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政治經濟>>經濟類>>反敗為勝

雲台書屋

第十七章 金融投機 美夢破滅

             ——巴林銀行的盛與衰

    19世紀初,英國依仗巴林銀行與拿破侖爭奪歐洲霸權,當時的法國
  總統說巴林是歐洲第六大強權,但就在海外市場上,巴林銀行卻斷送於
  一個年僅28歲的交易員之手。

            一 疏於監管巴林終釀大禍

  創業於十七世紀中葉的巴林銀行,一直是英國最有聲望的投資銀行之一。它由最初一家貿易行開始,不斷拓展成為政府債券的主要包銷商,在歐洲金融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為一大批富貴人家管理錢財,還為英國政府代理軍費,在它最盛時,其規模可以與別的整個英國銀行體系相匹敵。儘管是一間老牌銀行,但巴林一直積極進取,在二十世紀初進一步拓展公司財務業務,獲利甚豐。九十年代開始向海外發展,近年來更是在新興市場開展廣泛的投資活動,僅1994年就先後在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地開設辦事處,並計劃進軍前蘇聯市場。

  巴林巨額虧損面臨破產的消息一經傳出,全球金融市場為之震動,正如傳媒所形容的,猶如一場「金融地震」。1995年2月27日,週一,英鎊在歐洲早市創下2『495馬克的兩年半來最低價位,美元弱勢仍未改變,繼續在1.4580馬克和96.70日元附近的低位徘徊。東京股市一片恐慌與不安,日經指數巨挫664.24點(跌幅達3.80%),創下了14個月以來的最低紀錄16808.70點。吉隆坡、漢城、悉尼、新加坡、台北均受其衝擊,台灣加權指數下挫200多點,香港股市開市後曾一度混亂,期指下挫300多點。英、德、法股市也相繼下挫。

  同時,新加坡、香港、大版等地紛紛採取措施,修改交易制度,大幅度提高期貨交易按金,防止不測事件發生。巴林風波的影響還越出了金融市場,各國政府也積極行動,力阻發生一場國際金融風暴。在英國中央銀行直接出面搶救巴林銀行時,英國財長在議會發表聲明稱,將檢討英國的銀行監管制度,日本市場也傳出政府希望四大證券行入市支持日股的消息。

  巴林風波之所以引致國際金融市場的震動,主要在於事件的演變將不再僅僅是一個金融機構的問題。首先,此次巴林期貨新加坡分公司所持有的日經指數未平倉的數額高達270億港元之巨,如果不能有秩序地平倉,極可能造成日經指數跌勢加劇,導致日本股市混亂,危及金融秩序。

  其次,根據有關法例,巴林一經清盤,存放於巴林的資金將會被凍結,勢必殃及不少國際金融機構,尤其是為數眾多的基金,為應付投資者大量贖回的狂潮,基金不得不大量出售證券套現,又勢必拖累一年來已飽受創傷的股市。

  有關當局和市場監管機構在這次風波中反應迅速。作為英國的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在事件發生後立即做出反應,於25日即開始研究挽救方案,多方聯繫金融機構,試圖尋找買家,以避免巴林銀行倒閉觸發全球金融危機。但是,由於巴林大量未平倉合約的存在,無人能預計虧損的最後數字;收購暫未成功。由英國高等法院委派著名的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接管巴林,以確定善後事宜,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與此同時,各地區市場紛紛採取措施,防止巴林風波擴大,遏止了惡性蔓延。

  在被接管以後,一些國際性大型投資銀行紛紛行動,或是準備分析收購,或是招聘其員工。令人感慨的是,一個具有兩百多年輝煌歷史的金融機構將就此劃上句號,而這一切僅僅是因為一個28歲的交易員李森所玩的一場賭博。

  尼克·李森工作一直很勤奮,在失蹤前的兩個月裡,他所住的一座新加坡豪華公寓樓的警衛經常抱怨李森計算機的打印聲,這種聲音通常在晚8時至凌晨4時傳出,正好是12時區以外紐約華爾街的交易時間。到了白天,這位年輕的英國人看上去精神不振,甚至有些陰鬱。他與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的其他交易員一道盯著顯示屏上的數字和圖表,從清晨干到晚7時。交易所的同事們說,人們向李森打招呼,他似乎沒聽見,而且毫無反應。

  但是到了2月21日星期二(李森出逃前2天),身處交易所喧鬧環境中的李森卻顯得格外鎮靜。他從容地回答道瓊斯記者關於他代表其英國投資銀行總部購買了巨額日元和坡幣的傳聞。「只不過是這裡買進那裡賣出,和我們平常所做的沒什麼兩樣。」就這麼簡單,一點都沒有什麼不尋常。巴林銀行另一家亞洲辦事處的職員事後說,「在電話裡他顯得生氣勃勃,心情似乎十分開朗。」這位職員經常與李森在倫敦和東京會面,「他問我『近來好嗎?』他以前從不這樣問我,就像突然變了性一樣。那天稍晚時我們再次交談,此時他想必已經知道事情要發作,但他依然談笑自如。我要他改變向我們通報的方式,他開玩笑說,你是不是要我告訴你我用哪只手寫報告?」

  2月23日那個交易日結束時,李森收拾起他的文件,走下樓梯,開始出逃。晚7時,他和老婆匆匆跳上一輛白色出租車直奔機場。當晚11時30分,他已從新加坡出境,住進了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一家賓館。在他身後,具有232年悠久歷史的英國銀行帝國已瀕於崩潰,正無可挽回地走向破產。半個世界的銀行將在恐懼中受到牽連,其餘的半個世界則為之震驚。在他的辦公桌上,是一張手寫的便條,上面寫著「抱歉」。

  像巴林這樣一家老字號銀行,管理卻如此糟糕,竟然在幾周內便將高達10億美金——兩倍於銀行的資產——在一場漫不經心的賭博中被一個人賠光,實在令人難以置信。該行在世界各地的員工同受其害,許多人正準備領取其年度獎金。在英格蘭以外的巴林銀行各機構,人們的護照被沒收,公司信用卡已廢止,工資也已停發,還恰好是在要交稅的關頭。巴林是負責經辦英國皇室財務的銀行之一(女皇陛下此次損失可能高達100萬美元),其創始人時常誇耀其具有5個世襲貴族的血統,比中世紀以來的其他任何家族都要多,威爾士親王是巴林家的曾孫。如今這一切都已成過眼雲煙。幾天之後,巴林銀行的特許經營狀(P.L.C)已移交給一家荷蘭企業國際荷蘭集團(ING(}ROUP),作價為象徵性的1英鎊。

  ING收購巴林,自有它的如意算盤。不僅能取得巴林的國際性網絡,立即開拓多個地區的業務,而且聲名大噪,對於其經營的好處也無可限量。巴林出事後,曾有多家國際級的銀行與英格蘭銀行接觸,討論收購的可能性。ING收購成功,立即向巴林投入資金6億美元,雖然比起已漲至12{4億美元的損失來少了點,但也足夠讓全球金融市場喘一口氣了。在這次收購中,巴林期貨公司、巴林證券新加坡分公司和東京分公司被排除在外,成了沒人要的棄兒,可憐巴巴地等待著對它們的調查。

  如此一家顯赫的銀行是怎樣落到這樣一個不光彩的下場?是由於管理不當還是蓄意破壞?是欺詐,還是那個叫做「衍生工具」的金融業務自身不可靠性的又一次證明?

  從李森的朋友和同事們那裡,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篇有關傲慢和貪婪的故事。也許故事的開頭就奠定了悲慘的結尾。

  我們現在知道,在1994年中,另一家銀行曾考慮僱用李森,但一家專業人才咨詢的獵頭公司在受托評價李森時卻提出異議。李森的背景和業績無可指責,該獵頭公司只是「不信任他」。它提交的報告把李森描繪成「非常聰明但似乎有些浮躁,欠缺內在的深度……在你僱用他1年後,他也許會使你陷入一個很大的困局。」

  在巴林銀行那種「時時咬住牛屁股」的氣氛中——這種態度破壞了巴林原有的堅強而又謹慎的文化——與森確實平步青雲。九十年代初,巴林英國總部在其日本分公司一批新派經理的要求下開展了衍生金融業務——這是一種利用公眾對股票的投機發展起來的平行的賭博方式,其中有些是直接與股票相對應的,如股票期貨;有些則是間接的,如期權。衍生業務使巴林的日本公司賺了大錢,其頭頭——克裡斯多弗·希斯成為巴林收入最高的經理。1993年,希斯掛冠而去。其後的三年內,換了4任經理,無一勝任,李森的出現正好抓住了這一權力真空的時機。

  1989年,李森在倫敦受雇於巴林銀行,成為一名從事清算工作的內勤人員,其職責是確保每筆交易的入帳和付款。當巴林越來越多地捲入衍生業務,李森也參與進來。1992年他被調職,專事疑難問題的處理,一會兒飛往印尼去建立分公司,一會兒前往東京協助調查內部欺詐的投訴。當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意圖成為亞洲新興金融業務的中心時,巴林也想籍此獲取一席之地,而李森則受命組織一個班子去實現這一目標。起初他只是做他在倫敦幹過的清算工作,其後,由於缺乏人手,他開始自己做起交易來。當時李森只有25歲,「不過那又怎樣,反正大家誰都不懂這檔子事,」李森以前的一位同事這樣說。

  不久李森就開始動用數以千萬計的資金。1994年,亞洲市場蕭條,但李森據說賺進了2000到3600萬美元。就在這家銀行倒閉前的數周,李森還向朋友吹噓他將為此獲得200萬美元的紅利。此外,他還享有35萬美元的年薪、公司提供的免費住宅,以及無限額的旅行開支。他在新加坡有一批追隨者。一位交易員說:「當所有跡象表明應當賣出時,他卻把行情抬得更高,而本地的交易員都跟著他走。」每天開市前,所有的交易員都會打聽李森將會如何做,然後學著做。他在新加坡的頂頭上司對他是如此信賴,以至於放棄了對他的任何監察。儘管也有人警告新加坡的交易所李森是一個「槍手」,要小心對付,但李森卻越來越剛愎自用,人們感到他似乎覺得自己是不可戰勝的。

  對於一個出身於倫敦郊區抹灰工家庭的工薪族小子來說,榮譽和金錢的獎賞已大可令他滿足。「他從來不亂花錢」,李森21歲的妹妹對家鄉的報紙記者說道,「但他覺得我們不應該不去求助於他,如果他有能力的話。他確實有——他是我們的大哥,他熱愛他的工作並且可以一天幹上20小時。他要親手做一些事,因為他知道他能做到。」她還說:「新聞界似乎認為你是一個工薪族,你就沒資格去做一些頂尖的事情,你應該當好你的清潔工或售貨員什麼的。」李森從未上過大學,18歲時他加入了一家老字號的銀行,成為該行的一名初級職員。1987年,他加入摩根斯坦利,一家以進取性聞名的美國證券公司,這一資歷足以使他獲得巴林銀行的錄用。

  儘管野心勃勃,但李森與他的妻子莉莎似乎從未融入豐富多彩且具有新殖民風格的新加坡及其多種族的社會。巴林為李森支付板球俱樂部的會費,這是一家專門為英國僑民設立的老俱樂部。但他很少去那裡活動。李森的三居室公寓是新加坡一組高級住宅區裡的低層建築,泰米爾和馬來族的穿制服的工人每天在這裡修剪草坪、擦車和掃地。但李森只為其寓所配了一套傢具,幾乎從不進行裝飾,沒有在房間裡留下任何帶有個人色彩的東西。

  雖然在交易所裡李森是眾人矚目的中心人物,但他實際上是一個孤獨者。直到最近,他的一些同事仍然不知道李森已經結婚。在僑居中,幾乎誰也沒聽說過莉莎其人。她不是任何交際俱樂部的成員。李森的一位鄰居太太說,莉莎很少離開寓所,她出門時常穿牛仔褲和T恤或一身運動服。住宅樓的保安員描述,「她的面孔看上去憤怒、瘦削而蒼白。」除了丈夫外,她似乎只有一個經常性的朋友,這位女士日後幫助安排他們離開新加坡。現在,幾乎所有的人都從犯罪報導裡認識了李森的太太莉莎。

  在1992—1993年間,李森是一支馬來足球俱樂部的兩名外籍球員之一。他參加過幾個月的訓練,並在逃出前踢過兩場比賽。他的教練認為,對於矮小敏捷的馬來人來說,李森個子太大,速度太慢。「他總是那麼友善」,但整個球隊無人真正瞭解他。

  交易之餘,李森在夜裡特別喜歡泡酒吧——這是新加坡工作日的例行餘興節目。在與圖表和數字糾纏了一天之後,他通常去酒吧和咖啡館。在一次深宵酒後,他當著一群女士的面脫褲子,還遞上他的電話號碼和地址,並打賭她們不敢告發他,但作為新加坡的好公民,她們真的這樣做了。李森為他猥褻舉動受到起訴並罰款140美元。起初李森常去一家年輕人聚集的酒吧,後來,隨著他在交易所聲譽和地位的增長,他改去一家藝術家們光顧的酒吧。在那裡,他聽聽布魯斯和靈歌,品嚐金酒和威士忌。當鄰近的一家酒吧開張後,李森又成為那裡的常客。「它像個老式的男士俱樂部,人們在這裡抽雪茄,坐在皮椅裡。」一位侍者這樣描述道。李森還學會了買酒之道,他買的最後一瓶酒價值93美元。據這位侍者說,李森從不賒帳,是個好青年。

  但是他並沒有為所有的帳單付款。英國《金融時報》獲得的一份內部文件表明,巴林銀行有一個錯誤帳號88888,這是該行審計部門疏忽大意的鐵證。它顯示,到1994年底,李森已造成8000萬美元的赤字。而在這一年,李森被認為曾為銀行創下了巨額利潤,並在新加坡被非正式地封為日經指數之王。他的這一聲譽是因為他有本事察覺日經指數微小的變化,無論是在新加坡還是大阪,他總是在價低的地方買進,在價高的地方賣出,從中賺取數百萬美元。但1994年的所謂利潤現今看來幾乎是一種恥辱,在1995年,損失擴大了10倍以上。

  1994年初,一位紐約的銀行家介紹李森認識了一位神秘的顧客——其身份仍被巴林銀行視為絕密。據說,這位神秘的客人對巴林在紐約的聯繫人講,「我希望能給我提供一些貸款額度,因為你們在新加坡的許多業務是由我提供的。」人們至今仍不清楚這位神秘的客戶與李森(通過其私設的88888號帳戶)進行了哪些交易。但直到最後,李森一直宣稱那些巨額而且不明所以的投資是代其他什麼人打理的。李森的一位上司說:「他總是聲稱這是為一個特殊的客人做的。我們回來聽了電話錄音後,發現這純粹是謊言。他是如此的厚顏無恥,真是滑稽。」

  李森開始買賣一種最簡單的衍生金融工具——日經指數225的期貨指數。這是日本225種股票的價格指數,類似於美國的道瓊斯指數。這種交易並不複雜,李森對價值幾十億美元的日本股票和債券設定一個可隨時兌現的賭注,這種方式類似於拉斯維加斯那種被稱之為「過或不及」的足球賭博,即賭球賽的結果超過或不及某一比分,而李森賭的是日經指數超過或不及某一點數。所不同的是,在美式足球賭博中,如果他輸了,他只賠掉他的下注,而在期貨市場,交易者只需拿出一個很小的比例壓在桌上,在新加坡直到巴林翻船,這一比例為6%,所以得失可能超出賭注的許多倍。

  巴林自以為沒有什麼風險,因為李森宣稱他所做的巨額買進是根據客戶的指令進行的,而且被認為是使用客戶的資金。此外,使巴林感到高興的是,李森在該行持有的日經指數業務上還賺了一些小錢。巴林的一位職員說:「我不想告訴你有多棒,但這確實是一盤好生意。」巴林所不知道的是,這些交易是通過私設的88888號帳戶進行的,而且不受任何約束,結果是致命的。

  1994年11月下旬或12月,李森決定要賭日經指數不會掉到19,000點以下,這似乎是一個安全的下注。日本經濟在30個月的蕭條後已開始復甦。私設的88888號帳戶還有一個便利之處:李森在倫敦時已學會把現金轉入適當的戶頭,不論是在大皈還是新加坡,都要求在交易日結束時即時交割交易合同的差額。由於88888號帳戶名義上歸巴林銀行所有,看起來巴林似乎自動地得到支付。

  1994年12月和1995年的1月,日經指數225向19,000點下跌。1995年1月17日,7.2級地震毀壞了日本城市神戶。以往曾堅如磐石的日經指數在一周內下跌了7%多。儘管如此,李森在之後的三周內已買進了幾千手期指,把寶押在日經指數將穩定在19,00O點上。「他正在進行屠殺。」新加坡的一位交易所經理這樣形容他的舉動。日本的一位交易經理回憶說他對巴林的這一舉動感到不解,「我推測他們正在進行一種複雜的運作,也許正在進行我們所不知的套頭或對沖交易。」

  沒有這種套頭或對沖,也沒有另外的押注可以使巴林免遭巨額虧損。李森試圖買賣日本政府債券,但這又造成新的巨額虧損。顯然,巴林的財務已經失控,該行一直為李森的瘋狂舉動供給資金,4個星期內達8.5億美元。

  巴林本來可以糾正其管理失誤,它竟然允許李森既作為首席交易員,又負責其交易的清算工作。在大多數銀行,這兩項業務是分立的。因為讓一個交易員清算他自己的交易使他很容易隱瞞其交易風險或他虧掉的金錢。早在1992年3月,巴林銀行的一份內部傳真就提出如下警告:「我們正處於一種可能造成災難的危險境地。我們的制度缺陷將造成財務虧損或失去客戶的信任,或兩者兼有。」但8月份的一份內部審計報告卻認為,儘管李森的做法有風險,他的部門將加速侵蝕巴林期貨的獲利能力……但少了他,巴林的期貨業務就將缺少一個具有適當綜合能力的交易員。」即具有經驗、關係、交易技巧和熟悉當地情況等品質的人。

  儘管有這樣的說法,倫敦總部的一位高級職員還是於1995年2月8日飛往新加坡,找李森及其班子核查情況。2月20日,東京地區總部的領導要求李森減少銀行持有的日經指數期貨,但誰也沒有想到一個私設的帳戶88888正在給公司造成巨大的危害,到公司的內部審計有所覺察時,它的透支金額已超出公司的資本。

  有證據表明,就在總部職員造訪新加坡後不久,李森就開始策劃出走。2月15日,李森的妻子莉莎給搬家公司打電話要求把家庭用品搬到英格蘭西南部的肯特郡。在此之前,李森已賣掉了他的黑色羅孚跑車,租了一輛白色的奔馳。2月24日,李森夫婦將開始逃亡,一位女士接著打電話給搬家公司稱李森夫婦已出外旅遊。

  大約與此同時,巴林銀行總裁彼得·巴林收到李森發來的一份傳真。李森說,他表示抱歉,而且提供了關於其交易和帳戶的詳情。他聲稱他很懷疑這兩者以後還能不能相符。緊隨其後,在英格蘭銀行試圖打撈巴林的微弱努力失敗後,巴林先生暗示其家族於232年前建立的這家銀行是因為陰謀破壞而導致破產的。但一家金融雜誌的總編輯指出:「巴林先生搞不懂是怎麼回事,在這班老舊的銀行家與為其做生意的下屬之間有一鴻溝,彼此間難以溝通。」

  確實,打八十年代起,巴林穩健的財務作風就有所改變。忽然之間,咄咄逼人的美日銀行殺了出來,肯付給那些明星交易員前所未有的高薪,外加更多的紅利。李森這種年輕而又野心勃勃的傢伙自然也在網羅之列。而巴林則是頭一遭管理這種新型的賺錢裡手。「交易員們都是倉促上陣,」湯普森女士,一位干了15年股票交易的資深人士說道,「經理們沒有時間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培訓,李森學習了一些零碎的知識,把它當作進入巴林銀行的跳板,他肯定會這樣想『這很容易,我什麼都做的來。」』

  湯普森女士認為年輕人的傲慢和缺乏經驗正是李森的弱點。「他也許瞭解他的員工,但他對最關鍵的一點缺乏經驗,即何時應該停擺,卡住虧損。他從未經歷過熊市,在他的學習曲線上缺少這一段,那時你該說:『我犯了錯誤,我本該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他沒有這種勇氣,或者是沒有經驗,去找老闆承認失敗,並請示該如何擺脫困境,」她補充道,「這些年輕人剛學會走路,還帶著奶味,他們不懂得那些還未學的東西。」

  3月2日星期四,李森在德國被捕,當時他沒有發表任何評說。消息傳出,全世界的期貨市場都為之精神一振。在此之前,李森夫婦在馬來西亞的一座小城,甩下1600美元現金,買了兩張經濟艙的機票,以他本人的名字登記上機。馬來西亞當局剛好未能趕上,但關於其航班的報告迅速傳往國外。經過12小時的飛行,飛機降落在德國法蘭克福機場。德國警察手持李森夫婦的像片,登機將其拘捕。在喝了一杯茶後,李森要求請律師並且與英國領事館通了電話。

  莉莎很快被釋放,然後回到英國。她只能在鄉下老家想念她的丈夫,等待遙遙無期的團聚。在新加坡方面的強烈要求下,德國於10月6日同意將李森引渡回新加坡受審。雖然英國也提出了同樣請求,李森本人也竭力阻止將其遣返亞洲,李森終於還是未能回到他認為比較安全的倫敦受審。除了一名德國律師,李森還聘請了最擅長白領犯罪案件的英國頂尖律師事務所——金斯利·奈普利。該所負責為李森辯護的律師默雷說,李森要求回英格蘭「直接錄口供」。李森的妹妹則聲稱:「一個人不可能賠這麼多錢。」「他們對他的背景做文章,使他成為替罪羊,只因為他的家庭背景不那麼顯赫,這裡有陰謀」。

  9月10日,在德國監獄,李森終於打破沉默,接受了英國廣播公司電視台的採訪。他在接受採訪時預言,今後還會發生這種倒閉事件,並且強調他不是製造一場震驚全世界金融界的事件的唯一責任者。

  他在英國最德高望重的商業銀行倒閉以來第一次接受傳媒採訪時說:「我沒有什麼好隱瞞的。我甘願坐牢,我知道我幹了些什麼。」「但是我認為我沒有犯罪,我沒有偷錢,當然我對人們起了誤導作用……」

  李森說:「這種事不可能是第一次,我想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我倒希望與管理人員一起坐下來談談我是怎麼做的,向他們提供有關防止銀行倒閉的建議。」李森——被某些銀行界人士稱為「流氓交易人」——巴林事件的主角,明確表示他不願當唯一的替罪羊。

  按照李森的說法,巴林銀行倒閉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1)李森說到他盲目偏信新加坡辦事處的下屬,並為他們遮掩了一些本來不該遮掩的錯誤。

  (2)他說倫敦的上級主管部門犯有不可饒恕的錯誤,他們本來應該對他的交易金額提出警告,但他們沒有這樣做,「這可能是最大的錯誤」。

  (3)英格蘭銀行——英國中央銀行也難逃批評,因為它在阻止巴林銀行虧損和挽救巴林銀行方面做出的努力不當。

  不管李森如何為自己開脫,總是罪責難逃。現在新加坡如願審判李森,很可能會指控他惡意欺詐。早在3月份,新加坡已經對他提出超越信託權限和偽造證件的刑事指控,警方也起獲了一批偽造的公司信函和空頭銀行票據,這些文件聲稱8000萬美元已存入巴林在花旗的戶頭。但這筆存款並不存在。李森極有可能會據此證明他的日經指數交易是代表一位客戶做的,但檢控官已握有足夠證據將其駁回。看樣子,李森會和巴林銀行一起玩完。

  就在3月13日的(時代)雜誌上,配發了一幅李森少年時的照片。照片題為(一個不祥之兆},14歲的李森在遊樂場時,將頭伸進古代英國用來斬首的木架上的圓洞中,他的兩隻手擱在旁邊的兩個較小的圓孔中,那是為了方便地將死刑犯綁好。照片上的李森面無表情,雖然他身後遠處的建築物沐浴著燦爛陽光,但是他自己卻奇怪地籠罩在陰影裡,那些景象和色調都分明散發著令人不安的氣息。

  英格蘭銀行對巴林銀行事件的調查結果說,巴林銀行的破產主要應由尼克·李森承擔責任,但是該行在「管理上的嚴重失誤」也導致該行蒙受嚴重損失。

  英國財政大臣肯尼思·克拉克在向議員們概述該行的報告時說,李森在巴林銀行新加坡期貿公司進行的「未經授權的。隱蔽的和最終引起災難的交易活動」給該行造成8億英鎊(13億美元)的損失。實際情況未及早發現是由於巴林銀行內部「嚴重失控和管理混亂」。

  這份長達300頁的報告為英格蘭銀行在巴林銀行破產方面所起的作用進行了辯護。這份報告說,沒有證據可表明英格蘭銀行本來可能防止該行破產,它是「依靠」新加坡的管理人員的。克拉克堅持認為,英國的管理條例不需要根本改變,但是對現有的安排可以改進。

  不過,工黨並不同意英格蘭銀行為自己辯護的說法,工黨的經濟問題發言人後來說,這個報告恰好說明英格蘭銀行是犯有錯誤的,它對英格蘭銀行提出了「有罪起訴」。

  克拉克辯解說,英格蘭銀行的銀行監事會的調查活動由於未得到新加坡政府的合作而受到嚴重影響。監事會無法得到它想從新加坡財政部得到的所有信息,他們無法確定李森的動機或者他是否單獨行動。「他們要求李森本人同他們合作,但是他拒絕這樣做。」李森在1992年以總經理兼總經紀人的身份在巴林銀行新加坡期貨公司負責期貨交易以來,未經授權的交易活動造成的損大就開始越積越多。到1993年底累積的損失已超過2000萬英鎊(3200萬美元),到1994年底損失已超過2億英鎊(3.2億美元),但在報表上,1994年巴林銀行盈利1.2億美元,李森為達到這個盈利水平立了大功。在1995年2月巴林銀行倒閉時損失已「高達8.27億英鎊」。

  李森企圖用一種複雜的有系統的欺騙和謊報辦法完全掩蓋這些巨大的損失。克拉克把主要責任歸咎於倫敦巴林銀行的管理部門,是它使得這樣大規模未經授權的做法越積越多,巴林銀行沒有查問過李森的所謂低風險套匯交易活動所創造的巨額盈利率,而只是為自己賺到這些錢而沾沾自喜,不對下級嚴加管束。

  財政大臣還就另一問題對巴林銀行提出了批評:巴林銀行在接到李森的請求向新加坡客戶發出3億英鎊貸款之前沒有在1月底進行任何獨立的檢查,李森實際上需要用這筆錢彌補他的損失。英格蘭銀行不瞭解巴林銀行從2月底起從倫敦向新加坡發出了大量資金。克拉克後來還證實,英格蘭銀行的一位負責監督海外商業銀行(包括巴林銀行)的高級官員已在7月中旬辭職。

  次日,即7月19日的英國《泰晤士報》發表長篇報道,「極為重要的警告信號是如何受到忽略的」,發表了英格蘭銀行關於巴林事件調查報告的摘要。

  首要的問題是:損失是如何造成的?

  李森本來無權讓未結清期貨合同過夜。關於一天之內的交易,他是受到某些具體限制的。他沒有權力進行期權交易(除非他是作為代表客戶的執行經紀人)。在所有這些方面,他一貫都是越權行動。

  在李森被派到新加坡後不久,1992年7月就開設了88888號帳戶,然後,他就通過這個帳戶開始了未經授權的期貨和期權交易。後來交易規模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據英格蘭銀行的計算,到1994年12月31日為止,他在這個帳戶上累積的損失已經高達2.08億英鎊,可是自始至終他都聲稱賺了錢。

  然而,在巴林銀行內部,他被看成是一個經營明星。巴林銀行認為,從新加坡的期貨公司賺來的利潤主要是內部交易中的套匯,即在東京和新加坡各交易所之間的轉手掉期,他們還認為這種交易對巴林銀行並不構成真正的危險。到1995年2月27日,88888號帳戶上累積的損失已達到8.3億英鎊。

  這些未經授權的交易的資金來源是:

  (1)使用日本巴林證券分公司和倫敦巴林證券公司預付給新加坡期貨公司的錢,因為據它們瞭解這是它們自己帳戶之間的交易。

  (2)使用巴林證券有限公司應新加坡期貨公司的要求作為保證金預付給新加坡巴林證券公司的錢。倫敦巴林銀行在滿足這些要求時沒有提出任何詢問,也沒有採取任何充分的措施進行核實或使預付款與客戶的交易記錄一致。巴林過分相信他的下屬,放棄了自己手中本來可以使自己免於危險的權杖。

  (3)在1995年1月和2月新加坡期貨公司的資金問題變得尖銳時,製造假交易以減少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要求的保證金數量。未經授權的交易是用若干手段掩蓋的。它們包括在倫敦巴林銀行隱瞞88888號帳戶,向倫敦提出假報告,謊報新加坡期貨公司的利潤率和把若干子烏虛有的交易額入帳。新加坡期貨公司那些未經授權的交易活動在1995年1月和2月加緊了,累積起來的巨大損失在被發現時已無可挽回地導致巴林銀行破產。

  這份調查報告還專門提到了為什麼沒有人及早發現真實情況。

  彼得·諾裡斯作為新加坡期貨公司的主席經營官曾從1992年開始給巴林證券有限公司當時相對來說不受控制的環境增加了一些控制措施。現在看來,即使如此,甚至到1995年的時候,這個目標也並未達到。巴林銀行的董事長彼得·巴林認為新加坡期貨公司的失控是「絕對」的。正是這種缺乏有效控制的情況給李森創造了機會。

  調查人員們認為大部分責任必須由那些應對制定有效控制措施直接負責的人來承擔,他們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下級管理部門的其他人也因沒有採取有效行動履行職責而失職。

  有一些引起人們警覺的跡象,如果能正確處理的話,本來是能引起巴林銀行查出李森這些未經授權的活動和這些活動所造成的損失的。這種情況並未出現,主要是因為各部門的一些人沒有正視或追蹤已出現的問題,也是因為各部門和個人之間沒有足夠的溝通。

  允許李森在新加坡期貨公司同時負責前台和後台辦公室這一點就是最嚴重的失誤,他的職責根本沒有分開。雖然1994年7月至8月的內部審計沒有發現這些未經授權的活動,但是內部報告的確提出了職責分開的具體建議。不幸的是,這些建議從未得到實施。

  內部審計報告在倫敦的管理部門廣泛傳閱,而且人們普遍認為這個報告是重要的,接到報告的大部分人說,他們認為實施這些建議是其他人的責任(尤其是新加坡那個管理部門的責任)。其實倫敦管理部門只是假定會針對這些建議採取的行動是不能自圓其說的。有一點是意味深長的,這就是終於在1995年2月把期貨和期權高級清算員托尼·雷爾頓派到新加坡,他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查出了問題。

  對於新加坡期貨公司如何能從據認為基本上無風險的活動中獲取這麼大的所謂利潤,人們沒有做出有足夠根據的估價,這就是一個嚴重的失誤。巴林銀行並不瞭解他們的下屬是怎麼做的,也被新加坡期貨公司的所謂「成就」沖昏了頭,從沒想起用一隻清醒的眼睛去看看奇跡是怎麼發生的。

  調查報告認為這個責任在巴林投資銀行的最高級管理部門。從1993年底開始對李森的專門交易負有責任的羅思·貝克和作為股本產品部門負責人並對股本產品的風險承擔責任的瑪麗·沃爾茲兩人都對新加坡期貨公司的交易性質或是否可能真獲利等都不真正瞭解。

  在到1993年12月截止的15個月中,新加坡期貨公司的交易活動造成和未造成的損失為1900萬英鎊。它報告的利潤是900萬英鎊。利潤必定是大大謊報了。

  新加坡庫IS斯一利布蘭公司負責為新加坡期貨公司1994年12月截止的這一年的帳目進行審計。它的審計到巴林銀行破產時已基本結束。1994年11月,庫IO斯一利布蘭公司得出的結論是,新加坡期貨公司內部的控制環境是令人滿意的。

  很顯然,對新加坡期貨公司的審查是不夠的。巴林銀行的審計師,倫敦的庫拍斯一利布蘭公司恐怕也未進行足夠的檢查,以致它確信該行對保證金支付和相關的帳目等的控制措施是有效的。

  作為英國中央銀行的英格蘭銀行也是負有責任的。如果英格蘭銀行對巴林銀行的遠東業務有更多的瞭解,並對倫敦巴林銀行對於這些業務的控制程度有更深的瞭解,它就更有資格對這個集團進行監督。

  為了對信貸風險進行監督,該行監督的一個關鍵方面是該行有關承受風險的大量規定。這些規定包括這樣一個要求:巴林銀行應把擬承受的超出其資本基礎25%的任何風險通知英格蘭銀行。

  英格蘭銀行負責監督商業銀行和英國各大銀行的高級經理克裡期托弗·湯普森在1993年允許巴林銀行在大皈的股票交易中超過25%的限制。巴林銀行把對它的這個讓步也用在新加坡承受的風險上。對它的這個讓步顯然未向銀行的更高級管理部門匯報,這違背了銀行內部的指導原則。更要命的是,對這個讓步未加任何限制。到1995年2月,在大阪的股票交易所承受的風險已高達到73%,而在新加坡也已達到40%。調查人員們認為這個非正式的讓步是判斷上的錯誤。

  另外,據某些人士透露,英格蘭銀行甚至懷疑,李森在新加坡與大皈兩個交易所造成的巨額虧損,可能是利用重複戶頭或舊有戶頭以對作的方式,與人勾結,在私人戶頭上作空,拿巴林的錢作多,等到日經期貨指數與現貨指數的差距過大之後,期貨指數下滑到至巴林無法支撐損失時,他再潛逃,利用期貨指數崩盤,套取其在私人戶頭中的獲利。

  英格蘭銀行對巴林事件的調查已告一段落了,但新加坡對此事的追究還沒有完。李森遲遲未上庭受審,也許是檢查官還需要更詳細更充分的證據。10月18日,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對巴林銀行新加坡期貨公司(當然是以前曾存在過的那個機構)罰款5O0萬美元,以極力挽回新加坡金融監管的形象。

  巴林銀行成立兩百多年來,有過輝煌的歷史,也曾數次面臨險境,但這一次,只要有一次,就足夠使它跌落馬下,再也爬不起來。

  就像李森說的那樣,這種事情不會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果然被李森不幸言中,沒過多久,國際金融業再次爆出醜聞。

            二 無獨有偶 大和上演翻版

  正當世人對巴林事件議論紛紛,餘波未平的時候,從紐約和東京又傳出驚人的消息:日本也出了個「李森」井口俊英,他在11年裡炒賣美國長期國庫券,虧損額高達11億美元。雖然數目比不上李森,但他另外有一手高招,就是不斷製造假帳,在長達11年裡總行競措然不知。井口供職的日本大和銀行由於資金雄厚,尚不至倒閉,但銀行信譽已大傷元氣,它的總裁副總裁等被迫辭職,而這家有77年歷史、總資產高達3180億美元的世界上最大銀行之一的龐大帝國也落得合併了事。

  就在1995年9月底,巴林事件還風波未平的時候,像是要給李森的那句話加個注,國際金融業再起風浪。9月26日,距巴林事件僅7個月,從日本和紐約傳來的消息讓人們著實又吃了一驚,日本大和銀行由於一名駐外公司職員的越權操作而虧損1100億日元。而這麼大的損失,是在該銀行職員本人向有關部門申說後才被發現的。日本銀行、大藏省和銀行本身竟然在如此長的時間裡未能發現「這一個人的非法交易行為」。在非法交易的發生地紐約,有關金融人士對損失金額之大表示異常驚訝。

  事情發生後,各國新聞媒體給予極大關注,紛紛推出重頭報道。連續幾次金融風波不能不使人們對銀行經營的安全性表示懷疑,以後還會不會再發生類似的事件,下一個會是誰?銀行家們應該為此做點什麼?

  9月27日,日本《東京新聞》發表題為《違章交易反映銀行風險管理不嚴》的文章。該文說,9月26日發現的以大和銀行紐約分行為舞台的巨額非法交易事件突出地反映了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的混亂。在11年當中,沒有人發覺違章進行帳外交易和偽造帳單的情況,同時也反映了日本金融體制存在的漏洞,它是產生上述問題的土壤。從中可以看到在這11年的泡沫經濟時期,大藏省和日本銀行風險管理不嚴,以至於金融界都一窩蜂地去搞有風險的貸款。同時也可以看出對此一直加以容忍的大藏省和日本銀行當局的不負責的合作關係。

  大藏省曾經想徹底消除這種情況,為建立能夠在自由化競爭時代站住腳的強有力的金融體制,對處理不良債權的問題大做手術,其中包括使用政府資金。有趣的是,大藏省剛好想在9月27日通過發表金融制度調查會的中間報告以引起國民對這個問題的關心和討論時,大和銀行事件發生了受到苛稅盤剝的國民對政府的金融工作越來越不信任。作為金融業界的核心城市銀行,靠一個人的決定就可以同時保管和賣掉證券,管理體制如此不嚴格!

  大和銀行債券交易出現重大損失事件,很可能導致日本的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信譽進一步下降。大藏省和日本銀行向各國金融當局寄去了強調大和銀行的經營不存在令人擔心因素的聲明,竭盡全力地消除金融市場的不安。

  大和銀行今後在海外市場籌措資金時,可能會被要求壓縮貸款金額和支付很高的利息。其它金融機構放款給大和銀行與其它日本銀行時,會仔細地捏著錢包,小心翼翼地從一個角裡摸出幾枚硬幣。

  為了消除人們對日本銀行風險體制的擔心,大藏省和日本銀行分別以藏相和總裁的名義發表談話說:「大和銀行的經營不存在令人擔心的因素,希望市場有關人士冷靜對待。」金融當局因個別銀行的損失而發表這種談話是極其例外的,可見大藏省等機構感到多麼緊張。

  但是,這一天的外匯行情和股價沒有對大和銀行的損失事件做出多大反應。大和銀行光股東資本就有6000億日元,包括有價證券的帳外利潤等在內,擁有10000億日元以上的自有資本,因此這次事件還不致引起經營危機。

  這次事件暴露出的問題是,在城市銀行競相加強國際業務的情況下,大和銀行海外分行的管理體制沒有得到及時加強。據說,人壽保險公司在日元貶值時一窩蜂地對美國國債進行投資,在日元升值時,整個行業的外匯差價損失超過了一萬億日元。日本金融機構的這種攀比特點是這次事件的原因之一。

  同一天的(每日新聞)的報道強調了大和銀行事件對日本其它銀行不良債權處理可能產生的影響。大和銀行根據1995年9月中期結算,決定撥出營業利潤和不動產銷售利潤,以作為這次損失的約1100億日元的償還本金。但是,這樣一來,當初預定的對其他不良債權的處理,將不得不部分推遲,似乎會對同行的經營帶來危害。

  在稍後的兩天,香港(亞洲華爾街日報)稱人們會感覺到大和銀行事件的「餘震」。

  大多數銀行家都說,日本大和銀行一名職員在11年裡造成11億美元損失又不報告的情況是一種反常現象。一些批評者認為,這起事件證明日本各銀行在實施應付危機共同原則方面落後於西方銀行。

  大和銀行9月26日承認,在大和銀行紐約分行的井口俊英是通過所謂的欺詐性美國國債交易隱瞞了交易損失的。在截至1993年6月的大約3年裡,山司一直是井口俊英的監督者。山司承認大和銀行在管理上的失誤使井口俊英得以長期隱瞞其造成的損失。大和銀行管理不嚴造成了管理不當,給職員們留下了可利用的空隙。

  美國穆迪氏投資服務公司的分析家同邊說,許多日本公司未能調整其監督程序以適應它們不斷變化的業務情況。10年前,銀行主要通過放款而不是證券交易來獲得利潤,所以當時不必應付危機、「日本銀行直到今天仍按老方式辦事」。;

  東京銀行總裁堯天認為,使井口俊英得以長期隱瞞他的活動的疏忽現象源於日本的企業文化。這種文化使日本公司經理有時非常信任僱員。

  大和銀行也認為發生在紐約分行的事情正是這樣的問題。銀行對井口俊英的信任使它對檢查工作和平衡事務感到滿意。井口是一位一流的交易商又是大和銀行紐約分行內部業務的一位勤勤懇懇的負責人。

  雖然在大多數銀行這兩項業務是分開的,在大和銀行自己的東京總部的確也是這樣做的,但井口俊英得以身兼這兩職直到1993年。

  山和指出:「日本企業文化中有這麼一種很深蒂固的看法,即最佳的老闆必須是能說『我信任你,我將由你來處理一切事情』的人物。」大和銀行也未能應用它本可以用來檢查出不當行為的某種覆核機制。例如,人和銀行紐約分行沒有通過那些承辦井口俊英交易業務的各投資銀行來核實井口俊英的交易收據,也沒有通過充當大和銀行證券監護者的紐約銀行家信託公司來核實這一點。

  1993許,大和銀行根據美國調節人員的指示實行一項僱員必須連續休假兩周時問的政策,這是防止舞弊現象常見的手段,在制定了新的監督措施後。井日俊英發現他越來越難以隱瞞收造成的損失,口而終十決定承認他自己的過錯。

  如果大和銀行紐約分行早些時候實施它已具備的良好的應付危機機制,該分行是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察覺井口俊英的不當行為的。I已是,山司承認:「我們給一個人的自由太多了,這是非常令人難堪的事情」。

  井口俊英,這個大和銀行紐約分行的交易兼管理人員,道道地地是李森的翻版。大和銀行只不過仗著恨基紮實,才免於象巴林那樣悲慘。

  井口俊英現年44歲,出生於日本神戶(就是那個1995年1月發生地震遭破壞,而導致日經指數下跌,使李森大虧特虧的那個城市)。井口在日本讀完高中,之後到美國讀大學,在密蘇里州西南大學攻讀心理學。大學畢業時正值世界石油危機,石油價格猛漲,他當了一名汽車推銷員,沒什麼成績。1976年,大和銀行紐約分行急需人才,這個對金融一無所知的人被招了進去,竟然∼帆風順,步步高陞,到醜聞敗露時,他的身份是大和銀行紐約分行的行政總裁,債券交易員。

  這兩個頭銜耐人尋味。作為銀行的行政官員,他應該負責監督債券交易和保管債券;但作為交易員,他可以親自去做債券生意。在別的許多銀行,這兩者是嚴格分開的,然而井口一身二任,自己做交易,自己監督自己,天地良心,公道與否只有他自己知道,漏洞就出在這裡。讓我們想想李森在新加坡的職務,問題是如此明顯,但還是發生了。

  井口在紐約金融界給人的印象是精明幹練,果敢大膽,他可以在一天之內用一億美元去收購多家公司的債券,使市場以為有大買家入市,行情看漲,於是大家都跟進,價格上升,待到價格上雲了,井口又一下子拋出。大賺一筆。當地一名交易商說:「他名聲很響,大家#h知道他是個大進大出的豪客,他看起來像個贏家。」

  是贏是賠,只有牛口自己心知肚明。實際上,他贏得少,賠得多。據說他在1984年的一次交易中賠了20萬美元,為了保持自己「神奇小於』、「金手指」的美稱,他開始塗改帳目,穩瞞虧損,給上司一個屢戰屢勝的假象。

  他造假帳的主要手法是把本銀行持有的其他股票賣掉,拿來填補他虧損的窟窿,同時偽造文件掩人耳目,讓總行相信被他賣出的股票仍屬大和銀行所有。

  此時的井口,完全變成了一個賭徒,越輸越想翻本,下的注越大,結果輸得更多。

  11年來,他累計做了3萬多筆這樣的交易,總共虧損11億美元。直到1995年7月,紙終於包不住火了,他才向總行寫密函自首。這時,他已經再沒有機會了。

  事發之後,井口周圍的人都很吃驚,大和銀行總裁籐田彬在新聞發佈會上還說:「他似乎很擅長本職工作。我聽說,債券市場上的人很尊重他。」

  他的18歲的兒子說:「他總是那樣的誠實。還記得在我6歲的時候,在一家店裡偷了幾件玩具。他知道後帶我回店裡去,交回玩具,連連道歉。」連他的前妻戴蒙德也說:「他一向是一個靠得住的人。」

  不過,按照井口親友的說法,井口比李森要「乾淨」,李森有在新加坡夜總會裡胡鬧的記錄,花起錢來也大手大腳。井口則同妻子和兩個兒子安安靜靜地住在新澤西州的一幢日式木樓內,不算奢華。

  然而,他們幹的事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深得上司信任:他們都身兼行政監督與證券交易二職,自己「監督」自己;他們一個在遠離倫敦的新加坡,一個在遠離日本的紐約,總行對他們鞭長莫及;他們都是靠偽造文件來掩蓋交易中的巨額虧損,且長期無人發覺;他們造成的後果都是嚴重的……

  大和銀行幸虧家大業大,一時半會無倒閉之虞。它在日本銀行界排在第10位,總部設在大皈,在國內有207家分行,海外有36家分行,客戶遍佈全球。它的總資產達3180億美元,僱員達9604人。它也是日本銀行界中最大的退休基金管理公司。有這樣雄厚的資本,使它可以逃脫被收購的命運。

  即便如此,大和銀行乃至日本銀行界受到的衝擊仍是巨大的。一位日本分析家說:「如果外國投資者認為這類事情會接二連三地發生,那日本的金融體會發生怎樣的災難呢?」一定是有大批投資者會擇良木而棲,離開象大和這樣的銀行,去尋找信譽更好、更可靠、更值得信賴的金融機構。

  1995年是日本金融界的多事之秋。夏季,宇宙信用社出現擠提存款現象,像是落下的第∼片秋葉。8月又出現木津信用社擠提,兵庫銀行倒閉的嚴重事件,弄得普遍百姓人心惶惶。日本金融界出了什麼事?泡沫經濟破滅使首當其衝的金融界感到陣陣寒意。

  在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初,日本的經濟繁榮得讓人生疑,股市猛漲,樓價狂升,大小金融機構都一窩蜂地發放房地產貸款,人人都覺得有希望抱個金娃娃。沒想到經濟狀況突變,連年蕭條,股市暴跌,房地產不景氣。於是,銀行放出的大量貸款成了呆帳和壞帳,收不回來,資金周轉出現困難。像兵庫銀行,壞帳額高達150億美元,不得不清盤倒閉。據大藏省的報告,日本的呆帳總額高達4000億到50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收不回來的壞帳。

  在這種氣氛下,日本金融界有一種趨向,即從放款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轉變為到證券市場上去冒風險,掙大錢。

  然而,經濟界有一條老定理,叫投資風險永遠與獲利成正比。

  井口俊英之所以長期在美國交易額高達4.9萬億美元的債券市場上去「搏」,同總行的大政方針不是沒有關係的。總行最初肯定沒有想到,井口會幹得如此漂亮,如此順利,當「捷報」一份份送到總行,井口的地位也一步步升高,總行在興奮之餘也沒有勞神懷疑一下,他為什麼會這麼順?對此,總行的主管們確實難辭其咎。

  在記者招待會上,大和銀行董事長等人面色沉重,他們為井口俊英事件深深鞠躬表示歉意。他們誰都沒有想到大和銀行會落到如此這般廠場。他們信任井口,讓井口俊英放手去幹,給了他很多自由,卻並沒有對井口的行為嚴加監督,從而使井口欺騙總行長達11年未被發覺,確實令人難以置信。高級官員們有的辭職,有的減薪,為井口事件負起了各自該負的責任。也許他們更應該考慮一下如何管理好下屬,信任與監督在用人時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不可偏廢。

  有消息說,在1992年,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審核大和銀行紐約分行時,分行主管曾經把債券交易記錄移走,並把井口俊英等人調往紐約另一辦事處,這樣就騙過了美國調查人員。這足以說明,大和銀行紐約分行的問題,決非井口一人所為。此外,大和銀行在美國的信託子公司「大和銀行紐約信託公司」,在1984年的美國債券交易中,也有9600萬美元的虧損被假帳掩蓋過去了,這筆損失已於1994年8月抵償完畢。

  1995年11月2日,紐約南部地區聯邦地方檢察院檢查官霍瓦伊托在會見記者時說,關於大和銀行紐約分行非法從事美國國債交易事件,聯邦大陪審團已經以欺騙和偽造文件等24條罪行起訴大和銀行。警方逮捕了大和銀行紐約分行前行長津田昌宏。

  關於起訴大和銀行的理由,霍瓦伊托檢察官指出,不僅是井口從事了非法交易事件,而且有幾位經營負責人試圖隱瞞經營真相,大和銀行可能會被處以最高達10億美元的罰款。這位檢察官還指出,有不止一個人不誠實。除井口外,一定還有其他人幫助從事或隱瞞了如此長期的非法交易。美國方面一定會盡快查清此事,並對有關人員做出相應處理。

  就在同一天,大和銀行因其數額巨大的債券交易醜聞而被命令在90天內停止在美國的全部業務。大和銀行已在命令上簽字,同意美國方面的處置。

  美國政府下令停止大和銀行在美的經營業務一事使銀行和法律專家們感到震驚,他們稱此舉是前所來有的,並說,這給這句步行帶來重大的損害。

  11月2日宣佈的這個決定不會使具有77年歷史的大和銀行陷於癱瘓。該行在美國擁有12O億美元資產,是其總資產的一小部分。但是,美國政府的命令將迫使大和銀行放棄一個重要的經營活動中心,這將使它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會因此喪失很多機會,在國際上的處境會更困難。f

  作為對大和銀行事件調查的尾聲,  11月27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承認,他的檢查人員沒有抓住在大和銀行內部不法行為的線索,使得大和銀行有餘地隱瞞美國債券交易虧損達11億美元,而且長達11年。

  參院銀行委員會主席阿斯·達馬托對揭發出日本大藏省1995年夏天等了6周才向聯邦儲備委員會透露虧損一事感到憤慨。達馬托說,日本官員扣壓這種情報是「嚴重背棄我們兩國政府之間的互相信任的行徑。」達馬托指責日本當局沒有對它國內的銀行嚴加管束,也沒有同美國進行有效合作。他說,日本銀行壞帳問題由來以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大和銀行事件更充分地說明了日本政府管教無方,它也給日本銀行的可信度打上了一個問號,美國今後將加強對外國銀行的管理,嚴密監督它們在美國市場上交易。他還希望能夠同各國政府按照已有條約進行更加愉快的合作,增進彼此之間的信任。

  大和銀行不得不全面從美國撤退。為了順利退出美國,大和銀行需要住友銀行和野林證券公司的幫助。11月4日,大和銀行與住友銀行就1996年秋天合併達成了基本協議,並將就此進行具體研究。兩行合併將是住友銀行出面救濟大和銀行。一旦合併成功,新行的資金量將超過61萬億日元,將超過1996年4月建立的東京三菱銀行(總資金為52萬億日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銀行。

  就合併達成基本協議,還有一點很重要的考慮,就是擔心大和銀行繼續營業會產生一些障礙。為阻止信譽降低,大和銀行認為,通過同有影響的金融機構合併來提高信譽是必不可少的。

  住友銀行過去就想同時經營銀行和證券業務,而大和銀行在日本的城市銀行中是唯一兼營信託業務的銀行,再加上其名下還有經營證券的科斯莫證券公司,通過合併,在業務方面將同1996年建立的東京三菱銀行相對抗。另外,國際據點網也可擴大,可以把大和銀行有強大實力的在紐約的個人交易及該行在亞洲地區的業務都納入合併後的新行中來。合併後的銀行不僅可以挽救大和已往被敗壞的名譽,而且也可以以其更雄厚的資本和實力在國際上參與競爭,奪回大和所失去的。

  11月4日,日本的《讀賣新聞》、《世界日報》等發表文章,評日本金融界不得不進行大規模調整。《讀賣新聞》說,這不僅是大和銀行,也是日本經濟和金融系統付出的沉重代價。

  美國的金融和檢察當局之所以採取嚴厲措施,無疑是因為對日本的金融體系十分不信任。大和銀行的非法交易以及事件敗露後所採取的對策都嚴重違反市場規則。美國有關當局判定,大和銀行的行為違反美國法律,踐踏了市場規則,為此,它已經失去繼續在美營業的資格。日本各銀行在美分支機構的總資產在美國國內的銀行總資產中占10%,大和銀行的資金額在全世界排第17位,超過美國最大的城市銀行的資金額。為了避免美國的金融市場券入這場混亂,對大和銀行採取的措施有「殺一儆百」的意味。

  大和銀行把它在美國的業務委託給住友銀行,這將對日本金融界的改組推波助瀾。

  大藏省看來決心已下,一位大藏省官員說:「不重新調整,日本金融界就將沉沒」。

  在故事的結尾,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井口吧。井口俊英10月19日向紐約檢察官表示服罪。

  在向美國地區檢察官米切爾·米爾塞的申訴中,井口俊英暗示,大和銀行的高級經理們也對他的損失做了手腳,此外,另有兩位交易員從1988年起也參於了他的交易活動。

  井口已被指控偽造3萬份交易單及其它文件,以掩蓋其損失。井口在向別人解釋說,他以大和銀行和客戶的戶頭拋出證券,然後假造記錄,使其交易看起來是經過授權的。

  大和銀行的官員曾表示,他們在7月13日井口向銀行行長表白後,才知道井口的交易。但檢察官認為,大和銀行在7月31日向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提供的季度報告中,仍然未作準確的說明,直到6個星期以後,美國管理部門才獲知。

  井口向檢察官表示,銀行的高級經理還告訴他可繼續其交易,至少可到9月份。此外,紐約分行的高級經理在1993年合謀。當時,井口既負責分行的交易活動,又是交易部門的管理者。

  大和銀行11億美元付之東流,黯然離開美國,而且即將與住友合併,但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場上,人們也小心翼翼地開始審視周圍的人員和機構。

  連續不斷的金融風暴衝擊著國際金融市場,先是墨西哥金融危機,然後是巴林銀行破產,然後是兵庫銀行由於壞帳問題而破產,接著的便是大和銀行案,一年之內,連續不斷地發生這麼多大的金融震盪,不能不引起人們對金融業的關注,人們會忍不住問,這到底是怎麼了?

  幾個賭徒總是會有的,難免在哪兒掉出頭來,練練手腳,可是如此大規模的長時間內金融機構內的賭徒恐怕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了。

  國際金融監管機制怎麼辦?

  三落花流水金融監管面臨挑戰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世界上近幾年發生的大型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虧損案:

  1991年3月,英國Allied-Lyans集團(現名為AlliedDomecg)在外匯交易中損失15億英鎊,其交易員預測海灣戰爭後美元匯率下跌,但實際上美元匯價上揚;

  1993年12月,德國石油及金屬集團Metallgesellschaft的附屬公司在原油期貨交易中損失13.6億美元,迫使債權人增加22億美元用以救急;

  1994年1月,世界最大的銅礦企業智利銅公司(Codelco)在金融市場損失1.75億美元;

  1994年4月,美國消費品企業寶潔公司(P&G)在涉及兩筆利率掉期交易中損失1.57億美元,迫使公司從營業收入中支出1.02億美元,寶潔對承做業務的信孚銀行提出了起訴;1994年9月,美國Gibson賀卡公司起訴信孚銀行,要求其對2300萬美元的掉期交易損失及造成的危害負責,信號紐約公司平息了訴訟;

  1994年11月,美國石油及化工企業AtlanticRichfield獲准向僱員福利計劃撥款2300萬美元,以補償其貨幣市場基金造成的損失;

  1994年12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蘭治縣因投資基金組合不當而申請破產。其損失現在估計達16.9億美元;

  1995年亞月,美國俄亥俄州楚亞荷縣(Cuyahoga)因損失1.14億美元而對推銷槓桿證券的IO家經濟商提出起訴;

  1995年2月24日,日本最大煉油企業之一的昭和煉油宣佈,兩年內已將因遠期外匯合約而造成的1653億日元(17億美元)的重大虧損全部列入壞帳處理;

  1995年還有巴林銀行破產,幾乎與巴林破產同時發生的中國國債期貨交易違規案,大和銀行債券交易虧損案。

  這一連串金融風波,實際上已經向世界提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金融制度產品的創新必須以堅實的風險管理體制為基石。一連串的金融風波告訴我們,無論技術多麼高明,資金多麼雄厚的金融機構,如果疏忽了安全保障和風險防範,都難免遭到市場的懲罰。當今的金融市場,既是冒險家的樂園,又是他們的墳場。

  例如巴林集團,在兩百多年的發展中也曾有兩次瀕臨絕境,一次是在美國土地投機中失敗,銀行幾乎破產;另一次是為支持阿根廷經濟而集資9500萬英鎊因政府倒帳,幾乎盡數喪失,公司面臨清盤的命運,後幸得英倫銀行出面挽救,承擔其損失,方才躲開破產的命運。

  而這次,巴林銀行的運氣就沒那麼好了,李森的一記重拳將巴林徹底擊垮了。新加坡政府對巴林事件的調查也引起了英國各界的強烈反響。新加坡的調查小組公佈了對巴林銀行垮臺事件的報告。與7月份英格蘭銀行的調查報告有所不同,這份報告不僅指出交易員李森應負的重要責任,而且指出巴林的高級管理人員有掩飾錯誤的行為。這個結論很可能導致已經辭職的原巴林銀行幾位主管人員被法庭傳訊。但負責調查金融業重大案件的英國反嚴重欺詐局(SFO)指出,目前還沒有發現巴林倫敦總部人士有犯罪事實,但不能排除在將來把與巴林有關的犯罪人員送上法庭的可能性。

  這充分說明了對金融業進行監管的困難和複雜。

  過去十年來的一場革命,國際資本市場的面貌發生了變化。由於取消了外匯管制,電腦及資訊技術一日千里,加上新生衍生工具出現,這場革命改變了資本市場的面貌,亦使試圖監管這個市場的人面對困難。

  基於最近一段時期以來金融市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各國認識到資本市場面對的挑戰的規模及其意義。不過,成立一個有效的國際監管機制不單單可以改善市場與市場之間的資訊流通和仲裁基礎,同時亦可以認識到證券市場將會面對的危險,以便防患於未然。這些風險和銀行業在批出貸款時面對的風險存在性質上的區別。

  監察人員面對的問題是,他們面對的資本市場的架構,並未能反映出市場的發展狀況,也無法反映出金融市場全球化這個狀況。

  目下要分辨出銀行和證券業的區別日益困難。事實上,在證券業內的頂尖級證券行都不屬於證券行,而只是銀行集團和金融集團屬下的部門。這個現象並非偶然事件。過去十年來,商業貸款業務的盈利不斷下跌,已迫使銀行業另闢蹊徑。

  銀行既然進軍證券市場,亦即時懂得利用自身信用等級偏高這個優勢,輕易取得廉價資金和廣泛的集資渠道。那些資源較為有限的公司自然要處在較為不利的地位。

  隨著衍生工具的迅速發展,一些警覺性較低的證券市場投資者很容易在證券市場上損失。由於不斷引入新技術,證券市場與交易機制之間的競爭加劇,一些舊式的市場架構開始受到衝擊而崩潰。

  上述事態發展使證券買賣可以在一些所謂離岸金融中心進行,而這些離岸金融中心的司法制度不會認為內幕交易屬於不當。這些市場的作風帶出了投資者的保障是否足夠這個問題,同時亦促使各地監察機制要加強合作的必要性。各國政府一定要在政治上保證,不能容忍類似先進的盜用版權行為。同時,各國政府一定要合作,堵塞監察機制的漏洞。

  因此,國際顯然有需要統一規劃銀行業和證券市場的監管機制,並且要互相交流經驗。過去,銀行業和證券業擔擾的問題不同,監管手法也有異。對於銀行業監察人員來說,最重要的是維護存戶儲蓄的安全,最有力的防衛工具就是監管資金儲備。反而證券監察人員的當務之急,是保證投資界對他們投資的公司和市場保持信心,同時要有一套擔保機制存在,保證中間人不會挾款潛逃。

  不過,由於銀行業和證券業採用的是兩個不同的監管機制,個別機制無法切合單一領域的業務需要。例如,銀行存戶的儲蓄有面對證券市場風險的危險,使這些公司的安全和穩健問題,成為監管機制的問題。

  最近,銀行業和證券業監察人員採取了不少聯合行動,這樣做應有助於他們發展出一套方法,去尋找出彼此之間的共同點,和雙方採用的監管技術的相近點。

  不過,這樣做亦導致銀行業和證券業發覺到,在監管某些公司時,需視他們的股東性質和期望,採取截然不同的方法行事。事實上,互惠基金亦會像銀行般投資在相同的證券身上,一旦市況逆轉,他們也會遭到損失,但卻毋須採用針對銀行業的方法去監管他們。

  同樣地,一間公司如果是從批發資本市場處集資,則它的風險就和依賴零售資本市場處集資的公司有異。有一點必須清楚,就是公眾一方面當然希望市場受到監管,但他們也希望在同一個市場內有不同遊戲規則存在。

  監察人員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新世界。對於投資者而言,額外的選擇方式和多元化投資渠道只有在確立高度監管標準之下,才會對他們有好處。這點已愈來愈轉化為國際問題了。金融服務行業急速轉變,業務不斷邁向國際化,為了配合這個趨勢,監察人員也要做出相應回應,只有透過進一步改善各國調查監察人員間的合作,方能成功地應付有關挑戰。國際必須做出改進,這點是無庸置疑的。但人們應該質疑的是,在今天這樣的資本市場條件下,國際的監察機制能否配合。

                四 教訓

  不知人們是否注意到,近幾年報紙上不時報道,中國的銀行的二十歲左右的職員在一兩年內貪污、挪用成百上干萬元的人民幣。原因何在?一是監管機制不良,二是銀行作為高收入行業,能進入其中的人,有相當部分不是因為有較高素質而是靠各種關係進去的。中國正在搞金融改革,一旦讓向來靠國家壟斷獲利的金融機構真正走入市場,不可不防範步巴林、大和的後塵。

                角色模擬

  1.假如你是巴林銀行人力資源部經理,遇到李森這樣年輕有力的人才,是迅速提升呢?還是謹慎任用?

  2.李森、井口俊英都曾有不俗的業績,假如你是他們的領導,你是否對他們創造業績的過程表示足夠的興趣呢?而不是僅僅滿意於結果?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