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科幻小說>>葛瑞姆·漢卡克>>上帝的指紋

雲台書屋

第二十九章 破解一部古老密碼

  地球的軌道面向外投射,在天球中形成一個大圓圈——這在天文學上稱為「黃 道」(ecliptic)環繞著黃道的是一條群星密佈的帶子,向南北各展開約7 度,匯 集著「黃道帶十二宮」(twelve constellations of the Zodiac ):白羊座、金 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天子座、天蠍座、射手座、魔羯座、寶 瓶座和雙魚座。這些星座大小、形狀和分佈範圍都不盡相同,然而(機緣巧合?) 它們沿著黃道邊線各據一宮,間隔十分均勻,賦予每天的日出日落一種嚴謹的宇宙 秩序。
  為了更清晰地呈現這幅景象,請讀者拿出紙筆:(一)在空白的紙張中央畫一 個圓點;(二)環繞著圓點畫一個圓圈,距離圓點大約半英吋;(三)環繞著這個 圓圈,在外圍畫一個更大的圓圈。
  圓點代表太陽。兩個同心圓中較小的一個則代表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較大 的圓圈代表的是黃道的邊緣。環繞著這個較大圓圈的周邊,你必須畫上12個間隔均 勻的格子,代表黃道帶的12個星座。一個圓圈有360 度,因此,我們可以設想,每 一個星座在黃道上佔據30度空間。圓點是太陽;兩個同心圓較靠近太陽的一個是地 球的軌道。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以反時針方向在軌道上運行,從西邊運行到東邊; 我們也曉得,每24小時,地球繞軸自轉一次(也是從西到東)。
  這兩個行動,使地面上的人們產生兩種幻覺:1、每天,當地球從西到東自轉 時,太陽看起來好像從東到西「移動」過天空,而事實上太陽是一個固定點。
  2、大約每30天,當旋轉中的地球沿著軌道環繞太陽運行時,太陽看起來好像 慢慢「通過」黃道帶上12個星座(它們也是固定點)——一個星座接一個星座地通 過,從東邊「移動」到西邊。
  在一年中的任何一天(對應我們圖中代表地球軌道的圓圈上的任何一點),很 明顯地,太陽都會出現在地面觀者和其中一個星座之間。在這一天,如果這個觀者 黎明之前就起床,他會看見太陽從東邊升起,而升起的位置就在那個星座所佔據的 那部分天空。
  我們可以設想,在古代世界清澄的、毫無污染的天空下,人們看到天體如此有 規律地運行時,心中一定感到很欣慰。我們也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一年中的四個基 點——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會受到世界各地人類的特別重視。尤其受到重 視的是,這些基點和黃道帶星座的連結。而最最受到重視的,是在春分(spring equinox, 或稱vernal equinox)早晨,太陽升起的位置所在的那個星座。由於地球軸向歲差 的關係,人類自古就發現,這個星座並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在春分那一天「招待」 和「接送」太陽的任務,由黃道帶12個星座輪流承擔,而輪流的過程非常、非常緩 慢。
  每一年從年初到年尾,地球沿著軌道的運行使敵們看到的日出天空上的星座, 月月都在改變:寶瓶座→雙魚座→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等等。 目前,每年春分來臨時,太陽從正東方升起,位置在雙魚座和寶瓶座之間。由於歲 差的效應,「春分點」每年都在地球運行的初期抵達,因此它以非常緩慢的速度逐 漸移動.穿過黃道帶全部12個星座,在每一個星座「駐留」2160年,必須花25920 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個週期。和每年的「太陽行程」相反,「歲差移動」的方向 是:瀕於座→巨蟹座→雙子座→金牛座→白羊座→雙魚座→寶瓶座。例如,「獅子 座時代」《春分太陽從獅子座升起的2160年》是從公元10970 年開始,到公無前8810 年結束。我們現在是活在占星學的其空地帶:「雙魚座時代」已經結束,寶瓶座的 「新時代」正待開始。傳統上,介於兩個時代之間的過渡時期,總是被認為不詳的。
  誠如桑提拉納教授所說的:「春分時節,太陽在黃道帶十二星座中的位置,有 如時鐘的指針一般,指出歲差週期的『時刻』,而這個時刻是非常漫長的——春分 太陽在每一個黃道帶星座進駐的時間,長達幾乎2200年。」1地球的軸向歲差是以 順時針方向(從東到西)進行的,因此,跟地球繞太陽運行的方向正好相反。這種 情況,牽涉到固定在太空中的黃道帶星座時,就會產生一個現象:春分的起點, 「沿著黃道持續移動,方向剛好跟太陽每年的行程相反,也就是說,反黃道帶十二 宮的『正確順序而行(金牛座→白羊座→雙魚座→寶瓶座,而不是寶瓶座→雙魚座 →白羊座→金牛座人」2簡言之,這就是「分點歲差」(precession of the equinoxes) 的含義。音樂劇《秀髮》(Hair)有名的台詞「寶瓶座的時代來臨了」,就是分點 歲差的最佳寫照。它提到一個天文事實:在過去2000年間,每一年春分,太陽都是 從雙魚座升起,然而,雙魚座的時代如今快要結束了,不久之後,春分的太陽就會 離開雙魚宮,進駐隔壁的寶瓶宮,開始從那兒升起。
  25776 年一次的歲差週期,是推動這個壯觀的天文現象在天空中循環不已的力 量。歲差究竟如何推動春分點,從雙魚座進入寶瓶座,然後沿著黃道帶繼續移動, 也值得我們注意。
  上文提到,每一年,春分和秋分只在兩個日子出現:地球傾斜的軸正好側向太 陽時。這兩天中,世界各地太陽都從正東方升起,白晝和黑夜一樣長。由於地球的 軸緩慢地。持續地產生歲差,方向正好和它的軌道相反,它側向太陽的點必須在每 年運行的初期出現。這些每年都發生的改變,微小到幾乎察覺不出——沿著黃道移 動1 度(相當於一個人把小指伸向地平線的寬度),需要大約72年時間。然而,根 據桑提拉納教授的推算,這些微小的改變累積起來,不到2200年就會形成一條30度 通道,穿過黃道帶一個星座,而不到26000 年,就能形成一條360 度通道,穿過一 個完整的歲差週期。
  古代人何時第一次計算出歲差
  這個問題的答案隱藏著人類歷史的一大秘密。解開這個謎團之前,我們不妨先 瞭解一下學術界的「官方」看法。《大英百科全書》是貯藏正統歷史知識的一大寶 庫。根據它的記載,發現「歲差」這個天文現象的是古希臘學者希巴克斯(HIP parchus):
  希巴克斯,名字亦拼作HIPPARCHOS出生於比希尼亞國(Bithynia)尼西亞城 (Nicaea),公元前127 年前後逝於羅德斯島(Rhodes)。他是希臘天文學家暨數 學家,發現「分點歲差」天文現象……這一重大發現,是運用敏銳的心智長期觀察 天象的成果。希巴克斯觀測星體的位置,然後將他的觀察結果,和150 年前亞歷山 大港學者提摩卡裡斯(Timocharis)及更早對巴比倫天文學家的觀測做一比較。他 發現,天球經度出現差異,而這一差異超出觀測誤差的範圍。因此,他提出「歲差」 的理論,以解釋這個天文現象。他提供的每年歲差值45秒或46秒(秒是1 度的1/3600), 跟現代天文學界接受的數字——50.274秒——極為接近3。
  這裡,我們得將術語解釋一下。「秒」是弧度的最小計算單位。地球繞太陽運 行一周的軌道總共有360 度,每1 度有60分,每1 分有60秒。每年改變50.274秒, 還不到1 度的1/60,因此,春分太陽沿著黃道遷移1 度大約需要72年時間(相當於 人的一生)。觀察這種極為緩慢的改變,在當時非常困難,所以希巴克斯在公元前 2世紀提出的歲差值,會被《大英百科全書》推崇為「重大發現」。
  如果這項發現只是「重新發現」,它還會顯得那麼「重大」嗎?如果我們能夠 證明,早在希巴克斯出生之前好幾千年,天文學家就已經接受艱巨的挑戰,對「歲 差」進行觀測,希臘人的數學和天文成就還會顯得那麼輝煌嗎?有沒有可能,在現 代科學興起之前的遠古時代,人類就已經對這個長達幾乎260O0 年的天象週期,進 行精確的、科學的探究?
  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必須掌握確鑿的、禁得起嚴格檢驗的證據。上文提 到,希巴克斯計算出的每年歲差值是弧度的45秒或46秒。因此,除非我們能在更古 老的資料中找到更精確的數據,我們不能隨便否定希巴克斯的成就和地位。他畢竟 是學術界公認的「歲差發現者」。
  值得發掘的資料當然很多。不過,為了簡明起見,這裡我們必須把探索的範圍 局限在世界各地的神話。其中一組神話(本書第4 部論述的洪水和其他災異傳說), 我們已經詳加探討;我們發現,這些神話具有若干耐人尋昧的共同特徵:1、毫無 疑問,這些神話都極為古老。以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洪水傳說為例。這個故事的一 些版本,鐫刻在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古國最早的時代)遺留下的泥板上。這些泥 板鐫刻時,人類剛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它明確地顯示,即使在那個時代,世界 大洪水的傳說也已經非常古老,因此,它的根源應該遠在人類有文字歷史之前。我 們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古老。事實上,沒有學者能夠鑒定任何一則神話的創作年代, 更不用說這些流傳廣遠的古老神話了。毫不誇張地說,它們一直流傳在這個世界上, 成為人類文化永恆的一部分。
  2、環繞這些神話的古老氛圍可並不是幻覺。一如前文提到的,許多災異神話 顯然是精確的目擊報告,記錄最後一次冰河時代人類經歷的真實情景。因此,理論 上,這些神話的起源和現代人類的起源,可能在同一個時期,也就是約莫5 萬年前。 不過,地質學上的證據所顯示的起源時期卻稍晚一些,而我們在上文也曾指出,公 元前15000 年到公元前8000年是最可能的時期。在人類的整個生存經驗中,只有那 個時期,地球上出現急速的、劇烈的氣候變化,如同神話栩栩如生的描述一般。
  3、冰河時代的終結所造成的動亂是全球的現象。難怪,儘管災異神話散佈世 界各地,彼此之間卻顯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可謂殊途同歸。
  4、人驚異的倒是,神話不僅描述共同經驗,同時也運用共同的象徵語言來陳 述這些經驗。全球各地的神話,不斷出現相同的「題旨」,相同的「道具」,讓人 覺得似曾相識的相同角色和情節。
  根據桑提拉納教授的看法,這種一致性顯示,幕後有一隻手在操控這些神話。 他和法蘭克福大學科學史教授戴程德(Hertha Von Dechend)合著的《哈姆雷特的 石磨》(Hamlet『s Mill),是探討古代神話極有創見的一部著作。其中他指出:
  運用得宜,普遍性(universality)可當作一種試金石。例如,在中國發現的 某種資料也出現在巴比倫的占星文件時,我們就必須做這樣的推斷:如果它所顯露 的一組不尋常意象,無人能證明是分頭、獨自產生的,我們就應該假定兩者之間存 在著某種關聯。以音樂的起源為例。音樂鼻祖奧菲斯(Orpheus )的慘死,也許是 出自不同地區詩人的想像力。但是,當神話中吹笛子(而不是像奧菲斯那樣彈奏七 絃琴)的主角,由於各種荒誕的理由,被活生生剝皮處死,而他的悲慘下場在世界 各地不斷上演時,我們就可以推斷,這些故事之間存在著某種外在關聯。吹笛人這 個角色,出現在德國的漢姆林城(Hamelin )傳說,也出現在哥倫布之前的墨西哥 神話,而且兩者之間具有某些共同意象,例如「紅」這種顏色。這應該不是偶然的 巧合吧……同樣地,當我們發現「108 」或「9 乘13」這類數字,一再出現於印度 吠陀經、高棉吳哥窟、巴比倫古跡、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eitus )的哀 歌和北歐神話中的英靈殿,我們怎能把它看成意外的巧合……4
  是不是真有一隻古老的、至今仍未被辨認出的手,在幕後操控這些所謂的「巧 合」和「意外」,將世界各地的災異神話串連在一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 在最後一次冰河時代期間和結束之後,繪製本書第1 部所探討的那些高度精確、技 術先進的世界地圖的,會不會就是這一隻手?同樣的一隻手,有沒有可能在另一組 世界神話——神祇死亡和復活的神話,地球和天堂環繞大樹運轉的神話,漩渦和石 磨之類旋轉意象不斷出現的神話——遺留下詭秘的指紋?
  根據桑提拉納和戴程德的說法,這些意象全都指涉天文事件,而且,是通過非 常古老但「高度精練」的天文和數學語言這麼做:「這種語言超越地方信仰和教派。 它專注於數目、物體的移動、量度、整體架構、圖表——換言之,專注於數字結構 和幾何學。」5這樣的語言到底從何而來?《哈姆雷特的石磨》是一部複雜的、傑 出的學術著作,但有時卻刻意閃爍其辭;對於上面這個問題,作者並未提出明確的 答案。不過,作者卻隨處留下一些耐人尋味的線索。例如,在書中某一處,作者說, 他們在神話中發現的科學語言或「密碼」,歷史「古老得嚇人」6。在另一處,他 們將這種語言比較明確地鎖定為8000年的產物——至少在「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 出生前6000年」7。
  我們已知的文明中,究竟哪一個能在8000多年前發展。運用如此精練的科技語 言?說實話,答案是「沒有」。我們不妨坦白承認,在史前時代,地球上可能曾經 出現一個科技高度發展的文明,如今已經被遺忘。碰到問題的關鍵,桑提拉納和戴 程德又開始閃爍其辭;他們含糊地說,這套科技語言是「第一個敢於使用數目、量 度和計重法探尋世界真相的某個神奇古文明」留給我們的遺產8。
  這樁遺產,顯然跟科學思考方式和複雜的數學知識有關。它的歷史實在太古老, 禁不起時間的沖刷,已經逐漸流失:
  希臘人崛起時,世界各地的偉大古建築已經蒙上好幾個世紀的塵土,整個被塵 封起來。然而,交個文化的某一部分,依舊保藏在傳統儀式和我們已經不瞭解的神 話和童話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整體文化遺留下的一鱗半爪,格外能激起我們的 好奇心。它使我們想起中國畫家擅長的山水畫:這兒畫一塊石頭,那兒畫一堵山形 牆,那兒又畫一株樹的樹梢,其餘則讓觀者自己去想像。縱使我們能破解他們的密 碼,縱使我們能理解他們的科技,我們也無法探測這群古老祖先的思維,因為它是 隱蔽在特有的象徵中,而創造這些象徵的心靈早已消失無蹤9。
  兩位任教於大西洋兩岸著名學府的科學史專家,在著作中宣稱,他們已經發現 一套密碼式科技語言的殘餘,而這套語言比學界公認的最早文明古老好幾千年。更 有趣的是,治學極為嚴謹的桑提拉納教授和戴程德教授,聲稱他們已經「破解一部 分密碼。十對兩位嚴肅的學者而言,這可是驚人之論。
  註釋:1《哈姆雷特的石磨》,59頁。
  2同上,58頁。
  3《大英百科全書》1991年版,第5 卷,937 ∼938 頁。
  4《哈姆雷特的石磨》,7 頁。
  5同上,345 頁。
  6同上,418 頁。
  7同上,245 頁。
  8同上,132 頁。
  9同上,4 ∼5 、348 頁。
  十同上,5 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