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是沒有結果的投機。
●在某種程度上,某種股票價格便宜要比關於市場明年如何運作的流行概念真實可靠得多。
●避免投資最熱門行業裡的最熱門股票。
●購買被中層管理人員搶先購得的蕭條股票。
●投資者盡可以從買賣擁有隱蔽性資產的公司股票上獲得巨大的收益。
●許多投資者對市盈率的分析存在著很大的誤區。
彼得·林奇是美國最大的投資基金——麥哲倫基金的』總經理,他憑其傑出的投資才能,創造出令華爾街驚歎的投資業績。從他1977年主管麥哲倫基金以來,到1990年該基金的股票價格提高了20多倍,資產由最初的2000萬美元劇增為90億美元,其投資組合也由原來的40種股票變成了1400種。彼得·林奇也因此被美國《時代》週刊譽為"第一理財家"。
實踐重於理論
彼得·林奇於1944年1月19日出生於波士頓。父親曾是波士頓學院的一個數學教授,後來成為約翰·漢考克公司的高級審計師。但不幸的是,在彼得·林奇10歲那年,父親因病去逝,全家生活從此陷入困境。彼得·林奇不但從私立學校轉到了公立學校,而且不得不找個半天的工作,以補貼家用。
1955年,彼得·林奇在高爾夫球場找了份球童的工作。這份工作對於彼得·林奇來說太理想了,球童工作一個下午比報童工作一周掙得還多;在球場,彼得·林奇還能從高爾夫俱樂部的成員口中接受股票市場的早期教育。佈雷·伯雷高爾夫球俱樂部的成員都是大公司的董事長和股東,他們除了打高爾夫球外還交流投資觀點,林奇跟隨球手打完一輪球,就相當於上一堂有關股票問題的免費教育課。在五六十年代,人們對股票業並不很信任。雖然股市上漲了3倍,但人們仍然視股票市場如賭場,但當球童的經歷使林奇逐漸改變了看法,增強了賺錢意識,雖然他那時並沒有錢去投資股票。
球童生涯並未妨礙彼得·林奇的學業,他讀完了中學,而且順利考入波士頓學院。即使在波士頓學院學習期間,林奇也未放棄兼職球童的工作,他還因此獲得了費朗西斯·維梅特球童獎學金。
由於日後的職業目標十分明確,林奇在大學學習期間便有目的地專門研究與股票投資有關的學科。除了必修課外,他沒有選修更多的有關自然科學、數學和財會等課程,而是重點地專修社會科學,如歷史學、心理學、政治學。此外,他還學習了玄學、認識論。邏輯、宗教和古希臘哲學。因為在林奇看來,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歷史和哲學在投資決策時顯然比統計學和數學更有用。
當球童的小費似乎還相當可觀,林奇不但靠球童掙的錢和獎學金支付學費,而且在他進波士頓學院的第二年有了一筆不小的積蓄。他決定用這筆積蓄進行股票投資。他從積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資于飛虎航空公司的股票,當時他買入的價格是每股10美元。後來,這種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國家空中運輸的發展而暴升。隨著這種股票的不斷上漲,林奇一點一點地拋出手中的股票來收回資金,靠著這筆資金,他不僅讀完了大學,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第一次股票投資的成功堅定了林奇的投資信心。他堅信在股票市場大的聚財機會是存在的,只要抓住它,就會有更多的機會隨後出現。
彼得·林奇在波士頓學院攻讀研究生時,利用暑假期間,在富達公司找到一份夏季工作。富達公司在美國發行共同基金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它猶如各投資公司中的聖殿。能在這樣的公司實習,對於彼得·林奇來說,無異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機會。
在富達公司,林奇被分派作企業調研和撰寫報告的工作,負責對全國造紙業和出版業公司的真實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分析。這份工作不僅使林奇打破了對股票分析行業的神秘感,而且使他對課堂中所學的關於股票市場的理論產生懷疑。他覺得大學教科書上的有效市場假設和隨機運轉假設是相矛盾的,根本無法幫助人們獲得投資上的成功。林苛認為在大學教授數量分析和隨機運行理論的教授們遠不如富達公司的同事們幹得好。如果要在理論與實踐之間作出選擇,他更願意當一名實踐家。這種信念促使了林奇後來特別注重實際調研的作用。
林奇獲得MBA證書後,在軍隊裡度過了規定的兩年,他被派往韓國服役。由於漢城當時沒有證券交易所,在此期間華爾街發生的擠兌使他在緬因糖業公司股票上的投資遭到了損失,這使他得到兩個教訓:一是當人不在國內時不要買賣股票,以免損失錢財;二是不要購買那種要依賴於類似緬因州農民的那種四平八穩的公司股票。
1969年林奇退伍之後,富達公司給他提供了一份永久性的工作。起初是金屬商品分析師,幹了幾年的分析工作之後,1974年,林奇升任富達公司的研究主管。當時公司正陸續擴展化學、包裝。鋼鐵、鋁業以及紡織等部門的業務,這個工作為他深入瞭解證券業務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他除了不斷走訪公司,收集情報,篩選最有前途的投資領域之外,還一次又一次地將判斷與實際結果相驗證。這一切為他以後馳騁投資領域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
在富達公司作為永久性僱員干了8年之後,林奇於1977年被任命為富達旗下的麥哲倫基金的主管。雖然林奇在接管麥哲倫基金時,資金僅有2200萬美元,其業務也僅局限於幾家較大的證券公司中,但這至少可以讓林奇按照自己的投資理念去施展自己的投資才華。
林奇是一個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12個小時,對其所做的一切顯示出一種著了魔的狂熱。也許在投資界沒有人比他工作更努力,也沒有人比他閱覽所及的範圍更廣。他每天要閱讀幾英尺厚的文件,他每年要旅行16萬公里去各地進行實地考察,此外,每年他還要與500多家公司的經理進行交談,在不進行閱讀和訪問時,他則會幾小時幾十小時的打電話。
林奇的投資一般採用的是一種以價值為出發點而進行比較的方法,但林奇從不將自己局限於任何一種股票,小公司股票、高股息股票、成長股,只要股價合理他都可能買。通常,他認為某一種股票在其價格收益乘數是公司增長率的一半時,會是一個好的購進時機,而價格收益乘數為公司增長率的二倍時買進則可能是一個極差的投資。因此,一般來說,林奇喜歡低價格收益乘數的那些股票。
林奇不停地尋找投資機會,他不斷地奔波於各家公司,目的就是要根據有關的信息找出「明顯的贏家」。當然,林奇和大多數的投資者不同,否則他們也能做出和林奇一樣的業績了。首先,林奇對資料有足夠充分的理解,從而能夠快速敏捷地行動,用不著費工夫去得到並不是必需的資料,這足以保證在多數時候他是正確的。
林奇有兩個分析員助手,一個專門收集華爾街的信息及出席各種會議,另一個專門打電話及走訪公司。林奇每天要處理上千條信息,在這些信息中有些是無意中偶然得到的,而有些信息則是林奇精心收集而來的。林哀獲得投資信息的渠道有很多:首先是從經紀人那裡獲得。林奇大約要聽取200個經紀人的意見,通常一天他要接見十個經紀人的電話。一般情況下林奇不親自接電話,他根據經紀人在其助手處留下的簡潔信息,只選擇跟主題密切相關的回電話。其次,他所造訪的公司也是他最可靠的信息來源。林奇走訪公司,每月40家到50家,他通常要對這些公司總裁進行歸類,因為公司總裁所謀求的是按照機構股東的旨意來辦事,他們所披露的信息有的言過其實,有的謹小慎微,有的誠信可靠,職業投資者應瞭解他們的類型,懂得如何解釋其所聽到的信息。當然,要想快速地瞭解多家公司的信息,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參加由當地的經紀人組織的地區性公司會議。在這種場合,數十家公司將派出他們最優秀的人才,盡可能用最精煉、最富有信息的方式介紹他們公司的情況,還有專門解答問題的時間。另外,林奇還特別重視從同行處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所有比較成功的投資家們都有鬆散或正式的聯盟,大家可以通過聯盟交換思想獲得教益。當然你不會把眼下你要購買的股票告訴他們,但你跟他們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不難理解,這些經過選擇的少數同行,每個人後面都有數百人的經紀人為其提供資訊服務,可以說是處於這"智力食物鏈"的頂端,他們當然是比經紀人更豐富的信息源。林奇認為這是他有價值想法的最好來源。
許多非職業的投資者把自己想像成福爾摩斯那樣,待在他們的俱樂部裡,不允許任何人進來交談,而是通過閱讀和思考來破案。這些投資者認為只要他們坐在載有電視屏幕和事件記錄的桌旁,做充分的工作,然後「『美元就會滾滾而來」!其實事情並未如想像般簡單。那些做法僅僅是專業人員的起點,現在他也許正是那些非專業人員的買主或賣主。所以,在林奇看來,優秀的投資者更善於利用他所能得到的每樣工具,而最關鍵的一樣就是獲取第一手資料。
林奇在實踐中並不像大多數投資者一樣,將投資局限在有限的領域內,他涉足任何領域的任何股票。當他發現市場良機時,他不一定作深入的調整和進行過多的分析,就毫不遲疑地採取行動。當然,這既需要天生的本領,又需要有在這方面長期研究基礎之上的確切的判斷。如果某項政策或某一趨勢對某~行業有利,林奇通常不是只買最好的~家公司股票,而是買一批能從中受益的公司股票,也許幾家,也許十幾家,然後再進行調查研究,篩選最佳公司保留下來,把其餘的賣掉。
林奇不作徹底的分析就購買股票的做法是為了避免錯過投資良機。例如當日本汽車打人美國市場後,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股票大跌,林奇未作詳盡的研究即大量購買這三家公司的股票,等到股價上漲後又悄悄賣掉。如果林奇因期望發生某種事情而購進股票,但事情卻並未如期望發生,那麼他就會立即把這些股票賣出去。華爾街對這種思想表述為:『股資是沒有結果的投機。」你基於某種期望而有了某種想法,但你錯了,那麼現在你沒有任何理由繼續擁有該股票,應當迅速地把它賣出去。有人通常傾向於認為無論如何也得繼續幹下去,讓有價證券承受可怕的風險,要不就是在一些明顯不同的低價部分擴充業務,然而這樣一來,他就很容易因無知而犯錯誤。而林奇常常~眨眼的功夫就將這些股票賣出去了,因為「你不會被不屬於你的東西的價格上漲所傷害,而你真正擁有的東西才會毀滅你」。
吐故納新,揚長避短
林奇對理論家和預言家歷來異常反感。理論家』總是喜歡高談闊論股票市場如何如何,林奇卻認為股市中總存在著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風險,常常令人捉摸不到,如果一味聽信股市理論家和預言家的意見,而缺乏自己的分析判斷,多數情況是投資失誤。這是他經過親身體驗而得到的一個教訓。1977年,他剛開始掌管麥哲倫基金不久,即以每股26美元的價格買進華納公司股票。而當他向一位跟蹤分析華納公司股票行情的技術分析家咨詢華納公司股票的走勢時,這位專家卻告訴林奇華納公司的股票已經"極度超值"。當時,林奇並不相信,一笑而過。6個月後,華納公司的股票上漲到了32美元,林奇開始有些擔憂,但經過調查,發現華納公司運行良好,於是林奇選擇繼續持股待漲。不久,華納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這時,林奇開始對股市行情分析專家的建議作出反應,認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頂峰,於是將手中所持有的華納公司股票悉數拋出。然而,此後華納公司股票價格一路攀升,最後竟漲到180美元以上。即使後來在股市暴跌中也維持在脫美元左右。對此,林奇懊悔不已,從而導致他喪失了對那些高談闊論的股市評論專家的信任,以後只堅信B己的分析判斷。林奇十分欣賞沃倫·巴菲特的觀點:「對我來說,股市是根本不存在的。要說其存在,那也只是一個讓某些人出醜的地方。"美國有數以萬計的專家天天在研究指數的變化、美聯儲的貨幣供應政策沙D國投資等,但林奇認定這些專家們不能預測到任何東西。
由於從某些方面看,股市與整個經濟的情況是相互聯繫的,所以許多經濟學家希望對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對景氣和破產、對利率變動方向進行分析來預測股市的變動。甚至有些人提出「每五年出現一次衰退」的理論。林奇雖然相信利率和股市之間確實存在著微妙的相互聯繫,但卻不信誰能準確地提前說明利率的變化方向。他更認為「每五年出現一次衰退」的理論是無稽之談。常常是只有到了時過境遷的時候,大家才能看到一些事情的真相,許多人都是事後諸葛亮。因此,林奇提醒投資者:「不要輕信經紀人公司的推薦,甚至連你最信任的金融通訊雜誌上最新推出的『至少不會損失』的建議也別接受,請只相信你自己的研究。」
林奇直率地排斥了許多被譽為成功捷徑的投資公式。許多信託公司喜歡採用經濟概況和產業配置的方法以取代知識和技術,把投資組合分為週期性的、公用事業性的等類別,而林奇卻避免使用這種方法,在股票和準備金之間、在產業部門之間,他根本不做有意識的「資產分配」。
傳統的證券組合理論告訴投資者不需要理解其所購買股票的公司,只需把他們分門別類,然後按類別進行交易即可。然而,對於證券組合,林奇有自己獨創的見解。他不在乎股票是上漲還是下降,他認為投資的關鍵在於抓住轉折點。不能僅僅因為某種股票下降就購買(即所謂的最低點購買),也許某種股票3個月前是60美元,而現在只值20美元,甚至10美元。投資的惟一依據是根據公司的真正價值而不是最近的股市行情作出判斷。在林奇看來,在一家公司財務狀況好轉前的一瞬間進行投資,等到轉折真正開始,再增加投資,無異是最佳的選擇。
林奇通常選擇下列四種類型的股票進行投資:
(l)成長股,林奇謀求能夠獲得200%一300%的收益;
(2)股票價格明顯低於實際價值的價值股,他希望從中迅速賺取1/3左右的收益,然後立即轉移資金;
(3)績優股,帶有防禦性,經得起經濟不景氣的打擊;
(4)特殊情況及蕭條的週期性股票。
在某種程度上林奇也認為,某種股票價格便宜要比關於市場明年如何運作的流行概念真實可靠得多。尤其當許多股票價格便宜,或者大多數股票便宜時,在一位沒有經驗的評估人看來,整個市場都將價格下跌,而不是相反。
林奇從不持有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然而,林奇喜歡持有穩定產業中有巨大收益的保守股票,因為這些股票不會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儘管當市場上升時,它們上升得較為緩慢,但當市場下跌時,它們仍能支撐得住。他很少涉足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工具,他認為,如果你買股票,即使是一種風險很大的股票,你也是在為國家做貢獻,而期權、期貨市場就猶如一處昂貴而又無用的賭博場所,它沒有為社會提供任何資金,你認為糟透了的股票毫無理由地越漲越高,最後使你陷入一貧如洗的困境,而你的錢也僅僅是輸給了贏家和經紀人而已。
在林奇的投資組合中,林奇比較偏愛兩種類型的股票:一類是中小型的成長股股票。增長理所當然是一家公司首要的優勢,成長股股票在林奇的投資組合中占最大的比例,其中中小型的成長股更是林奇的偏愛。因為在林奇看來,中小型公司股價增值比大公司容易,~個投資組裡只要有一兩家股票的收益率極高,即使其他的賠本,也不會影響整個投資組合的成績。不過,林奇在考察一家公司的成長性時,對單位增長的關注甚至超過了利潤增長,因為高利潤可能是由於物價的上漲,也可能是由於巧妙的買進造成的。林奇不斷追求的是實際單位銷售量的增長數目。他曾向投資者建議:「想賺錢的最好方法便是將錢投入一家近幾年內一直都出現盈餘,而且將不斷成長的小公司。」林奇偏愛的另一類股票是業務簡簡單單的公司的股票。~般的投資者喜歡繳烈競爭領域內有著出色管理的高等業務公司的股票,例如寶潔公司、3M公司、德州儀器、道化學公司、摩托羅拉公司等——經過數十年成功的奮鬥,它們已經形成了有效率的隊伍來利用機會、爭奪市場,並通過創製新產品來推動增長。毫無疑問,你真希望自祖輩起就持有這些公司的股票。但在林奇看來,作為投資者不需要固守任何美妙的東西,只需要一個以低價出售、經營業績尚可、而且股價回升時不至於分崩離析的公司就行。
林奇認為,最恐怖的陷餅之一就是購買了一家振奮人心的公司的股票卻沒有獲利。他曾經購買過數十家這類公司的股票,如果這些公司的理想前景變為現實的話,他就能賺1000%的錢,但不幸的是他每次都賠了進去。美好的故事總是那麼誘人,就像他說的"只有煎得滋滋的聲音,卻看不到牛排"。每次他都想咬下去,卻每次都失敗。以前,林奇曾看上這類公司,是因為他的消息來源——通常很可靠——低聲告訴他:「我有一家很好的公司,但規模太小,不適合基金投資,不過你可以考慮自己投資。"當然,伴隨著可靠的資訊的,常常是一些動人的情報,但林奇無論是在阿爾漢市納礦業公司上,還是在美國太陽王等公司上都無一例外地賠了錢。
另外,林奇在考慮投資時,還盡量避免投資最熱門行業裡的最熱門股票,因為這類股票已備受投資者的關照,投資者們相互之間都在談論它們,這時股票的價格已被抬到很高的價值,有時甚至已超過其內在價值,股票隨時都有下跌的可能。當這些熱門行業中的熱門公司為了追求高增長,保持市場份額,花費巨資而導致公司的利潤率下降,並陷入財務困境時,由於每個證券分析師與投資者都從事這種股票,一旦下跌,就會成為拋壓最沉重的股票,使它的下跌幅度會更大。林奇為了規避投資風險,通常對這類熱門行業中的熱門股票退避三舍。
作為投資天才,林奇有一種常人所不具備的能力,即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中能一眼看出其中的關鍵所在,並能用一種完全不同於他人的方法分析由大眾發出去的信息。他不斷地以媲熟的技巧把投資從一個方向引向另一個方向。他就像一位比賽中的船長,要不斷變換航向以利用風向的變化,許多證券在他的投資組合裡僅停留一兩個月,而整個投資組合裡的證券一年也至少翻檢一次。林奇自稱購買的股票如在3個月後,其中有1/4仍值得保留,就很滿意了。
從價格反常的情況中尋求獲利是許多投資者的共識。在證券投資單上,不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任何時候都有一些股票因價格到達某一高位而應該出售,一些股票因價格跌至某一低位而適於購進。投資者通過對這些股票的買進、賣出,再買進,再賣出,週而復始,不斷地從中獲取收益,積累財富。但是,林奇與大多數投資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大多數的投資者最多同時經營一二十種股票,而林奇卻好似市場的創造者,他同時經營著1400多種證券,並且時常翻新。
在林奇經營的1400多種證券中,其中最大的100種佔其所投資金的一半,其次100種佔其所投資金的1/6。林奇每天大約都要賣掉5000萬美元的股票,又買進5000萬美元的股票。當發現有的公司股票超過應有的價值時,即使是稍稍超過,也立刻賣掉;當發現有的公司股票低於應有的市價時,就馬上購進。如A公司股票每股20美元,B公司股票每股30美元,他會先以20美元的價位買入A公司股票,當A公司股票上漲到每股30美元時,把A公司股票賣掉。也許那時B公司股票已下跌至每股20美元,然後,他再購買每股20美元的B公司股票。幾股小利潤彙集在一起會構成一筆巨大的收益。林奇是一個相對價值論者,而不是最大價值論者,他喜歡積少成多,他從不拒絕追求哪怕是很少的利潤。同時,林奇喜歡每天作一些小決定,而不是每年作幾個大決定。他覺得每天作一些小決定所發生的錯誤損失,要比一下子作幾個大決定所發生的錯誤損失少得多。換句話說,一年作出幾百個決定,這樣即使你錯了也不會太離譜。根據平均利潤法則,只要你比普通的投資者優秀,你肯定能準確無誤地前進。當然,林奇也同時指出:「當然錯了的時候,你必須得知道,然後賣出去。"
林奇不放棄對小利潤的追逐,也直接影響了他的交易員。他的交易員對股票的價格都表現得很敏感。跟許多其他的交易員不同的是,他們不是立即進行大宗股票交易,他們會在股票行情不利於他們時,撤回他們的出價,直到市場恢復。如果林奇知道有一起極具競爭性的大型訂貨,一般他也會通知他的交易員退出市場,等待下一個有利時機的到來。
理性思考的勝利
不斷地翻檢手中所持有的證券,不僅和林奇須鯨般的投資方式有關,而且和企業不斷變化的經營環境有關。須鯨是一種海洋生物,它不是採取有針對性的捕食方式,而是先不加選擇地、快速地吞食數以千百萬計的微小海洋生物,然後,通過鯨須選擇很少的精華部分留下來,其餘的雜質則全部排除出去。林奇在感覺到投資良機時,也像須鯨一樣,先買一大批股票,然後經過仔細研究,最終選擇一小部分優異的股票留下來,繼續持有,其餘的則全部賣出。但即使這些留下來的股票,也會由於公司經營情況的改變而使該公司的股價發生變化,如該公司所處的行業競爭加劇,面臨新產品的挑戰,公司本身的管理出現問題,凡此種種都會引起該公司股價的下跌。一旦情況有變,就要採取行動。即使企業本身沒有什麼變化,股價變了也會促使林奇採取行動。
林奇試圖從一家公司發生重大變化時及早掌握信息。從一家公司發生變化到這種變化反映到股價上來,往往有1個月到三年的間隔。林奇希望搶在人先,利用這個間隙做買賣。林奇除了經常找所投資的公司經理通話以外(這要比財務報告出來後再分析,在時間上更有利),另外一項為大多數優秀的投資者所欣賞的策略就是詢問管理人員對競爭對手的看法。如果某公司管理人員對競爭對手進行嚴厲批評,那並沒有什麼太多的參考價值;然而,如果管理人員對競爭對手讚譽有加,那就值得注意了,林奇說不定會投資該公司的競爭對手,因為沒有人比競爭對手更瞭解一家公司,它得為創設新產品、佔領市場份額與這家公司天天鬥爭。有一次林奇訪問聯合旅社,他被公司管理人員對他們的競爭對手拉克塔汽車旅館所懷有的尊敬深深觸動,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與拉克塔汽車旅館的高級管理層通了電話,過了不久他又親自前去造訪,然後在三周的時間裡,他把麥哲倫基金總資本的3%投資於該公司。
向公司經理們打聽他的公司以外的情況還有另外一個意想木到的收穫:關於它的供應商或消費者的投資觀念。例如建築工人們認為銷售比通常認識的行情要好,這就會促使林奇開始考慮森林產品、水泥、石膏或其他建築材料。不過,林奇同時也指出,跟你交談的人對行情真正瞭解的程度深淺將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一家鋼鐵公司的老闆說將迅速改善工廠的狀況,這是個可靠的信息。但如果他說纖維光學業務將有重大進展,那也許你最好應當向更有證據的人那裡尋求證實。然而很奇怪的是,投資者們很容易地就被對真正的秘密並不懂的不同產業的頭面人物所引誘。
林奇還特別注意公司內部管理人員買賣本公司股票的舉動,認為他們買賣公司股票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賺錢。而作為公司的內部管理人員,他通常比外界更熟悉、更瞭解自己的公司,而且可以放心地假定,只有在有了充分自信的依據之後,他才會買賣本公司股票。林奇發現管理人員大量購買本公司股票的公司很少會破產。林奇尤其在尋找被中層管理人員搶先購得的蕭條股票,這要比總經理都介入的情勢更為樂觀。當然,並非所有的內部管理人員買賣股票的行為都值得注意。如果一位內部管理人員,為了購買房子將他所持有的1萬股售出了1000股,這並沒有什麼意義。但如果他持有45000股而將4萬股售出,同時其他幾位官員也拋售了相當數量的股份,那這裡面的意義就重大了,需要進行調查研究,或許有必要採取行動。林奇手下專門有一個小組負責追蹤公司內部管理人員買賣股票的動向。他們通過對證券交易所和證券交易委員會所收到的報告加以分析提煉,標出公司內部購買股票的情形,然後提交給林奇作決策參考之用。
林奇處世冷靜,善於觀察身邊的事物。他的許多投資都來源於對身邊事物的細心觀察。他看報時不僅注意好消息,而且特別注意壞消息,災難性的壞消息往往能帶來異乎尋常的機會。即使在他逛街購物時,也隨處留心新事物,以期發現新的投資主意。比如他對塔克·貝克、沃爾沃、蘋果計算機、鄧金·唐納茲、皮爾第一出口以及哈尼斯等公司的投資全部得益於他在與這些公司交往時,對這些公司的細心觀察。但他也有因未留心觀察而錯失投資良機的教訓。
美國最大的有限電視公司的股票1977年僅為每股12美分。由於當時它的收入狀況不佳,債務也令人擔憂,依傳統的觀點來看,有線電視並不是吸引人的買賣,因此,林奇始終未大量買進有限電視公司的股票。10年後,該公司的股票上漲到每股31美元,也就是說上漲了250倍。這令林奇感到非常後悔。他之所以錯失良機,一方面是由於有線電視1986年才在他住的城市裡開始使用,到1987年他才用上有線電視,這使他對這一行業的價值缺乏第一手的一般性認識。雖然其他人也曾告訴過他,但經常是若非他親眼見到事實,別人的勸說都沒有多大效果。另一方面是由於林奇未能注意到他的家人是多麼喜歡有線電視的節目。他的大女兒瑪麗是那麼地欣賞通俗音樂,他的小女兒是那麼地喜歡迪斯尼節目,妻子安妮是那麼地盼望觀看尼克爾迪思的表演,甚至他自己都非常愛好CNN的新聞和有線電視上的體育節目。如果他當時能注意到這一點的話,他也許會意識到有線電視已成為像自來水和電一樣的家家必裝物品,數以百萬計的有線電視用戶會給該公司帶來巨大的收益。
林奇常常建議個人投資者應當對他們認為良好的零售產品。服務業、食品供應公司等做詳細的記錄。許多個人投資者在作為消費者購置一件重要的物品,如住房、冰箱、電視機時,他們會先向朋友詢問,或向專家請教有關問題,然後作仔細的比較研究,最後才作出是否購買的決策。但當這些人購買某種股票時,卻一點研究都不做,而是像賭博一樣,靠碰運氣去投資。結果,他們所謂的「運氣」通常不太好,常常是勝少失多。而在林奇看來,個人投資者不必像機構投資者那樣,每個月、每個星期甚至每天都買賣股票,他們應該像購買自己的住房一樣,集中精力對其所購買的股票進行仔細的研究,而留心身邊各行各業擁有良好產品的公司,有助於他們獲得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從某種程度上說,個人投資者應當比機構投資者擁有「一種難以置信的優勢」。
同時,林奇也建議投資者,只要所投資的公司業績好,大可以持股五年十年不變。林奇說:『哦投資組合裡最好的公司往往是購股三五年後才利潤大增,而不是在三五個星期之後。」投資者有時既需要對自己所選的股票有充分的自信,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耐心,只有這樣,才會有理想的回報。
儘管林奇的投資方法是屬於現代派,但他認為現代投資理論的那一套關於市場有效率、股價反映一切信息的觀點是荒唐的。林奇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格蘭姆投資方法的運用。
林奇注重對公司隱蔽性資產的挖掘。他認為在金屬和石油業、報業、電視台、藥業等行業,甚至有時在公司的虧損中,都有隱蔽的資產。這些隱蔽性資產存在的形式多種多樣,可能是一筆現金,也可能是房地產或者是稅收優惠等等。林奇曾舉了沙石灘公司作為例子。1976年年末,沙石灘公司股本規模為170萬股,每股為14.5美元,整個公司的價值僅為2500萬美元。過了不到3年的時間(1979年5月),20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以7200萬美元買下了沙石灘公司,沙石灘公司的股價隨之漲到了每股425美元。而20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在買下沙石灘公司後的第二天,就把該公司的礫石場以3000萬美元的價格賣出。而礫石場只是沙石灘公司諸項資產中的一項。換句話說,僅礫石場這一項資產的價格就超出了1976年投資者買下整個公司所需的資金。所以,礫石場周圍的地產、德爾蒙特森林和蒙特雷半島的2700公頃的土地J300年長成的樹木、一家旅館、兩個高爾夫球場等就成了白送上門的財富。
資產與機會處處皆是,投資者盡可以從買賣擁有隱蔽性資產的公司股票上獲得巨大收益。可是為什麼許多投資者未能將資金投資於這類股票呢?林奇解釋說,這些投資者不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在他們與這些能漲10倍的股票之間存在著極多的障礙。
按現行的體制,只有當某種股票在股市上為多數大金融公司所認可,並且已被華爾街知名的分析家(即對各行各業、各公司進行追蹤研究的人員)列入到購買推薦單裡以後,這種股票才對買賣股票的大多數人具有吸引力。眾人都等待著別人先邁第一步,這常常會貽誤投資良機。當這些投資者都準備購買時,該股票已漲了很多,5倍或者10倍。
林奇把上述這種狀況稱為「華爾街滯後現象。』然奇最得意的投資之——國際服務公司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國際服務公司是1969年上市的。在其後10年間,雖然該公司曾盡力想引起華爾街的注意,但是卻沒有一位股市分析人員對這家公司給予稍微的注意。直到1980年,史密斯一巴奈投資公司才發現了它,並對它進行了研究預測。
在史密斯一巴奈股票公司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對喪葬服務業的服務需求決定於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人人會死。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收集的資料顯示,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喪葬業很明顯屬於增長型行業。作為該行業最大的公司——國際服務公司,當時經營著189家殯儀館,每家殯儀館的年均收入達55萬美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此外,該公司還首創了預約喪葬服務,顧客可在喪葬服務提供之前預先付款,這些「超前需要」銷售有兩大好處:(1)他們能保證業務量的持續穩定以及未來收益的增長;(2)預付款會有利息,成為公司收益的主要來源。在前10年中,國際服務公司的營業額及其股票的每股收益均按15%以上的比率增長。史密斯一巴親公司的報告還預測國際服務公司未來增長至少保持同等水平,特別是由於國際服務公司的管理層已決定增加市場的佔有額。
的確,如果投資者在1983年以每股12美元買進國際服務公司的股票,而在1987年以每股30%美元賣出,投資者可以使自己的錢翻一倍多,但假如投資者早在1978年就買進該公司的股票,那麼他的錢會漲40倍。但是華爾街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忽視了國際服務公司。這主要是因為,按照華爾街的標準,殯儀服務業既不是耐用消費,也不是一般服務業,所以無法歸類到任何一個部門。而完全依賴於華爾街知名分析家推薦股票,坐等現成的投資者毫無疑問失去了賺大錢的好機會。
財務報告的妙用
受格雷厄姆的影響,林奇對閱讀財務報告也有著足夠的重視,他常常根據公司財務報告中的賬面價值去搜尋公司的隱蔽性資產。
林奇對如何閱讀公司的財務報告有其獨特的看法:「無數財務報告的命運是送進廢紙簍,這並不足為怪。封面和彩色頁張上的東西還可以看懂,但卻無大價值。後面所附的數字猶如天書,但又相當重要。不過,有個辦法可以只花幾分鐘就從財務報告上得到有用的情況。那就是翻過封面和彩負介紹,直接找到印在較差紙張上的資產負債表。(財務報告,或者說所有的出版物,都遵循了一條規律:紙張越差,所印內容越有價值)資產負債表中所列出的資產和負債,對投資者來說,才是至關重要的。」林奇認為,通過公司的資產和負債,可以瞭解該公司的發展或衰退情況,其財務地位的強弱等,有助於投資者分析該公司股票每股值多少現金之類的問題。
對於賬面價值,林奇認為有一種理論是極為錯誤的,那就是如果賬面價值為每股20美元,而實際售價只有每股10美元,那麼投資者就以便宜一半的價錢買到了想要的股票。這種理論的錯誤之處在於標出的賬面價值常常與股票的實際價值毫無關係。賬面價值常常大大超過或低於股票的實際價值。例如,1976年年末,阿蘭伍德鋼鐵公司的標明賬面價值為3200萬美元,即40美元一股。儘管如此,該公司在6個月後還是破產了。其原因在於該公司更新了一套煉鋼設備,該設備的賬面價值為3000萬美元,但由於計劃不周,操作上又出了差錯,結果毫無用處。為了償還部分債務,該公司以約500萬美元的價格把軋鋼板機賣給了盧肯斯公司,工廠的其他部分則幾乎沒有賣得多少錢。
在資產負債表右面的負債很多的情況下,左面的超值資產就更加不可靠。假定說一家公司的資產為4億美元,負債為3億美元,結果賬面價值是正1億美元。誰能確保負債部分的數字是實實在在的呢?假An4億美元的資產在破產拍賣中只能賣得2億美元,那麼實際上賬面價值就是負1億美元。公司不僅一錢不值,還倒欠不少呢。投資在按賬面價值購買一種股票時,必須對這些創值到底值多少有一個詳細的瞭解。
賬面價值常常超出實際價值,同樣,它也常常低於實際價值c林奇認為這正是投資者挖掘隱蔽性資產,從而賺大錢的地方。
對於那些擁有諸如工地、木材、石油和稀有金屬等自然資源的公司來說,這些資產只有一部分真實價值登記在賬面上。例如,一家鐵路公司HS公司在1988年把130公里長的鐵路用地賣給了佛羅里達州,當時,這塊土地的賬面價值幾乎為0,而鐵軌的價值卻達1100萬美元。在這筆交易中,CSX公司除保留其在非高峰時期使用這條鐵路的權利外,還獲得了2.64億美元的完稅後收入。
又如,某家石油公司或煉油廠的存貨已在地下保存了40年;但存貨的價格還是按老羅斯福執政時計算的。若僅從資產負債表上看,它的資產價值可能並不高。但是若從石油的現值來看,其創值已遠遠超過所有股票的現價。它們完全可以廢棄煉油廠,賣掉石油,從而給股票持有者帶來一筆巨大的財富。而且賣石油是毫不費事的,它不像賣衣服,因為沒有人會在乎這些石油是今年開採的還是去年開採的,也沒有人在乎石油的顏色是紫紅的還是洋紅色的。
60年代以後,許多公司都大大抬高自己的資產,商譽作為公司的一項資產,常常使公司產生隱蔽性資產。例如,波士頓的第五頻道電視台在首次獲得營業執照時,它很可能為獲得必要的證件而支付25000美元,建電視塔可能花了100萬美元,播音室可能又花了100萬到200萬美元。該電視台創業時的全部家當在賬面上可能只值250萬美元,而且這250萬美元還在不斷貶值,到電視台出售時,售價卻高達4.5億美元,其出售前的隱蔽性資產高達4.475億美元,甚至高於4.475億美元。而作為買方,在其新的賬簿上,就產生了4.475億美元的商譽。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商譽應在一定的期限內被攤銷掉。這樣,隨著商譽的攤銷,又會產生新的隱蔽性資產。又如,可口可樂裝瓶廠是可口可樂公司創建的,它在賬面上的商譽價值為萬億美元,這個月億美元代表了除去工廠、存貨和設備價值以外的裝瓶特許權的費用,它實際上是經營特權的無形價值。按美國現行的會計準則,可口可樂裝瓶廠必須在開始經營起的4年內全部攤銷完,而事實上這個經營特權的價值每年都在上漲。由於要支付這筆商譽價值,可口可樂裝瓶廠的贏利受到嚴重影響。以1987年為例,該公司上報的贏利為每股63美分,但實際上另有50美分被用來償付商譽了。不僅可口可樂裝瓶廠取得了比賬面上好得多的成就,而且其隱蔽性資產每天都在增長。
在由母公司全部或部分所有的子公司內也有隱蔽的資產存在。例如在美國聯合航空公司內,國際希爾頓公司的資產值為10億美元,赫茲租車公司的資產值為13億美元,威斯汀飯店的資產值為14億美元,另有10億美元是旅行預訂系統的資產。除去債務和稅收之後,這些資產的總值還是高於聯合航空公司的股價。因此,投資者在購買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的股票時,實際上一分錢也沒花。
當一家公司擁有另一家公司的股票時,其中也有隱蔽的資產。雷蒙德工業公司和油田電信服務公司的情況就是如此。雷蒙德公司的股票售價為12美元一股,而每一股都代表了電信公司價值18美元的股票。所以,投資者每買~股雷蒙德公司的股票就等於得到電信公司一股價值18美元的股票,增值了6美元。
另外,對於可能復甦型企業來說,減稅是最好的隱蔽資產。由於實行損失賬目結轉,當佩思中央公司破產後,留有巨額的稅收損失可供結轉。一旦佩思中央公司從破產中擺脫出來,即使它開始贏利其中數百萬美元的利潤仍不用繳稅。由於當時的公司所得稅的稅率為50%,這使佩思中央公司一開始復甦,就佔有了50%的優勢。佩思中央公司的復甦使它的股票從1979年每股5美元上漲到1985年的每股29美元。投資於佩思中央公司的投資者將因此而獲得500%多的利潤。
林奇認為,市場總是存在著盲點,投資者可以以最低的風險去實現預期的利潤。投資者應保持足夠的耐心和敏銳的分析能力不斷地發掘市場所存在的盲點,市場盲點一旦被整個市場所認同先邁一步的投資者將會獲得可喜的回報。
對於交易者,尤其是保證金交易者來說,如果他在股市運行1相反方向被套時間太長將會被淘汰出局。這時沒有挽回的餘地因為時機的把握是最關鍵的。除了選擇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進於投資以外,投資者還應把握最佳時機將股票賣出。至於什麼時依賣股票,林奇認為有兩種情況:一是公司的業務從根本上惡化,二是股價已上升過高,超過了其自身價值。這時應毫不猶豫地迅遣將這類股票賣掉。林奇認為顯示過去一二十年內的股價波動的七術圖表很有參考價值,可以幫助他判斷目前股票市價是否太高穹太低。在具體操作時,投資者應當遵循更加明確的原則:總是在合格削弱時買入,在強勁時賣出。這要麼需要一個價格敏感的經其人,要麼小心地設定買賣的數量。非職業炒手,甚至職業炒手創I少能像彼得·林奇那樣,能發揮出極高超的技藝,常常是付出了高昂的交易成本,卻未能達到預期的收益。
與傳統的長期投資模式不同,林奇並不是在熟知了公司的內部管理信息才去投資,他不太擔憂公司管理方面的問題。在他看來,儘管管理在公司中相當重要,但在許多時候,公司的利潤穩步上升並不是管理所致,而是由於公司所從事的事業本身的聲譽所致。如回收廢紙並製造新紙在市場上佔統治地位的福特哈佛公司;國際服務公司,作為一家殯葬屋連鎖公司,穩定地購買新居住區現存最好的殯葬屋;鄧金·唐納茲,在自己簡單的業務裡不斷發展;等等。一家公司所擁有的某種獨一無二的特徵可以使其在市場佔有較大的份額,保證其利潤的穩步上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少人們對該公司管理方面的擔憂。林奇之所以對高技術公司不感興趣,是因為林奇認為那些高技術公司難以讓人理解,即便它們中的一些公司可能不錯,但如果你不真正瞭解它們,它們也不會讓你受益。當然,林奇也並不否認有些分析家正在試圖瞭解這些問題。但這些人通常都是專業人士。
林奇有一種超越其他投資者的優勢,那就是林奇購買股票時尋找的是購買的理由,而許多其他投資者尋找的是不購買的理由,如公司實行了工會化,其他新產品的問世將給公司帶來巨大的衝擊,國家頒布政策禁止銷售某種產品使公司利潤大幅度下滑等等。其中有許多偏見影響了大多數投資者對行情的通盤研究。「要掙錢,就得發現別人未發現的東西,就得做別人因心理定勢作祟而不願做的事。』然奇認為這是他成功的秘訣之一。
作為互助基金的管理者,林奇除了涉足國內投資以外,還將投資觸角伸到了國際投資領域。如果說所有美國貨幣資產投資於海外的比例,必須大體上符合主要外匯市場的資本化程度的話,那麼大部分美國機構資產組合應當投資於海外。但是,由於地方沙文主義的作用,上述情況不會發生。儘管如此,由於各國稅制、獲利程度、交易風險等因素的作用,將會促進美國機構資產組合繼續流向海外。林奇經過調查發現,國際投資的無效性令人吃驚。林奇曾訪問過瑞典的一家大股票經紀公司,公司裡沒有一個人曾去過沃爾沃,儘管該汽車公司距哥本哈根僅320公里。在瑞典,沃爾沃就相當於IBM、通用汽車、通用電氣公司。這種情況在德國、香港、泰國等地也經常發生,人們對公司的分析顯然是不夠的,在許多情況下則幾乎根本沒有分析。由於市場的無效率性,使有膽識的投資者很可能在國外投資中賺很多錢。
林奇的膽識使他毫不遲疑地向國外投資。例如,林奇在考察雄獅食品超級市場時,發現雄獅食品超級市場25%的股票掌握在比利時德爾·黑茲公司的手中,而雄獅食品超級市場的股值遠遠超出德爾·黑茲公司的股價。所以,林奇大筆購人比利時德爾·黑茲公司的股票,後來德爾·黑茲公司的股價從每股30美元上升到120美元,而相比之下,雄獅食品超級市場的股票價格才上升了僅僅50%。又如,瑞典僅有幾家保險公司上市。當美國保險公司獲利率提高,保險費上漲之時,大家都預期這些公司將在世界各地大賺其錢。然而,斯堪的納維亞公佈的業績仍然不佳,而它的競爭者已被淘汰出場。股票在利潤回升之前是不會升值的。林奇抓住時機購買了這些股票,從而獲得了8倍到10倍的收入。
林奇認為他在歐洲等地的成功機會要遠多於在美國。購買2個月後,他仍對至少~半的歐洲公司感到滿意,而美國則僅有1/A的公司尚可。"法國的經紀人是可怕的",他說,"你仔細地分析一家公司,就會發現那些經紀人制定的目標很難實現。他們不知從哪裡變出了那些數字。"
在國家當中,林奇對那些其他的資金經理們感到不安因此不想投入大量資金的國家最為中意。比如說意大利,它的存款利率在全世界名列前茅,這將有助於把大量的錢引人到股票方面。當林奇在米蘭交易所購買IFI時,那家公司將菲亞特汽車和其他公司持股價值的40%並入公司資本。
SIP是一家電訊公司,以現金流量的1.5倍出售。換言之,意大利公司的股價相當便宜。
林奇最高興的是他能在其他美國投資機構之前買進外國股。其中的一些股票有巨大的資本市場,能夠吸收巨額的投資。當這個過程持續足夠長的時間,該股票將會被過多的美國人所有時,那就到了轉移目標的時候了。
投資哲學
林奇認為,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時應避免重大損失而不是所有損失。許多投資者對此常常存在著一定的誤解。當他們看到股票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時,他們認為從他們所獲得的收益中支付出去一部分,作為信託公司的報酬是合理的,而一旦有一次所購入的股票價格下跌,他們就拒絕接受,不願付給信託公司任何報酬。林奇指出,那是一種自毀前程的反應,那將導致信託公司不再冒任何風險。沒有風險就不會有好的收益。他說:「如果你有5種股票,3種下跌75%,一種上漲了10倍,一種上漲了29%,那麼這5種股票仍然會令你幹得很出色。……因為這麼去做,你在上漲10倍的這種股票上已賺足了錢,遠遠抵消了你那些下跌50%刀5%甚至90%的股票所帶來的損失。"
一位傑出的投資家必須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林奇喜歡令投資大眾焦慮不安的市場。在他看來,市場上所流傳的各種各樣的擔心,如擔心暴跌,擔心臭氧層,擔心新總裁,擔心乾旱等並不表明市場情況很糟糕,相反,當各種消息看起來很可怕之時,正是在市場上賺大錢的好時機。林奇曾經不顧他所觀察到的不利的工業形勢,買下一系列半導體公司的股票。他說:「如果我是正確的,那我可以賺400%,如果我錯了,我可能損失60%。多好的差額!"只要這麼去做,你有可能賺20倍,而你充其量損失100%。這一點大眾並不理解。"
林奇不太相信接管與槓桿收購。他曾嘗試接管過幾家公司,但最後大多以失敗而告終。這些經歷使他認識到不可太相信所得到的內部消息,因為許多所謂的內部消息都是錯的,這常常令人作出錯誤的決策,付出了許多,結果卻一無所得。同時,這些經歷也促使林奇放棄了對槓桿收購的分析,因為他認為槓桿收購會妨礙投資大眾全力參加衰落後的復甦。比如,幾家公司都以每股20美元售出,然後由於市場滑坡或其他壞消息的影響,它們都降至每股8美元,最糟的那種股票再沒有復升,但稍好的幾家重新調整並反彈回來。如果沒有那種事,該股票可能上漲到每股40美元或扣美元。因此,投資大眾承受了損失。
林奇指出,許多投資者對市盈率的分析存在著很大的誤區,認為以較高市盈率出售的公司比以較低市盈率出售的公司更易下跌。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一家公司呈高速增長,即使它以較高的市盈率出售,投資者仍能比購買市盈率較低、增長速度較慢的公司股票賺取更多的錢。林奇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對他的觀點進行證實:一家公司以20倍的市盈率出售,每股贏利1美元,即共20美元,每年以20%的速度發展;另~家公司以10倍的市盈率出售,每股贏利1美元,即共10美元,每年以10%的速度發展。一年以後,第一家公司每股將獲利1.20美元,而第二家公司每股獲利為1.川美元。在第十個年頭,第一家公司每股獲利將達到6.19美元,而且如果它仍以20情的市盈率出售,那市場價格將是123.80美元。如果像過去經常發生的那樣,假設市盈率下降至15倍,那麼,市場價格是92.85美元。而在此期間,那家利潤增長為10%的公司,每股獲利5.29美元,意味著萬.90美元的市場價格,僅為第一家高速增長公司的1/4左右。
作為一代投資大師,林奇經常應邀去發表演講,每次都是聽者如潮。每次演講完畢,在自由提問的時間裡,總有人問林奇股票的行情,或者目前的股票旺市能否繼續保持並進一步發展或躍市已初露端倪。針對這些問題,林奇所總結出來的關於股市預測的「雞尾酒會」理論可謂深得人情事理之精妙。
「鴨尾酒會」理論是林奇在家裡舉辦雞尾酒會,天長日久,通過與來賓的交往閒談而悟出來的,這種理論實際上更應該稱做經驗,源自生活,通俗淺顯,卻很有效用。林奇這樣形容他的「雞尾酒會」理論:
「當某一股票市場一度看跌,而同時又無預期其會看漲時,縱使股市略有上升,人們也不願談論股票問題,我們稱這一時期為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如果有人慢慢地走過來,問我從事何種職業,而我回答說『我從事共同基金的管理工作』,來人會客氣地點一下頭,然後扭頭離去。假如他沒有走,他會迅速地轉移話題,講凱爾特人玩的遊戲,即將到來的大選,或者乾脆說天氣。過一會兒,他會轉到牙科醫生那兒,說說牙床充血什麼的。
「當有10個人都情願與牙醫聊聊牙齒保健,而不願與管理共同基金的人談股票時,股市就可能漲。
「在第二階段,在我向搭訕者說明我的職業後,他可能會和我交談長一點,聊~點股票風險等。人們仍不大願談股票,此間股市已從第一階段上漲了15%,但無人給予重視。
「到了第三階段,股市已上漲了30%,這時多數的雞尾酒會參加者都會不理睬牙醫,整個晚會都圍著我轉。不斷有喜形於色的人拉我到一邊,向我詢問該買什麼股票,就連那位牙醫也向我提出了同類問題,參加酒會的人都在某種股票上投入了錢,他們都興致勃勃地議論股市上已經出現的情況。
「在第四階段,人們又圍在我身邊,這次是他們建議我應當買什麼股票,向我推薦三四種股票。隨後幾天,我在報紙上按圖索級,發現他們推薦的股票都已經漲過了。當鄰居也建議我買什麼股票,而我也有意聽從時,正是股市已達到峰顛、下跌就要來臨的準確信號。」
「雞尾酒會」理論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論,林奇也提醒人們對這種理論的態度應當是各取所需,切忌盲目迷信。
針對股市上所存在的一些流行說法,林奇特批評態度。他認為這些說法雖吻合大眾心理,但卻是最愚蠢、最危險的說法。比女D:
1."既然它已經降了那麼多,它就不可能再往下降了";
(股價的底線是零,零以上就都存在降的可能)
2."黎明之前總是最黑暗的";
(大自然如此,股市並非如此,最黑暗的時候並不意味著黎明即將來臨,黑暗可能持續動0重;同樣,你也不能信奉"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3."等它回升到10美元時我就拋出";
(股票操作貴在根據情況伺機而變,守株待兔式的刻板操作絕非制勝之道,許多人正是在自己劃定的框框裡失敗的)
4."等的時間太長了";
(時機不是有序間隔出現的,有時瞬息而來,有時則要長久等待。該等的時候,就一定要耐心地等。否則,無論買進還是賣出,都不可能選擇到最好時機)
5."我上次錯過了一家公司的股票,下一家可不能再錯過了"。
(過去已經成為過去,你要注意的是現在的事實,你只能以現在的調查結果為依據取捨去就)
彼得·林奇把股市作為他任意馳騁的競技場,他所取得的非凡業績使他成為世界上薪酬最高的有價證券投資僱員之一。偉大的成功通常總是需要執著的投入。不管某一項事業是否值得獻身,如果你尚未達到非常熱愛它的程度,你就難以取得偉大的成就。正如一句古老的法國格言所說,「精神的歡樂會釋放能量」。由技巧帶來的歡樂就是林奇的秘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