[五]有瓦亭。[六]有桃城。[七] l**白馬**有韋鄉。[八]**頓丘**[九]**東阿**[一0]有清亭。[一一]**東武陽**濕水出。**范**有秦亭。
[一二]**臨邑**有*(沛)**[泲]*廟。**博平***
*聊城**有夷儀聚。[一三]有聶*(戚)**[城]*。[一四]**發乾***
*樂平**侯國。故清,章帝更名。**陽平**侯國。有莘亭。[一五]有岡成城。[一六]**□**公國。本觀故國,姚姓,光武更名。有河牧城。[一七]有竿城。[一八] l**谷城**春秋時小谷。[一九]有巂下聚。[二0]
注[一]杜預曰古□也。帝王世記曰:「顓頊自窮桑徙商丘。」左傳曰「□,顓頊之墟」,杜預曰帝丘,昆吾氏因之,故曰昆吾之墟,縣城內有顓頊頤。皇覽曰:
「頤在城門外廣陽裡中。」博物記曰:「桑中在其中。」
注[二]左傳僖十三年同會於鹹。
注[三]左傳曰宣十二年盟清丘,杜預曰縣東南。
注[四]謝沉書曰,赤眉攻雍鄉。
注[五]左傳哀十六年「□侯飲孔悝酒於平陽」。
注[六]左傳曰定八年會於瓦,杜預曰縣東北。
注[七]史記曰春申君說秦曰「王又舉甲拔桃入邢」是也。
注[八]杜預曰:「縣東南有韋城。古豕韋氏之國」。
注[九]*(白虎通)**[皇覽]*曰「帝嚳頤在城*[南]*台陰野*[中]*」是也。
注[一0]左傳桓十年會於桃丘,杜預曰縣東南有桃城。襄十四年孫林父敗□侯於阿澤,杜預曰縣西南大澤。魏志有渠丘山。
注[一一]左傳隱四年「遇於清」是也。
注[一二]左傳莊三十一年「築台於秦」。地道記在縣西北。
注[一三]左傳僖元年「邢遷於夷儀」。
注[一四]左傳曰「聊攝以東」。
注[一五]杜預注傳曰□作新台在縣北。□殺公子伋之地,故曰「待諸莘」。
注[一六]秦封蔡澤為岡成君,未詳。
注[一七]左傳文元年會於戚,鄭救晉中行氏,晉敗鄭鐵,杜預曰戚城南有鐵丘。
注[一八]前書故發乾*(縣)**[城]*。
注[一九]左傳莊三十二年「城小谷」,杜預曰城中有管仲井。又傳曰埋長狄榮如首於周首之北門,杜預曰縣東北有周首亭。
注[二0]左傳僖二十六年追齊師至酅,杜預曰縣西有地名酅下。皇覽曰:「縣東十五里有項羽頤。」
Ua**東平國***
故梁,景帝分為濟東國,宣帝改。雒陽東九百七十五里。*七城,戶七萬九千一十二,口四十四萬八千二百七十。
Ub**無鹽**本宿國,任姓。[一]有章城。[二]**東平陸**六國時曰平陸。有闞亭。[三]有堂陽亭。[四]**富成***
*章***
*壽張**春秋曰良,漢曰壽良,光武改曰壽張。有堂聚,故聚屬東郡。[五]**須昌**故屬東郡。[六]有緻密城,古中都。有陽谷城。[七]**寧陽**故屬泰山。
注[一]左傳昭二十五年臧會奔郈,杜預曰縣東南有郈鄉亭。
注[二]古國。左傳莊三十年,齊取鄣。
注[三]左傳桓十一年會於闞,杜預曰在須昌縣東南。有闞城,博物記雲即此亭是。
注[四]故縣,後省。
注[五]地道記曰:「有蚩尤祠,狗城。」皇覽曰:「蚩尤頤在縣闞[鄉]城中,高七丈。」
注[六]杜預曰:「須句,古國,在西北。」
注[七]左傳僖三年會陽谷,杜預曰在縣北。
Ua**任城國***
章帝元和元年,分東平為任城。雒陽東千一百里。*三城,戶三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口十九萬四千一百五十六。 Ub**任城**本任國。有桃聚。
[一]**亢父**[二]**樊**注[一]光武破龐萌於桃鄉。
注[二]左傳襄十三年「取邿」,杜預曰縣有邿亭。哀六年「城邾瑕」,杜預曰縣北有邾瑕城。
Ua**泰山郡***
高帝置。雒陽東千四百里。*十二城,戶八千九百二十九,口四十三萬七千三百一十七。 Ub**奉高**有明堂,武帝造。[一]**博**有泰山廟。
岱山在西北。有龜山。[二]有龍鄉城。[三] l**梁甫**侯國。有菟裘聚。[四]**鉅平**侯國。有亭禪山。[五]有陽關亭。[六]**嬴**有鐵。**山茌**侯國。**萊蕪**有原山,潘水出。[七]**蓋**沂水出。[八]**南武陽**侯國。有顓臾城。
**南城**故屬東海。有東陽城。[九]**費**侯國,[一0]故屬東海。有祊亭。[一一]有台亭。[一二]**牟**故國。
注[一]前書曰在縣西南四里。左傳昭八年「大搜於紅,至於商、□」。紅亭在縣西北,杜預曰接宋、□也。
注[二]左傳定十年齊歸龜陰之田,杜預曰田在山北。琴操孔子作龜山之操。
注[三]左傳成二年齊圍龍,杜預曰在縣西南。史記作「隆」。又楚有蜀之役,杜預曰縣西北有蜀亭。
注[四]左傳隱公「使營菟裘,吾將老焉」,杜預曰縣南有菟裘城。
注[五]即古所禪亭亭者也。
注[六]左傳襄十七年「師自陽關」。桓六年會於成,杜預曰縣東南。成城即孟孫之邑。
注[七]杜預曰汶水出。
注[八]左傳會於防,杜預曰在縣東南,有防城。
注[九]呂氏春秋夏孔甲游田於東陽萯山。左傳哀八年「克東陽」。襄十九年城武城,杜預曰南城縣。哀十四年司馬[牛]葬丘輿,杜預曰縣西北有輿城。
注[一0]曹勝封費是酇縣費亭,非此國。
注[一一]左傳隱八年鄭歸祊,杜預曰在縣東南。閔二年莒人歸共仲及密,杜預曰縣有密如亭。
注[一二]左傳襄十二年莒圍台,杜預曰縣南有台亭。
Ua**濟北國***
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一]雒陽東千一百五十里。*五城,戶四萬五千六百八十九,口二十三萬五千八百九十七。
注[一]臣昭案:濟北,前漢之舊國,此是經並泰山復分。
Ub**盧**[一]有平陰城。有防門。[二]有光裡。有景茲山。[三]有敖山。[四]
有清亭。[五]有長城至東海。[六]**蛇丘**有遂鄉。[七]有下讙亭。[八]有鑄鄉城。[九]**成**本國。[一0] l**茌平**本屬東郡。**剛**。[一一]
注[一]左傳隱三年齊鄭尋盧之盟,杜預曰今縣故城。有邾山,在縣北。成二年封銳司徒女石窌,杜預曰縣東有地名石窌。
注[二]左傳襄十八年齊御晉平陰,燎防門,杜預曰在縣北。又齊登巫山以望晉師,杜預曰在縣東北。
注[三]杜預曰在縣東南。
注[四]左傳曰「先君獻、武廢二山」,即敖山、具山。
注[五]左傳哀十*[一]*年,齊伐魯及清是也。
注[六]史記蘇代說燕王曰「齊有長城、巨防」。巨防即防門。
注[七]古遂國,左傳莊十三年齊人滅遂。
注[八]左傳桓三年送姜氏於讙。
注[九]周武王未及下車,封堯後於鑄。左傳有棘地,成公三年叔孫僑如所圍。
杜預曰汶水北地有棘鄉。東觀書有芳陘山。
注[一0]左傳「□師入郕」,杜預曰東平剛父縣西南有郕鄉。
注[一一]左傳哀八年齊取闡,杜預曰在縣北,有闡鄉。
Ua**山陽郡***
故梁,景帝分置。雒陽東八百十一里。*十城,戶十萬九千八百九十八,口六十萬六千九十一。 Ub**昌邑**刺史治。有梁丘城。[一]有甲父亭。
[二]**東緡**春秋時曰緡。[三]**鉅野**[四]有大野澤。[五]**高平**侯國。
故橐,章帝更名。[六]有茅鄉城。[七]**湖陸**故湖陵,章帝更名。[八]**南平陽**侯國。有漆亭。[九]有閭丘亭。[一0]**方與**有武唐亭,[一一]魯侯觀魚台。[一二]有泥母亭,或曰古寧母。[一三]**瑕丘***
*金鄉**[一四]**防東**注[一]左傳莊三十二年遇於梁丘,杜預曰梁丘鄉在縣西南。
注[二]杜預曰甲父,古國名,在縣東南。左傳隱十年「取防」,杜預曰縣西有防城。
注[三]左傳僖二十三年齊圍緡。
注[四]左傳桓七年「焚鹹丘」,杜預曰縣西有鹹亭。
注[五]春秋西狩獲麟之所。爾雅十藪,魯有大野。杜預曰縣西南有*(□)**[郥]*亭。定十三年齊伐晉之所。
注[六]前漢志莽改曰高平,章帝復莽此號。左傳隱*(九)**[元]*年費伯城郎,杜預曰縣東南有郁郎亭。
注[七]杜預曰茅鄉在昌邑西南。
注[八]前漢志在王莽改曰湖陸,章帝復其號。博物記曰苟水出。地道記縣西有費亭城,魏武帝初所封。
注[九]左傳城漆。
注[一0]左傳襄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杜預曰縣東北有漆鄉,西北有顯閭亭。哀七年囚邾子負瑕,杜預曰縣西北有瑕丘城。
注[一一]左傳桓二年盟於唐,杜預曰在西南。
注[一二]春秋經隱五年矢魚於棠。
注[一三]左傳僖七年盟寧母,杜預曰在縣東。三十一年臧文仲宿重館,杜預曰縣西北有重鄉城。
注[一四]晉地道記曰:「縣多山,所治名金山。山北有鑿石為頤,深十餘丈,隧長三十丈,傍□入為堂三方,雲得白兔不葬,更葬南山,鑿而得金,故曰金山。
故頤今在。或雲漢昌邑所作,或雲秦時。」
Ua**濟陰郡***
故梁,景帝分置。雒陽東八百里。*十一城,戶十三萬三千七百一十五,口六十五萬七千五百五十四。 Ub**定陶**本曹國,[一]古陶,堯所居。
[二]有三鬷亭。[三]**冤句**有□棗城。[四]**成陽**有堯頤、靈台,有雷澤。[五]**乘氏**侯國。[六]有泗水。有鹿城鄉。**句陽**有垂亭。[七]**鄄城***
*離狐**故屬東郡。**廩丘**故屬東郡。有高魚城。有運城。[八]**單父**侯國,故屬山陽。**成武**故屬山陽。[九]有郜城。[一0]**己氏**故屬梁。[一一]
注[一]郭璞曰:「城中有陶丘。」皇覽曰:「伯樂頤縣東南一里所,高四五丈。」
注[二]帝王世記曰:「舜陶河濱,縣西南陶丘亭是。」
注[三]湯伐三鬷,孔安國曰今定陶。
注[四]史記蘇秦說魏襄王曰:「大王之地,東有淮、穎、煮棗。」
注[五]禹貢曰:「雷夏既澤。」帝王世記曰:「舜耕歷山,漁雷澤,濟陰有歷山。」
注[六]博物記曰古乘丘。
注[七]左傳隱八年遇於垂。史記無忌說魏安僖王曰:「文台墮,垂都焚。」徐廣曰:「縣有垂亭。」
注[八]左傳襄二十六年「齊烏余以廩丘奔晉」,杜預曰今縣故城是。又「襲□羊角取之」,杜預曰今縣所治城。又襲我高魚,杜預曰在縣東北。
注[九]左傳隱七年「戎執凡伯於楚丘」,杜預曰在縣西南。
注[一0]左傳隱十年「取郜」,杜預曰縣東南有郜城。地道記有秺城。
注[一一]皇覽曰有平和鄉,鄉有伊尹頤。
<右兗州刺史部,郡、國八,縣、邑、公、侯國八十。
Ua**東海郡***
高帝置。雒陽東千五百里。*十三城,戶十四萬八千七百八十四,口七十萬六千四百一十六。 Ub**郯**本國,刺史治。[一]**蘭陵**有次室亭。
[二]**戚朐**[三]有鐵。有伊盧鄉。[四] l**襄賁***
*昌慮**有藍鄉。[五]**承***
*陰平***
*利城***
*合***
(城)***
*[鄉]***
[六]**祝其**有羽山。[七]春秋時曰祝其,夾谷地。[八]**厚丘**[九]**贛榆**本屬琅邪,建初五年復。[一0]
注[一]博物記曰:「有勇*(王)**[士]*亭,即勇士*(萬)**[菑]*丘欣。」
注[二]地道記曰:「故魯次室邑。」列女傳有漆室之女,或作「次室」。
注[三]山海經曰:「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郭璞曰:「在縣界。世俗傳此山在蒼梧徙來,上皆有南方樹木。」博物記:「縣東北海邊植石,秦所立之東門。」
注[四]史記曰,鐘離昧*(頤)**[家]*在伊盧。
注[五]左傳昭三十一年邾黑肱以濫來奔,杜預曰縣所治,城東北有郳城。郳,小邾國也。
注[六]漷水自此南至湖陸。
注[七]殛迺之山。杜預曰在縣西南。博物記曰:「東北獨居山,西南有淵水,即羽泉也,俗謂此山為懲父山。」
注[八]左傳定十年會齊侯夾谷,孔子相。
注[九]左傳成九年「城中城」,杜預曰在縣西南,有中鄉城。
注[一0]左傳「齊伐莒,莒子奔紀鄣」,杜預曰縣東北有紀城。地道記曰:「海中去岸百五十步,有秦始皇碑,長一丈八尺,廣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二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則三尺見也。」
Ua**琅邪國***
秦置。建武中省城陽國,以其縣屬。[一]雒陽東一千五百里。*十三城,戶二萬八百四,口五十七萬九百六十七。
注[一]案本紀,永壽元年置,都尉治。
Ub**開陽**[一]故屬東海,建初五年屬。**東武***
*琅邪**[二]**東莞**有鄆亭。[三]有邳鄉。有公來山,或曰古浮來。[四]**西海**[五]**諸**[六]**莒**本國,故屬城陽。[七]有鐵。有崢嶸谷。**東安**故屬城陽。**陽都**故屬城陽。有牟台。[八]**臨沂**故屬東海。有叢亭。[九]**即丘**侯國,故屬東海,春秋曰祝丘。**繒**侯國,故屬東海。有概亭。[一0]**姑幕**[一一]
注[一]杜預曰古鄅。左傳哀三年城啟陽,杜預曰開陽。
注[二]山海經雲有琅邪台,在勃海閒,琅邪之東。郭璞曰:「琅邪臨海邊,有山嶕嶢特起,狀如高台。此即琅邪台。」齊景公曰:「吾循海而南,放乎琅邪。」
越絕曰:「句踐徙琅邪,起觀台,台周七里,以望東海。」史記曰秦始皇徙黔首三萬戶琅邪台下。傳有勞山。
注[三]左傳曰「公處鄆」。
注[四]左傳隱八年盟浮來,杜預曰邳來山之閒,號曰邳來。莊九年鮑叔受管仲,及堂阜而脫之。杜預曰:「東莞蒙陰縣西北有夷吾亭,或曰鮑叔解夷吾縛於此,因以為名。」即古堂阜也,東莞後為*(名)**[郡]*。
注[五]東觀書曰有勝山。博物記:「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
注[六]左傳莊二十九年「城諸」,杜預曰諸縣在城陽郡。又隱四年「莒人伐□,取牟婁」,杜預曰縣東北有婁鄉。
注[七]左傳成八年申公巫臣會渠丘公,杜預曰縣有蘧丘裡。
注[八]左傳宣元年會於平州,杜預曰在縣西。
注[九]左傳隱六年盟於艾,杜預曰縣東南有艾山。七年「城中丘」,杜預曰縣東北有中丘亭。博物記曰:「縣東界次睢有大叢社,民謂之食人社,即次睢之社。」
注[一0]左傳莊九年盟於蔇,杜預曰在縣北。
注[一一]左傳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杜預曰縣東北有茲亭。博物記曰淮水入。城東南五里有公冶長墓。
Ua**彭城國***
高祖置為楚,章帝改。雒陽東千二百二十里。*八城,戶八萬六千一百七十,口四十九萬三千二十七。 Ub**彭城**[一]有鐵。**武原***
*傅陽**有柤水。[二]**呂***
*留**[三]**梧***
*菑丘***
*廣戚**故屬沛*(國)*。
注[一]古大彭邑。北征記城西二十里有山,山有楚元王墓。伏滔北征記曰:「城北六里有山,臨泗,有宋桓魋石槨,皆青石,隱起龜龍鱗鳳之象。」
注[二]左傳襄十年滅偪陽,杜預曰即此縣也。
注[三]西征記曰城中有張良廟。
Ua**廣陵郡***
景帝置為江都,武帝更名。建武中省泗水國,以其縣屬。雒陽東一千六百四十里。*十一城,戶八萬三千九百七,口四十一萬百九十。 Ub**廣陵**[一]有東陵亭。[二]**江都**有江水祠。**高郵***
*平安***
*凌**故屬泗水。**東陽**故屬臨淮。有長洲澤,吳王濞太倉在此。[三]**射陽**故屬臨淮。[四]**鹽瀆**故屬臨淮。**輿**侯國,故屬臨淮。**堂邑**故屬臨淮。有鐵。春秋時曰堂。**海西**故屬東海。
注[一]吳王濞所都,城周十四里半。
注[二]博物記曰:「女子杜姜,左道通神,縣以為妖,閉獄桎梏,卒變形莫知所極。以狀上,因以其處為廟祠,號曰東陵聖母。」
注[三]縣多麋。博物記曰:「千千為腢,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麋畯。民人隨此畯種稻,不耕而獲,其收百倍。」又扶海洲上有草名□,其實食之如大麥,從七月稔熟,民斂獲至冬乃訖,名曰自然谷,或曰禹餘糧。
注[四]有梁湖。地道記曰有博支湖。
Ua**下邳國***
武帝置為臨淮郡,永平十五年更為下邳國。雒陽東千四百里。*十七城,戶十三萬六千三百八十九,口六十一萬一千八十三。 Ub**下邳**本屬東海。[一]葛嶧山,本嶧陽山。[二]有鐵。**徐**本國。有樓亭,或曰古蔞林。[三]**僮**侯國。**睢陵***
*下相***
*淮陰**[四]**淮浦***
*盱台***
*高山***
*潘旌***
*淮陵***
*取慮**有蒲姑陂。[五]**東成***
*曲陽**侯國,故屬東海。**司吾**侯國,故屬東海。**良成**故屬東海。春秋時曰良。[六]**夏丘**故屬沛。
注[一]戴延之西征記曰:「有沂水,自城西西南注泗,別下回城南,亦注泗。舊有橋處,張良與黃石公會此橋。」
注[二]山出名桐,伏滔北征記曰今盤根往往而存。
注[三]杜預曰在僮縣東南。伏滔北征記曰:「縣北有大頤,徐君墓,延陵解□之處。」
注[四]下鄉有南昌亭,韓信寄食處。
注[五]左傳昭十六年齊師至蒲隧,杜預曰縣東有蒲姑陂。
注[六]左傳昭十三年晉會吳於良。
<右徐州刺史部,郡、國五,縣、邑、侯國六十二。[一]
注[一]魏氏春秋曰:「初平三年,分琅邪、東海為城陽、*(新)**[利]*城、昌慮郡。建安十一年,省昌慮並東海。」
校勘記
三四四八頁二行有大棘鄉有首鄉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大注此二鄉皆應在上文襄邑「有承匡城」之下。大棘、首鄉皆襄邑地,非己吾地也,不知何以脫入於此。
三四四八頁五行杜預曰在*[雍丘]*縣西北左傳杜注作「在陳留雍丘縣西北」。按:
晉泰始元年封魏廢帝為陳留王,治小黃,省陳留入之,晉無陳留縣,此「雍丘」二字不可省,今據補。
三四四八頁一六行縣東南有戎城按:此亦杜注,見隱二年。
三四四九頁二行在*[封邱]*縣南集解引惠棟說,謂案杜注在封邱縣南,注脫「封邱」二字。今據補。
三四四九頁八行孔子*(囚)**[圍]*此按:校補謂「囚」當是「圍」之鬥。今據改。
三四四九頁一四行*(桓八)**[僖五]*年齊侯*(師)**[會]*於首止據殿本考證齊召南說改。
三四四九頁一四行有首*(止城)**[鄉]*據殿本考證齊召南說改。
三四五0頁四行濕水出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及水經皆作「漯」。說文作「濕」,從水□聲。
三四五0頁五行有*(沛)**[泲]*廟按:前志作「泲」。集解引惠棟說,謂案風俗通云「濟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沮,廟在東郡臨邑縣」,則是濟瀆之廟也。尚書古文「濟」作「泲」,當從「泲」。今據改。
三四五0頁五行有聶*(戚)**[城]*集解引惠棟說,謂京相璠云「聊城縣東北三十里有故攝城」,當作「聶城」。今據改。
三四五0頁七行有岡成城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水經注引作「岡成亭」。
三四五一頁二行*(白虎通)**[皇覽]*曰帝嚳頤在城*[南]*台陰野*[中]*是也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在城」下諸本脫「南」字,「野」下脫「中」字。語見皇覽,云「白虎通」者誤也。今據改。
三四五一頁九行杜預注傳曰□作新台在縣北按:「新台」疑「莘亭」之鬥。左桓十六年「公使諸齊使盜待諸莘,將殺之」,杜注「莘,□地,陽平縣西北有莘亭」。
三四五一頁一一行晉敗鄭鐵按:晉敗鄭鐵乃哀二年事,注系文元年下,疑有脫誤。
三四五一頁一二行前書故發乾*(縣)**[城]*據汲本改。按:校補謂不曰「前志」而曰「前書」,則固非指前志之發乾,蓋前志之發乾所治已非故地,而竿城即前漢故發乾城,其地至後漢已並入於□也。如即前志之發乾城,則既言「前」,不必改言「故」矣。前書□青傳封青子登為發乾侯,或即在此。是則故發乾乃侯國城,一作「縣」,非也。
三四五一頁一六行雒陽東九百七十五里按:汲本作「六百七十二里」。
三四五二頁一行有闞亭按:校補謂前志東平陸,應劭云「古厥國,今有厥亭是」,與此言有闞亭,即春秋「會於闞」之闞不符,未詳孰是。
三四五二頁二行富成按:前志作「富城」。
三四五二頁五行杜預曰縣東南有郈鄉亭按:今杜注云「郈在東平無鹽縣東南」,不言「郈鄉亭」。
三四五二頁八行故縣後省按:集解引洪頤粻說,謂前志堂陽屬鉅鹿郡,東漢省,與此絕遠,注誤證。
三四五二頁九行狗城按:前志東郡壽良縣有朐城。此作「狗城」,「狗」與「朐」疑形近而誤,當從前志。
三四五二頁九行蚩尤頤在縣闞*[鄉]*城中集解引惠棟說,謂注「闞鄉城中」,諸本脫「鄉」字。今據補。
三四五二頁一六行杜預曰縣北有邾瑕城按:今杜注作「邾婁城」。
三四五三頁一行十二城戶八千九百二十九口四十三萬七千三百一十七按:張森楷校勘記謂十二城而祗八千餘戶,城不及八百戶,太少。八千餘戶而有四十三萬餘口,太多。以李心傳東漢戶口率十戶為五十二口准之,「八千」之「千」當作「萬」,各本並誤。又按:「口四十三萬七千三百一十七」末「七」字,汲本作「一」。
三四五三頁四行梁甫按:前志作「梁父」。
三四五三頁四行有亭禪山按:前志「禪」作「亭」,當從前志。
三四五三頁四行山茌按:各本「山」字皆連上為句。錢大昕謂「山」字當連下句,山茬,縣名也。又王先謙謂前志作「茬」,通鑒胡注後漢改曰山茌。又按:
集解引惠棟說,謂此與濟北之茌平,皆當作「茬」。
三四五三頁四行潘水出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潘水無考,或淄水之誤,前志作「甾」。
三四五三頁五行南城按:前志作「南成」。
三四五三頁一四行杜預曰在縣東南有防城按:隱九年經「公會齊侯於防」,杜注「防,魯地,在琅邪華縣東南」。
三四五三頁一五行杜預曰南城縣今杜注「南城」作「南武城」。按:南城晉志作「南武城」。
三四五三頁一五行司馬*[牛]*葬丘輿集解引惠棟說,謂諸本脫*[牛]*字。今據補。
三四五四頁七行有景茲山按:左傳「景」作「京」。
三四五四頁八行成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志泰山郡有式縣,無成縣。按:前志補注引李賡芸說,謂前志泰山郡有式無成,後漢分置濟北,有成而皆無式,蓋東都省式置成也。
三四五四頁一二行杜預曰在縣北按:今杜注作「平陰城在濟北盧縣東北,其城南有防,防有門」。
三四五四頁一三行杜預曰在縣東南按:今杜注作「在平陰城東南」,此「縣」字疑當作「城」。
三四五五頁五行東平剛父縣西南有郕鄉按:集解引羅革說,謂郡有剛縣,晉為東平國之剛平,無剛父。
三四五五頁一0行故橐汲本、殿本「橐」作「櫜」。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作「橐」,州郡志作「□」,案東平王傳亦作「□」。
三四五六頁二行縣西南有*(□)**[郥]*亭據汲本、殿本改。按:集解引惠棟說,謂郥古□字。
三四五六頁三行左傳隱*(九)**[元]*年費伯城郎據左傳改。按:九年亦書「城郎」,但無杜注。
三四五六頁五行苟水出按:張森楷校勘記謂諸書無苟水,前志引禹貢「通於河」,「河」當作「菏」。菏苟形近,此蓋亦「菏水出」之誤。
三四五六頁七行哀七年囚邾子負瑕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當注「瑕丘」下。
三四五六頁九行左傳桓二年盟於唐杜預曰在西南按:隱二年經「公及戎盟於唐」,杜注「高平方與縣北有武唐亭」。劉昭注引經傳及杜注多刪節,若此注則有脫誤矣。
三四五七頁一四行戎執凡伯於楚丘按:春秋經「執」作「伐」,傳亦云「戎伐之於楚丘」。
三四五七頁一六行有平和鄉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皇覽作「平利」。
三四五八頁四行伊盧鄉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史記作「廬」,韋昭曰今廬中縣。
三四五八頁五行利城按:前志作「利成」。
三四五八頁五行合*(城)**[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志有合鄉,無合城,晉書地理志東海亦只有合鄉縣,此「城」字必「鄉」之訛。又引惠棟說,謂案前志及水經泗水注皆作「合鄉」。又引馬與龍說,謂泗水注漷水出東海合鄉縣,漢安帝永初七年封馬光子朗為侯國,亦見馬防傳。今據改。
三四五八頁八行有勇*(王)**[士]*亭即勇士*(萬)**[菑]*丘欣殿本「萬」作「菑」,王先謙謂作「菑」是,「王」乃「士」之鬥。今據改。
三四五八頁一0行都州在海中按:「州」原作「洲」,逕據汲本、殿本改,與今山海經合。
三四五八頁一二行鐘離昧*(頤)**[家]*在伊盧據殿本改,與史記淮陰侯列傳合。
三四五八頁一三行左傳昭三十一年至郳小邾國也按:昭三十一年經「黑肱以濫來奔」,杜預注「黑肱,邾大夫;濫,東海昌慮縣」。又莊五年經「郳廣來來朝」,杜注「東海昌慮縣東北有郳城;黎來,名」。釋文「郳,五兮反,國名,後為小邾」。此注節引杜注錯亂,驟睹之幾不可解。
三四五八頁一五行即羽泉也按:校補謂「羽泉」當作「羽淵」,見左傳,此回改未盡者。
三四五九頁二行在縣西南有中鄉城按:今杜注云「在東海廩丘縣西南」,不言有中鄉城。
三四五九頁三行海中去岸百五十步按:汲本、殿本「五」作「九」。
三四五九頁四行一行十二字按:汲本、殿本「二」作「三」。
三四五九頁四行潮水至加其上三丈按:何焯校本「丈」改「尺」。
三四五九頁五行琅邪國秦置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此注不明,郡與國亦略有別,秦置琅邪郡,前漢因之,光武改為國,省城陽國來屬,此其始末也。「秦置」之下當有「郡」字。
三四五九頁五行十三城戶二萬八百四口五十七萬九百六十七按:張森楷校勘記謂若如此文,則一城祗千餘戶,太少,一戶凡三十口,太多,殊不近情,疑「戶」下脫去一「十」字。
三四五九頁九行西海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志無西海,蓋「海曲」之鬥。
劉盆子傳「琅邪海曲有呂母」,注「海曲,縣名,故城在密州莒縣東」。又引惠棟說,謂何焯雲疑「海曲」之鬥。
三四五九頁一0行有崢嶸谷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說文作「崝嶸」,徐鍇雲俗作「崢」,非。
三四五九頁一一行繒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春秋傳僖十四年,鄫子來朝,杜預云「今鄫縣」,陵氏雲本或作「繒」。又按:校補謂谷梁「鄫」皆作「繒」。
三四六0頁二行邳來山之閒號曰邳來殿本考證謂案杜注原文云「邳鄉西有公來山,號曰邳來閒」。今案:杜注「邳鄉」上有「縣北有」三字,劉注錯謬,考證引亦不全。
三四六0頁三行東莞後為*(名)**[郡]*據集解引惠棟說改。
三四六0頁六行縣有蘧丘裡按:今杜注云「莒縣有蘧裡」,無「丘」字。
三四六0頁七行杜預曰在縣西按:今杜注云「在泰山牟縣西」,不雲在陽都西。
三四六0頁八行縣東南有艾山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案杜氏注云「泰山牟縣東南有艾山」,不雲在臨沂,未詳。
三四六0頁八行縣東北有中丘亭按:今杜注云「中丘在琅邪臨沂縣東北」,不言亭。
三四六0頁一四行有柤水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柤」一作「祖」。京相璠雲縣西北有祖水溝,去偪陽八十里。
三四六0頁一五行故屬沛*(國)*集解引惠棟說,謂「國」字衍,前志為沛郡也。
今據刪。
三四六一頁四行建武中省泗水國按:「省」原斗「有」,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三四六一頁八行堂邑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玉篇「堂」作「□」。
三四六二頁三行盱台按:前志「台」作「眙」。
三四六二頁四行潘旌按:前志「潘」作「播」。
三四六二頁一0行縣東有蒲姑陂按:今杜注「姑」作「如」。
三四六二頁一三行初平三年分琅邪東海為城陽*(新)*[利]城昌慮郡集解引馬與龍說,謂徐州無新城郡,「新」當作「利」,形近而訛。今據改。按:錢大昕謂魏志太祖紀,建安三年分琅邪、東海、北海為城陽、利城、昌慮郡,以臧霸傳考之,蓋禽呂布後所置,魏氏春秋以為初平三年分者,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