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軍事天地>>軍事小說>>戰爭風雲

雲台書屋

第30章

  鷹和海獅(摘自《失去了的世界帝國》)
  虛假的傳說
  英國的戰爭宣傳一向很出色。他們對所謂「英國之戰」的宣傳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對於不知內情的人來說,他們的宣傳早已載入史冊。但若要進行嚴肅的軍事探討,就必須首先澄清這些神話。
  法國崩潰之後,德國陸軍力量大大超過英國,空軍力量旗鼓相當,海軍則不幸處於劣勢。我們的海面艦隊很弱,而且數量不多,只有潛艇武裝還夠得上真正的份量。一九四○年夏季的關鍵問題在於必須作出決定渡過海洋這一障礙。因此在準備大舉入侵的戰役中,英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優勢。
  我在黃色方案提綱中,早已陳述了我的看法,我認為如果我們在六月底發動一次出其不意的橫渡,當時解除了武裝的英國陸軍正陸續從敦刻爾克撤回,而他們的艦隊又停泊在鞭長莫及的海港裡,那麼我們盡可速戰速決,一舉而征服英國。可是希特勒坐失良機。恢復了元氣的英國人得到喘息的機會,制定了激烈的反侵略措施,整頓了他們強大的海軍,從而封鎖了英吉利海峽。這樣一來,德國只能進行空襲,迫使英國作出決定,或炸出一條入侵的路。
  首先我們必須就雙方的空軍力量作一對比。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包括德國人在內,仍然認為龐大而實力雄厚的德國空軍是被一小撮英勇頑強、身穿皇家空軍制服的德摩比利隘口保衛者所擊敗,或引用一位修辭大師的話來說:「人類戰爭史上從未有過這樣的以少勝多」。事實上,戰鬥開始時,德國和英國雙方都擁有約莫一千架戰鬥機。德國轟炸機的制空權遠較英國為大,但是英國的轟炸機,至少那批新型轟炸機的負荷量更重,飛行距離更遠,裝備也更為精良。
  為了誘使英國求和,希特勒和戈林對於德國空軍當然極盡炫耀之能事。在另一方面,丘吉爾卻盡量利用英國飛機數量少和勢孤力單這一事實,強拖美國捲入戰爭。結果使這場戰爭產生了一種大衛力敵巨人哥利亞的假象。
  1故事見《聖經·舊約·撒母耳記》第十七章。
  2希臘境內著名隘口,古希臘斯巴達王裡奧尼達斯曾率三百勇士保衛此隘口,抗拒波斯大軍。
  英國的優勢
  傳統的描述不僅在力量對比上歪曲了事實,而且德國空軍行動時遭到的重重阻力也未加以記述。
  大部分戰鬥是在英國空軍基地上空進行的。德國駕駛員一被擊落,就宣告失蹤,不是死亡,就是被俘。但被擊落的英國駕駛員,只要沒有受傷,就可以立刻另外駕駛一架飛機起飛。德國駕駛員的戰鬥飛行時間只有幾分鐘,因為我們戰鬥機的燃料大約限制在九十分鐘之內,而這段時間的大部分都消耗在進入交戰區和返回駐地上了。英國駕駛員一旦升入戰鬥高度,就能堅持戰鬥直到子彈和汽油用完為止。
  由於我們戰鬥機的飛行距離短,我們只能飛抵英國的東南隅。德國空軍像一只被縛的鷹,倫敦是這條繫繩的最遠端。大英帝國的其他地區毫無空襲之虞,因為轟炸機沒有護航,需要冒被消滅的很大危險。英國皇家空軍則可以隨意撤離火線,進行休整或檢修。他們能在遠離火線的地方集結後備力量,加緊製造新飛機。
  此外,我們的戰鬥機還奉命緊靠著轟炸機飛行,就像驅逐艦掩護戰列艦一樣,從而削弱了戰鬥力。這無疑給予轟炸機駕駛員以安全感,但這項命令卻使戰鬥機受到束縛。在空戰中,「搜索與殲滅」是規律中之規律。戰鬥機駕駛員應該自由地在空中飛行,發現敵人,予以迎頭痛擊。戈林從未掌握這一基本要點,儘管他的空中戰鬥英雄不斷用這一點敦促他。我們轟炸機的損失量越是上升,他就越是執拗地堅持轟炸機必須由戰鬥機緊密護航。這項紀律拖延了戰鬥,造成許多同志死亡,並嚴重挫傷了駕駛員的士氣。最後,到一九四○年,英國人有了一項幸運的科學成就。他們首先擁有了可以應用於實戰的雷達,可以對戰鬥機進行控制。我們一侵入領空,他們就可以緊緊跟蹤我們,迅速派出戰鬥機向我們迎頭痛擊。他們無須消耗燃料進行偵察,也無須分散力量進行搜索。如果不是這個因素,德國空軍戰鬥機指揮部將會贏得一次快速地壓倒一切的勝利。因為直到最後,德國空軍始終沒有從空中擊敗皇家空軍。連無意讚揚德國戰鬥力的丘吉爾也承認,在九月間戰鬥不利於英國戰鬥機司令部。
  當時,我們的進攻變為對倫敦的戰略轟炸。丘吉爾認為這是戈林所犯的致命錯誤。實際上,一則當時天氣惡劣。再則對德國城市挑釁性的瘋狂轟炸急需立即給以殘酷的回擊,三則考慮到入侵英國本土必須在十月一日以前進行,否則只好作罷,鑒於這三重原因,改為戰略轟炸勢在必行。我在有關這次戰役的逐日分析中對於這一點作了詳盡的闡述。
  鷹式襲擊的目的
  德國空軍於一九四○年夏對英國的一次「鷹式襲擊」,實質上是一次求和姿態,這是一次有節制的努力,企圖說服英國拖長戰爭是無意義的。這次努力必須在進攻俄國之前作出,以便確保我國西部後方,的安全。這次失敗對德國說來當然是一出悲劇,我們因此注定要在兩條戰線上進行這場災難性的世界大戰。可是這對英國說來卻更加悲慘,歷史家們對此卻認識得特別遲緩。
  德國參加這次戰爭畢竟喪失不了什麼,英國則不然,在一九三九年它是世界頭等強國。它儘管贏得了勝利,但戰爭的結果使它失去了環球帝國的稱號,版圖縮小到國內數島。如果魔式襲擊迫使它在一九四○年就與德國媾和,那末帝國幾乎肯定仍然屬它所有,因此很難理解為什麼它認為進行英國戰役的時刻竟會是它的「黃金時代」。它的飛行員們表現得勇猛善戰,與他們德國的異族兄弟一樣。然而英國卻放棄了與
  一個新興的大陸強國聯合起來繼續充當世界霸主的最後機會,反而與布爾什維克結盟去打垮這個強國——這個在歐洲足以對抗野蠻亞洲的最後堡壘。其結果使它淪為美國的一個衰老而虛弱的衛星國。
  這一災難是沉湎干空想的冒險家丘吉爾的唯一傑作。在此以前,人民還未曾授予他最高職位。丘吉爾認為自己扮演了聖喬治的角色,把世界從這條可怕的德國蛟龍口中拯救出來。對於宣傳這個神話,他的文筆和口才是綽綽有餘的。他自己也一直相信這一點。英國人也始終相信這一神話,以致失去他們的帝國,直到最後覺悟過來,才不再投票選他。
  希特勒與英國
  希特勒最不願意與英國交戰。我個人可以對此作證。但無此必要,因為他那本大肆誇張、自我宣揚的《我的奮鬥》一書中已經寫得很清楚了。我在一次參謀部的會議上看見了他的面孔,那天正好是英國從戰略上對波蘭提出瘋狂保證的日子。九月三日,在總理府的走廊上,由於偶然的機會,我又看到了那張面孔。那一天,與裡賓特洛甫的保證相反,英國開始進軍了。那次我看到一張沮喪的面孔。如果不把阿道夫·希特勒這件事牢記在心,我們不可能理解一九四○年所發生的事件,因為從戰爭開始直到結束,德國的戰略、德國的
  戰術和德國的外交政策都無非是這個人物的個人意志的表現。
  世界歷史人物在登上舞台時還從來沒有人如此明確地宣告過自己的目的和計劃。比較起來,亞歷山大、查理十二以
  及拿破侖都不過是順應時勢,逢場作戲而已。希特勒卻在《我的奮鬥》中用煽動性的語言大言不慚地寫到一旦他自己當權之後將要做的事;而他在統治的十二年中也確實照辦了。他寫道,德國政策的核心在於佔領俄國領土。這一企圖是第二次大戰的關鍵,是德國軍隊的唯一目標。他還寫道,在試圖攻佔俄國之前,必須首先打垮我們的世代仇敵法國。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談到英國時,讚揚了這個民族的勇敢、傳統的聰明智慧以及出色的帝國統治。他指出,德國的最大目標在於建立一個北歐種族大聯盟,英國在其中保持其海上帝國的地位,而德國,作為它的對等合作者,必須在大陸稱霸,並且向東方提出新的領土要求。
  希特勒從未放棄這一觀點。當丘吉爾拒絕了他的多次和平建議之後,他老羞成怒,並將他的滿腔怒火發洩到歐洲的猶太人身上,他認為英國的猶太人左右了丘吉爾缺乏理性的政策。希特勒幾乎到自殺的最後一刻,還希望英國會醒悟過來,願意按照唯一明智的辦法安排世界,不致把半個世界讓給布爾什維克,另一半讓給拜金主義的美國,像現在我們必須生存於其中的世界這樣。
  正是這些原因導致鷹式襲擊的失敗,使我們來到英國海岸,面對著驚慌失措的英國,苦無結束戰爭的行動計劃;征服英國的不現實的海獅計劃,在作了精心考慮和代價高昂的準備之後,又全盤落空,其奧妙也在這裡。總之,這次大舉入侵沒有成功,因為希特勒實在無意與英國交戰,我們的軍隊也多少覺察到這一點。
  空戰
  這次戰役分為幾個階段。德國空軍首先襲擊船隻,企圖誘使英國在英吉利海峽上空作戰。英國皇家空軍不願意為保護船隻而出擊。戈林於是轟炸英國的戰鬥機基地。這樣一來,英國戰鬥機被迫起飛。戈林在予以痛擊之後,一方面由於希特勒的慫恿,另一方面也由於英國對我國平民的無理轟炸,便派遣轟炸機到瓦哈拉海去轟炸倫敦和其他重要城市,想借此激起人民廢黜丘吉爾,提出媾和。希特勒七月十九日的演講,儘管帶著恫嚇的口氣,卻提出了異常慷慨大度的條件。但這一切都徒勞無益,十月的雨和霧使天空罩上了層層灰幕。英國戰役就此結束,甚至結束得很體面,英國元氣大傷,但仍舊英勇地堅持下去。
  多數軍事作家因為我們在英國上空「戰敗」,至今譴責戈林。這樣就上了丘吉爾的圈套,輕信了丘吉爾捏造的關於德國空軍被擊敗的神話。至於德國輝煌的空軍只能打個平局,我認為應該由戈林負責。這裡對於武裝力量進行專橫的政治控制,也和黃色方案裡的情況一樣,意味著指揮上的外行。
  赫爾曼·戈林是個兼有好壞品質的複雜人物。他聰明,果斷,在他墮落到揮霍無度以前,他曾具有推行最困難決策的鐵石心腸。這都是他好的一面。然而他的虛榮心使他失去理智,他的固執和貪婪又使飛機的設計和生產停滯不前。直到斯佩爾上台以前,德國空軍由於管理不善和地面供應不足受到的打擊,比任何空中敵人(包括一九四○年的皇家空軍在內)給予的打擊更大。戈林否決了生產重型轟炸機的優秀設計,卻建立了一支短距離空軍作為地面的輔助工具。到了一九四○年,他派遣了一支裝備不多的德國空軍去執行一次超出它的能力的戰略轟炸任務,甚至險些獲得成功。作為地面輔助力量,德國空軍先在波蘭和法國,後來在進攻蘇聯的初期,都取得了輝煌戰果。但當我們的軍隊越來越遠離空軍基地時,它就不能勝任了。不過在陸地上展開速決戰,它的功績仍然是無可比擬的。
  在普通史書上,希特勒這頭猛獅起初向波蘭猛撲,然後無情地轉向法國,將法國扼死,又用它血淋淋的爪子撲向英國,但當它遭到皇家空軍迎頭痛擊後,竟自咆哮著退縮下來。它像發瘋一般,盲目地停留在海邊逡巡不前,突然掉頭向東,撲向蘇聯,結果自取滅亡。其實這些都只不過是丘吉爾戰爭年代的詭辯,鑄成史學上的錯誤罷了。
  事實上,希特勒儘管在戰鬥形勢的判斷上犯過自取失敗的外行錯誤,他卻自始至終清醒而鎮定地一步步推行《我的奮鬥》中所提出的政治目標。他迫切希望與英國講和。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勝利的征服者對於求和作出過更大的讓步。通過這次鷹式襲擊未能獲得和平,當然令人失望。這意味著我們向東方發動大戰時,我們的後方卻面臨著來自英國的騷擾。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把我們有限的寶貴供應分一部分給潛艇部隊。尤其糟糕的是,這意味著羅斯福統治下的美國將進行越來越多的干涉。
  最後的悲劇
  由於英國執迷不悟所導致的這些惱人的後果引起阿道夫·希特勒精神上極大的不快。他對猶太人一向採取一種失去理性的態度。但他最後幹出的那些值得遺憾的過火行為,卻
  可以直接追溯到他在西方所遭受的失敗。德國如果與英國——即使是一個寬宏大度的中立的英國——結盟,就不致走向這樣的極端。但是我們的國家被包圍了,與世界文明完全隔斷了,卻與原始的、巨人似的布爾什維克國家展開一場殊死戰鬥。人道的原則完全被拋到一邊。在戰線後面,在淪陷的波蘭和俄國,瘋狂的納粹黨極端主義分子暴虐無道,為所欲為。希特勒由於丘吉爾的抵抗,惱羞成怒,對此竟無意加以制止。而當時只要他一聲令下,就完全可以制止這一切。他一旦惱怒,就非常可怕。以上所述,是英國戰役最嚴重的後果。
  英譯者按:馮·隆關於英國戰役的論點是無法接受的。條頓民族的性格,就是不願好好認輸。我讀過德國有關戰爭的大部分重要軍事著作,很少有人能接受這一痛苦的事實。可是馮·隆強詞奪理,竟認為溫斯頓·丘吉爾的執拗是導政歐洲猶太人遭受屠殺的原因。他的這種觀點也許是這類為自己開脫罪責的著作中最低能的地方。他所提供的關於捲入這場戰鬥的飛機數字是不可靠的。當然,關於這次大戰的統計數字,比較難以確定的是飛機。由於開始統計的日期不同,最初的力量對比也就不同。此後,更由於戰鬥中的不斷損失和補充,數字每週都有變化。而戰雲密佈,雙方指揮部的記錄都很混亂。但是到目前為止,我所看到的官方記載,還沒有一個象馮·隆那樣冷靜地認為,雙方的空軍力量是旗鼓相當。
  他把這次進攻看作是一次「和平姿態」,與他所說的空戰結果是一次平局一樣,都很難令人信服。如果再發生大戰,我衷心希望美國軍隊不要打成這樣一個「平局」。
  普通史書的記載是對的。戈林試圖得到白晝制空權。雙方戰鬥機指揮部展開激戰,戈林失敗了。於是他企圖通過轟炸平民使英國屈服,先是白天轟炸,跟著是夜襲,但也失敗了。英國戰鬥機駕駛員擊退了遠為強大的德國空軍,從而從德國人手中拯救了世界。海上的入侵沒有實現,因為希特勒的海軍將校說服了他。他們說英國人會使大批德國人在渡海時弱死,而其餘的人。用丘吉爾的一句話說:「凡是登陸的,都給以當頭一棒。」在決戰時刻手邊要保留一支海軍。我希望我的同胞們牢記這一點。
  至於英國,談不上有過取得明顯勝利的時刻。當海獅計劃撤消時,他們實際上已獲得勝利,但書中所寫的希特勒的沮喪情緒卻是個秘密。德國空軍對城市不斷地進行猛烈的夜襲,加上德國潛艇的出擊,英國的前景在希特勒進攻蘇聯之前日趨黯淡。但英國戰役以後,德國空軍一蹶不振。這是德國於一九四一年未能攻佔莫斯科的原因之一。由於它在肯特郡與薩裡郡的田野裡以及倫敦的街道上投彈過多,到了俄國,它竟然彈盡油絕了。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