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姜奇平>>21世紀網絡生存術

雲台書屋

第二章 21世紀宣言:直截了當地賺錢

21世紀的經濟復歸到直接經濟


  直接經濟=直截了當地發財

  這本書讓你從一切變革的細節中超脫出來,只要記住一件事:農業經濟是直接經濟,工業經濟相反是迂迴經濟,信息經濟再相反是更高的直接經濟。

  在這一章裡,我想說明什麼呢?我想讓您用一個詞就能概括新經濟的實質,這個詞就是「直接經濟」。你不是一直在為這個問題而煩惱嗎:在今後這個翻雲覆雨、複雜多變的世界上,支配芸芸眾生榮辱興衰、支配財富移來轉去、支配產業朝升夕落那神秘的背後力量是什麼?讓我告訴你,引起這些變化的總根源,是直接經濟來了!直接經濟是正,迂迴經濟是負;二者正相反對。

  整個工業經濟就是迂迴經濟,整個信息經濟就是直接經濟。它們之間的轉換過程是一場革命。用「直接經濟」這個詞,警醒你:它與現在的經濟,是完全相反的經濟。從此,鏡子裡的一切都將倒過來,將會出現一個令人震驚的價值大顛倒,之後就是財富的大倒手。

  有許多談論未來經濟的書,模糊了你的視野:有的把未來叫做「後工業社會」,好像未來只是工業社會的小變種;有的把未來叫做「第四次浪潮」,好像「第三次浪潮」也不過是一系列變革中的小插曲。不!沒有「後工業社會」,沒有「第四次浪潮」,把當代世界整個顛倒過來的革命只有一場:從迂迴經濟轉向直接經濟。還有許多書籍看法正確但卻說大了你的腦袋:它們看到了未來這場革命,但把它總結為十大趨勢、六個方面、十一條原則……,讓你覺得未來與現在的關係是交叉的、混亂的,讓你看不清未來和現在在整體上是否正相反對,於是你一條也沒留下深刻的印象。革命歷來是簡單明瞭的:革命之前是黑,革命之後就變白了。直接經濟是白,迂迴經濟是黑;黑和白的轉換要經過革命。

  過去,只有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換,人類曾經歷過一場這樣的革命。今天,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換,是同樣陣式的革命。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革命,已經被大多數人說清楚了;但如今,對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的革命,人們卻只有點模模糊糊的意識,你能說清信息經濟之於工業經濟,在何種程度上正相當於工業經濟之於農業經濟嗎?誰也沒說清。

  這本書讓你從一切變革的細節中超脫出來,只要記住一件事:農業經濟是直接經濟,工業經濟是相反的迂迴經濟,信息經濟又相反是更高的直接經濟。農業經濟是「赤手空拳」的直接經濟,工業經濟是大機器生產的迂迴經濟,信息經濟是用網絡武裝的更高階段的直接經濟。當21世紀網絡信息社會建立之後,所有經濟大變動中的混亂,一下就像明礬投入濁水,瞬間變得清晰透明:經濟生活中所有新的方面──從網絡直銷代替間接的商場銷售、從迂迴生產的廠房建設到直接通訊的虛擬辦公室、從紙幣中介到電子貨幣、從中層間管理到直接激勵的虛擬領導、從大批量中間生產到直接面向最終用戶迅速反應、從重視硬件到依靠知識信息、……到廣告、網絡增值服務、衛星通訊,等等一切的一切──表面上是一千件事、一萬件事,其實只是同一件事:把工業社會迂迴曲折的路徑,重新拉直!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新的生產力──網絡。網絡使一切直接化。網絡使工業經濟中浪費在迂迴路徑上的中間物顯得多餘:可以在網上開可視會議,就不必車馬勞頓;可以在家辦公,就不必大興土木蓋辦公樓;可以使生產消費雙方在網上定制、直接見面,就不必商場夾在中間瞎摻和;有充分準確的信息,就不必浪費自然資源、污染環境……。農業社會採用直接經濟,人們呆在家裡直接生產、直接消費,但社會化不充分,效率不高;工業社會採用迂迴經濟,人們都到工廠裡去兜著圈子為別人生產,再轉著圈子賣出去,為了兜圈子人們發明了蒸汽機車等兜圈工具;信息社會採用直接經濟,用網絡直接交往,既保持了社會化的優點,又恢復了直接性的長處。直接生產和迂迴生產的概念,古已有之,不是我的新提法。其中把工業化生產叫做迂迴生產,更是經濟學史上一個著名的提法。這種提法最早叫響於著名的奧地利學派代表人物龐巴維克1889年的《資本實證論》。我並不贊同龐巴維克的理論,但對他下面這種區分還是深感興趣的,他說:「用迂迴方法進行的那種生產,不過是經濟學家們所謂的資本主義生產,同它對立的就是直接達到其目的的那種生產方式,即如同德國人所說的『赤手空拳的生產』(Mit der nacktenFaust)的那種生產。」龐巴維克所說的「資本」實指物質生產資料,而非指我們所說的生產關係意義上的「資本」(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它所謂「資本主義的生產」,其實是一般的工業化生產。本書不特別指明「資本」含義時,為簡明起見不改變這一說法。龐巴維克認為:「迂迴的方式比直接的方式能得到更大的成果,這是整個生產理論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命題之一。」他解釋說:「在生產中我們可以一付出勞動馬上達到目的;

  也可以故意採用一種迂迴的辦法」;「用迂迴方法生產財貨所得到的結果,比直接生產它們為大」;「任何迂迴的方式都意味著,利用比人類的手更有力或更靈巧的力量來為人類服務」。龐巴維克所說的直接生產,是指農業生產;他所說的迂迴生產,是指工業生產。他明確指出了兩種生產方式的關係是「對立」,這就指出了迂迴生產對於直接生產所具有的革命性的否定意義。當然,由於時代所限,龐巴維克不可能預見到電腦信息網絡所代表的更高階段的直接生產方式,及其所構成的否定之否定。我們借用龐巴維克這種劃分思想,把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信息經濟,表示為直接經濟、迂迴經濟和更高的直接經濟。因為這有利於表現不同經濟形態之間的否定關係。之所以用「經濟」而不用「生產」這個詞,是因為「經濟」既包括生產,又包括銷售和服務,更為確切。此外,由於本書不專門討論農業經濟,不特別說明,本書中「直接經濟」是指「更高的直接經濟」(即網絡信息經濟)。

  需要指出,這三種經濟形態之間,不僅存在著否定的關係,更存在著揚棄的關係。

  後一種經濟形態是前一種經濟形態的揚棄,即既否定又肯定。信息直接經濟否定迂迴經濟的生產消費脫節、浪費資源的方面,但又繼承和肯定了迂迴經濟高效率和社會化的方面。因此,信息直接經濟不是倒退回農業直接經濟,而是在繼承工業化優秀成果基礎上,克服其弊端,在網絡新生產力推動下,發展到更高的經濟形態。我們展開確認一下經濟形態下分化出的主要環節的內涵變化。


迂迴經濟與直接經濟的世紀性會戰:商業革命


  從迂迴商業模式到直接商業模式:事實與數字加特耐爾集團公司是信息技術領域中世界知名的一家美國專業咨詢機構,其業務包括信息技術的應用、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信息資源的管理與評價、技術培訓等四大類、近500多個咨詢領域,由分佈在世界64個地區的約400位分析專家憑借龐大的客戶群不斷反饋的信息技術問題、專有完備的數據資源及豐富從業經驗,進行咨詢服務,咨詢結果通過書面或電子郵件等多種形式傳遞到用戶手中。公司在華業務由清華網絡系統公司代理。

  下面給出三種美國在線零售渠道的研究結果。

  ●商用在線服務:商用在線服務訂戶數量將以每年遞增50%的速度發展,然後從1997年起增長率降為25%。因此,到1999年商用在線服務訂戶數將達2700—3000萬個(70%的可能性)。今天,每3個商用在線服務訂戶只有兩個用戶,到1999年,每一個商用在線服務訂戶平均有1.5個用戶。因此,到1999年底,美國的在線用戶約4000萬人。但據估計,想通過商用在線服務購物的人數不超過半數,而實際購物的人數不超過400萬人(70%的可能性)。

  ●互聯網和萬維網:一些人認為1999年美國的互聯網用戶可達1億人。加特耐爾集團公司認為只會達到6000萬人(80%的可能性),其中,不到1/4的人想通過互聯網購物,而真正購物人數不足100萬人(目前的零售轉化率為0.2%,今後每年翻一番)。

  ●交互式電視(ITV):到1999年,交互式電視不會成為大氣候,但到2000年通過交互式電視購物的人數將達200萬人。互聯網最初起主要作用,到1999年將退居次要地位,實際的在線購物總人數將超過800萬人。每個購物者每年的平均在線消費額(3500—4000美元)。具體的分配數額如下:

  旅遊:每年的旅遊度假開支為1500—2000美元。硬件:每年的調製解調器、CD—ROM驅動器、存儲器升級的開支平均為250美元。

  軟件:每6個月購買一套應用軟件和遊戲。音樂:每年通過在線渠道購3—5個CD盤或磁帶。

  視像/娛樂:每月看一次付費電視、電影或遊戲,各5美元。禮品:每兩個月買一次小禮物(花、書、紀念卡、蠟燭),價值50美元。

  衣物:每年買3—5件。食物:通過計算機購有限的小食品和雜貨,每月花50美元。

  信息:商用在線服務的訂用費,每月10美元,再加上每月的其它服務費5美元。

  其它:其它的偶然性購物,約為上述所有開支總和的10%。

  根據在線購物人數估計和上述的每人每年開支數額,可得出美國在線零售渠道營業額數字:1999年可達200億美元,2000年將超過300億美元(90%的可能性)。

  根據計算機智能信息公司的最新調查,有270萬人使用互聯網來進行電子購物,或用互聯網來獲得商業服務,如處理銀行業務或獲得旅遊信息。尼爾森媒體研究公司強調,已有逾250萬人在網上購買過商品和服務。電子商務的成功之處在於最先把握住了網上最受歡迎的地址類別:音樂。在網上大約已有1個音樂地址迅速發展起來,有350個音樂分銷商地址,前五名每天都能銷售出25000多片CD唱盤,主要聯機"欣賞地址"包括:CD Now、i?music/media、music Boulevard和Music Now。「1-800-鮮花」稱其蛛網地址是他們業務中發展最快的部分。有人對蛛網的可行性有疑慮,但夏普爾形象公司的主席理查德·泰海默爾稱:「我們已經開始在網上進行銷售了:我們並不認為網上存在安全問題,同樣我們的顧客也不這麼認為。我們的銷售額在過去三個月中翻了三番,我們將要做到200萬至500萬美元(今年網上的銷售額)。"布斯和哈米爾頓公司預計十年內將會有20%的家庭消費通過網絡實現。佛裡斯特爾研究公司預計聯機銷售收入額到2000年將會達66億美元。為確保電子商務的進行,必需有一個可靠的電子支付系統,通常稱為電子貨幣。商業週刊稱電子貨幣是"自黃金代替貝殼以來貨幣制度的最大變革"。克蘭和埃索-西亞特公司預測電子貨幣的交易額到2000年將達17000億美元。當克蘭公司預測電子貨幣將要成為聯機支付系統的主流時,佛裡斯特爾公司認為信用卡將會成為消費者在網上進行消費的首選工具。根據佛裡斯特爾的調查,抽樣選擇的50個聯機零售商和商品提供商中的84%都已接受了聯機支付方式,並且這些支付方式主要是採用信用卡。


以資本為核心的生產弊端盡顯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對外直接投資大國,作為以資本為核心大批量迂迴生產的廠商,在努力改進產品質量後,卻不能提高售價。這使日本的銷售利潤率為3.39%,只有美國的41.2%;而日本在美國投資的回報率則為-1%,呈虧損狀態。

  日本大量生產廠商的困境,集中反映了以物質資本為核心的生產的弊端。第一,傳統迂迴生產是以批量法則為中心的。而批量法則過時於它在整體系統級確定產品的重複性。

  第二,這種整體產品的重複性是「以生產為中心」的反映,它對於規模不經濟的市場無法適應;它要求顧客整齊劃一,不能有特殊性和個性,這不符合現代潮流。

  第三,由於對市場需求反應慢、適應力弱,其機制無法有效調動人的積極性進行創新。單純以物質資本為核心的迂迴生產,除了在發展中國家外,已不能成為社會製造業的主導模式。


以知識價值為核心的新經濟


  登·泰普斯考特在他的《數字經濟》一書中,對新經濟的特徵做過以下的描述:關於智力資本的十一條訓律1、不要按照本行業的主要競爭規則經營。要開創新的競爭空間,在靜態的市場中進行生死搏鬥是過時的遊戲。

  2、不創新,便滅亡。必須持續不斷地創新,最好的公司都能夠不斷創新,不斷超越自己。

  3、重新評估公司內潛藏的戰略資產。要運用這些資產。不凡的企業能看到別人忽視的潛在價值並加以利用。

  4、創立對速度和行動的偏好。如今,保持80%正確並即刻行動遠好過堅持100%正確但晚了三個月的做法。

  5、要積極主動,敢於試驗。

  6、打破藩籬。21世紀的虛擬公司,正在打破使員工與部門分隔的內部藩籬,同時也去除使自己與供應商和顧客隔離的外部框框。

  7、時刻利用所有員工和他們的全部技巧。

  8、開闊全球視野和建立知識庫。

  9、承認經濟-工業革命進展正常並且的確已經來臨。

  10、把企業組織的學習變成企業的信仰。唯一能真正持久的優勢是比競爭對手學得更快更好。

  11、開發衡量戰略成果的手段。

  摘自Marrhew J·Kiernan的The Eleven Commandments of 21st-CenturyManagement。

  ●新經濟是知識經濟:信息技術使一個經濟建立在知識基礎上成為可能。當顧客觀念、信息和技術成為產品的組成部分時,產品和服務的知識內容就顯著增長了。靈智(SMART)產品的新時代正開始改變社會的每一個方面:靈智服裝、靈智卡、靈智住房、靈智公路、靈智轎車等等。資本仍然還是關鍵資源,但卻屬於飛逝中的一個。資本越來越蛻變為知識的一種功能。所謂「靈智」,在這裡的意義就是信息化。因為信息充滿了萬物之靈的智能。

  ●新經濟是數字經濟:在舊經濟中,信息是模擬信號或物理的(或象尼葛洛龐帝喜歡說的「原子」)。人們的通信方式是:移動物理的身體去會議室,通過模擬信號的電話線交談,發送原子製作的封件給其他人,在家接收模擬信號的電視信號,顯示由當地圖片商店開發的圖片等等。在新經濟中,信息處於數字形式──比特──之中。當信息通過數字網絡變得數字化和通訊化時,一個充滿新的可能性的世界就展現出來。大量信息可以以光速壓縮傳送。信息的質量可以遠好於模擬信號傳送。許多不同形式的信息可以被合成,創造,如多媒體文件。新的數字化應用被創造出來,可以影響商務和人類生活的大多數方面。今日的數字化電子郵件系統取代了郵局和物理的郵件。人們在家、在旅館客房工作和在辦公室工作一樣有效。人類穿越時間和空間進行通信的能力將產生顯著的影響。

  ●新經濟是虛擬經濟:當信息從模擬信號轉向數字信號時,物理的事物能夠變成虛擬的──這將改變經濟的新陳代謝、機構的類型以及經濟行為本身的本質。這包括:「虛擬外聘」(Virtual Alien),人們在一國經濟中工作和合夥而物理上卻位於別的國家;「虛擬商苑」(Virtual Business Park),網上的「家庭」商務資源幫助客戶迅速創辦虛擬公司。「虛擬辦公」,任何地方對於流浪的辦公者來說都是工作的地方。「虛擬股票」,股票不需要移到物理上的場所就可以交易。「虛擬倉庫」,在網上倉庫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按顧客行程表送貨。「虛擬村」,一夥個人不依賴於地理位置,只憑共同的目標和感興趣的主題,共享一個網上村落。等等。

  ●新經濟是網絡經濟:由於電腦網絡是數字的而不是模擬的,由於網絡從過去的主機模式轉向基於國際互聯網模式的點對點蛛網,將產生出創造財富的新典範。當這樣的網絡帶寬增長得足以承擔完全的多媒體(包括數據、文本、音頻、圖像和視頻媒體)時,這種新體制結構的機會將夢幻般地增長。屬於國際互聯網模式的網絡將推倒橫亙在供應商、顧客、姻親集團和競爭者之間的高牆。我們將看到崛起的是國際互聯網絡商務、國際互聯網絡政府、國際互聯網絡學習和國際互聯網絡看病等等。離開信息的力量新經濟將是不可想像的。

  為什麼說以知識價值為核心的經濟是直截了當地賺錢呢?拋開我後面將要談到的其它方面不管,單從利用核心資源這一點來看,所有在以知識價值對物質資本進行替代的地方,至少都不再把時間和金錢投在擴大中間環節上,而是力圖在自己和服務目標間走一條最短的直線,把二者拉得近些再近些。這就是上面各種紛紜趨勢背後的共同點。迂迴經濟是兜著圈子賺錢,直接經濟是直截了當賺錢。


當你不得不迂迴時,如何盡量縮短賺錢路徑


  你知道Agile Mfg.戰略為什麼在美國要保密嗎?因為它說的是21世紀如何賺錢的戰略級密技。我現在把它無償告訴你。「我已經聽明白了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說:資本已不再是中心,所以我應該再也不要它。」BOB,你在說什麼?

  「我要推倒所有的廠房,把所有機器送去賣廢鋼鐵,我現在就把我的洗衣機抱到……」不,錯了。你回來。直接經濟不以物質資本為中心,不等於社會再也不要它。這就好像工業革命後,迂迴經濟不再以土地為中心,但社會仍然要以農業為基礎。在信息經濟中,工業的位置將被定位為基礎產業。(就像在工業社會中,農業被定位為基礎產業一樣。)工業產值的絕對值仍在上升,只不過它在整個經濟中所佔的份額將越來越少。「我懂了,你的意思是說,將來聰明的人去到信息產業直截了當賺大錢,比如說像我;比較笨一些的人去傳統的基礎產業迂迴賺錢,像我大大。我多麼聰明,多麼……」BOB!你能安靜下來聽我說嗎?認為信息經濟的本質是直接經濟,工業經濟的本質是迂迴經濟,這都是對的。但認為只有在信息產業中能夠直截了當賺錢,而在工業產業中只能堅持原來的辦法迂迴曲折賺錢,這是不對的。直接經濟改造的是整個經濟,而不只是某一個行業的經濟。在直接經濟中,製造業處在不利的地位,有許多是由這一行業迂迴生產的性質決定了的。但在這種迂迴生產的部門,同樣存在著信息化改造的問題。也就是如何讓迂迴生產部門通過信息化盡量拉直路徑,或者說如何實現帶直接性的迂迴生產。這正是靈捷製造戰略要解決的核問題。

  靈捷製造(Agile Manufacturing),是根據美國國會要求擬定的美國製造技術發展規劃。是美國21世紀製造業的核心戰略。美國政府和工業界已投資和計劃投資進行靈捷製造研究、開發和實施的經費,是二戰後發展製造業的最大投資項目。出於國家和企業的利益,這一戰略提出後處於保密狀態。

  協調的意識

  靈捷(Agile)的基本意思是「智能、快速」,靈捷製造的基本特徵也是智能和快速。「智能」,意味著由過去完全倚賴物質資本,轉向在製造中加入信息因素(包括利用人的知識、技藝、經驗等);「快速」,意味著對顧客要求的快捷反映,通過對用戶的直接反應克服迂迴路徑帶來的弊端。靈捷製造的實質,是在以資本為核心的生產中輔以信息因素,是信息化的工業戰略。這既不是完全的工業戰略,也不是完全的信息戰略,而是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中,一種「後工業」戰略。通過這種戰略,正好可以瞭解資本的核心地位是如何一步一步被信息「演化」掉的。

  [案例:「資本為主-信息為輔」混合型生產的過渡策略──美國汽車(USM)公司]USM公司宣告1998年後,將改為遵循以下三項基本原則:第一,每輛USM汽車都按用戶要求定制;第二,每輛USM汽車從訂貨起三天內交貨;第三,在USM汽車整個壽命期內,有責任使用戶滿意,可以重新改裝,使用壽命長。三日之內交貨,根據顧客需要改裝。這典型地體現了「靈捷生產」的特徵。USM公司實現靈捷生產的關鍵,在於將以資本為主的製造過程同以信息為主的設計過程結合起來。公司成功地實現了對汽車設計及製造過程的全車模擬,以計算機建模替代物理模擬;同時全部機床、設備都是對編程完全透明的。生產機器(物質資本)與設計數據庫(信息資本)一集成,無論是變型的零部件還是整機,都可以立即按顧客定制要求投入運行。USM在電腦幫助下,實現了在同一條生產線上裝配所有型號的各種變型車。對顧客方,提供圖形軟件讓用戶自己設計(構造)定制的汽車,按用戶的構思生成逼真的圖像。充許顧客按自己的需要和愛好重新設計汽車。由於採取這種「立即設計、立即製造、立即交貨」的靈捷模式,公司取消了庫存和相關費用,大大提高了公司經濟效益和顧客的滿意度。

  ●在迂迴中盡量直接賺錢的要點:靈捷製造的總目標是,建立一種對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作出靈敏快速反應的、市場競爭力強的製造組織和活動。它的特徵是,發揮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的智能、信息、製造柔性,對變化多端、不可預測的市場進行準確而有效的快速反應,提供高質量、短生產週期、價格合理、多品種變批量顧客需求的產品和服務,能支持顧客參與、與顧客友善、可獲厚利。


迂迴經濟與直接經濟的世紀性會戰:商業革命


  從迂迴商業模式到直接商業模式:事實與數字

  加特耐爾集團公司是信息技術領域中世界知名的一家美國專業咨詢機構,其業務包括信息技術的應用、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信息資源的管理與評價、技術培訓等四大類、近500多個咨詢領域,由分佈在世界64個地區的約400位分析專家憑借龐大的客戶群不斷反饋的信息技術問題、專有完備的數據資源及豐富從業經驗,進行咨詢服務,咨詢結果通過書面或電子郵件等多種形式傳遞到用戶手中。公司在華業務由清華網絡系統公司代理。

  下面給出三種美國在線零售渠道的研究結果。

  ●商用在線服務:商用在線服務訂戶數量將以每年遞增50%的速度發展,然後從1997年起增長率降為25%。因此,到1999年商用在線服務訂戶數將達2700—3000萬個(70%的可能性)。今天,每3個商用在線服務訂戶只有兩個用戶,到1999年,每一個商用在線服務訂戶平均有1.5個用戶。因此,到1999年底,美國的在線用戶約4000萬人。但據估計,想通過商用在線服務購物的人數不超過半數,而實際購物的人數不超過400萬人(70%的可能性)。

  ●互聯網和萬維網:一些人認為1999年美國的互聯網用戶可達1億人。加特耐爾集團公司認為只會達到6000萬人(80%的可能性),其中,不到1/4的人想通過互聯網購物,而真正購物人數不足100萬人(目前的零售轉化率為0.2%,今後每年翻一番)。

  ●交互式電視(ITV):到1999年,交互式電視不會成為大氣候,但到2000年通過交互式電視購物的人數將達200萬人。互聯網最初起主要作用,到1999年將退居次要地位,實際的在線購物總人數將超過800萬人。每個購物者每年的平均在線消費額(3500—4000美元)。具體的分配數額如下:

  旅遊:每年的旅遊度假開支為1500—2000美元。硬件:每年的調製解調器、CD—ROM驅動器、存儲器升級的開支平均為250美元。

  軟件:每6個月購買一套應用軟件和遊戲。音樂:每年通過在線渠道購3—5個CD盤或磁帶。

  視像/娛樂:每月看一次付費電視、電影或遊戲,各5美元。禮品:每兩個月買一次小禮物(花、書、紀念卡、蠟燭),價值50美元。

  衣物:每年買3—5件。食物:通過計算機購有限的小食品和雜貨,每月花50美元。

  信息:商用在線服務的訂用費,每月10美元,再加上每月的其它服務費5美元。

  其它:其它的偶然性購物,約為上述所有開支總和的10%。

  根據在線購物人數估計和上述的每人每年開支數額,可得出美國在線零售渠道營業額數字:1999年可達200億美元,2000年將超過300億美元(90%的可能性)。

  根據計算機智能信息公司的最新調查,有270萬人使用互聯網來進行電子購物,或用互聯網來獲得商業服務,如處理銀行業務或獲得旅遊信息。尼爾森媒體研究公司強調,已有逾250萬人在網上購買過商品和服務。電子商務的成功之處在於最先把握住了網上最受歡迎的地址類別:音樂。在網上大約已有1個音樂地址迅速發展起來,有350個音樂分銷商地址,前五名每天都能銷售出25000多片CD唱盤,主要聯機"欣賞地址"包括:CD Now、i?music/media、music Boulevard和Music Now。「1-800-鮮花」稱其蛛網地址是他們業務中發展最快的部分。有人對蛛網的可行性有疑慮,但夏普爾形象公司的主席理查德·泰海默爾稱:「我們已經開始在網上進行銷售了:我們並不認為網上存在安全問題,同樣我們的顧客也不這麼認為。我們的銷售額在過去三個月中翻了三番,我們將要做到200萬至500萬美元(今年網上的銷售額)。"布斯和哈米爾頓公司預計十年內將會有20%的家庭消費通過網絡實現。佛裡斯特爾研究公司預計聯機銷售收入額到2000年將會達66億美元。為確保電子商務的進行,必需有一個可靠的電子支付系統,通常稱為電子貨幣。商業週刊稱電子貨幣是"自黃金代替貝殼以來貨幣制度的最大變革"。克蘭和埃索-西亞特公司預測電子貨幣的交易額到2000年將達17000億美元。當克蘭公司預測電子貨幣將要成為聯機支付系統的主流時,佛裡斯特爾公司認為信用卡將會成為消費者在網上進行消費的首選工具。根據佛裡斯特爾的調查,抽樣選擇的50個聯機零售商和商品提供商中的84%都已接受了聯機支付方式,並且這些支付方式主要是採用信用卡。


商業說:我要「直接戀愛」


  正在發生什麼,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BOB:「很好,世界上又增加了這麼多商店。」

  僅僅是如此嗎?不,商場就要不見了。

  現在出現了兩種商業:一種是迂迴繞道去商場的商業,一種是直接在網上購物的商業。這就是革命所在:當生產過程拉直以後,商業過程也必然發生相應的拉直現象。傳統商業存在的全部基礎,就是生產者與消費者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傳統商業的作用就是當他們中間的第三者。直接經濟的商業過程不歡迎「第三者」插足!直接經濟需要直接商業模式(Direct Business Model),需要直接戀愛。大型商場是迂迴經濟的典型產物。與迂迴經濟相適應的商業模式是迂迴商業模式,即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要通過商場迂迴地溝通。

  想一想商場為什麼而存在:如果沒有商場,廠家不知該到哪裡去找買主,買主也不知該到哪裡去找所需的產品──他們缺乏有效溝通信息的手段;而商場是專業化的物流(以貨物為主)和信息流(以價格為主)彙集的中介。這幾乎是商場存在的唯一理由。在工業經濟中,離開了迂迴的商業作中介,生產和消費都既不方便又缺乏效率。

  但是在信息經濟中,商場存在的最主要的理由卻被動搖了。廠家越來越多擁有自己的網上主頁,不僅可以發佈價格信息,而且可以展示產品的視覺形象,提供產品的詳盡信息;象美國汽車(USM)公司,甚至可以讓顧客直接參與設計和定制,根本不需要商人在中間摻和。而消費者也不必腰酸腿疼地轉商場,盡可在網上從容地挑選中意的商品,而且可以貨比三家,甚至三百萬家。廠家只要派一些流動的貨車,按顧客地址安排好送貨路線就齊了。事實上,有的產品乾脆就是在送貨途中現制現做的,如比薩餅就可以在送貨的路上在貨車的爐子裡燒好後直接送貨上門。

  BOB:「要是車到家門,比薩餅還沒烤熟怎麼辦?」難道你不會吃生的……啊不,你不會等一等嗎?在網絡上,價格高度透明。顧客只需要用現成的價格檢索和比較軟件,就可以輕鬆地完成靠整個迂迴商業制度才能完成的確定價格的工作。1995年,安德森咨詢公司發表了在網絡商店對比激光唱盤價格的代理程序「議價搜尋器」,幫助用戶在聯機檢索整個網上銷售激光唱盤的價格。現在,像「價格觀察」公司(www.pricewatch.com)這樣的專門支持價格對比的地方越來越多。微軟公司的「汽車指南」服務(carpoint.msn.com)可以讓你像讀汽車雜誌一樣,展示不同汽車的性能和價格對比。皮考德爾公司(www.pcorder.com)不僅可以幫助你對比各個電腦廠商的市面價格,還可以幫你根據最優選擇直接定制組合自己的電腦系統。

  由於廠家可直接根據消費者需求生產,所以不必為過多的庫存發愁。美國汽車(USM)公司可以讓顧客直接通過電腦定制,甚至設計「自己的」汽車。顧客參與修改的汽車馬上就可以在屏幕上以生動逼真的圖像顯示出來。這時的消費者已經成了生產者的一部分,中間商在這裡找不到插入的縫隙。廠商可以定制一輛生產一輛,連倉庫都沒必要建得很大,更不用專門修建商場來擺放。在信息經濟中,把產品放在商場,對廠家就意味著生產出了沒賣出去的東西。而對於定制產品的廠家來說,東西如果還沒找到買主,就根本不把它生產出來,免得佔地方、占資金。而且,產品供方花在銷售上的成本將大大降低。中央視點軟件公司總裁兼總經理麥克·道格拉斯說,他通過在網上分送軟件而節省了大筆費用,「在蛛網上,我們無需支出物質費用和擔保費用」。斯台普拉商務便利公司公司負責辦公用品零售的的經理拉易·凱塞說:「你在服務器上重新包裝你提供的產品比你打印並分發10萬份目錄要便宜得多。」產消雙方都提高了效率,而且不用再為中間商業環節付出成本。

  和它相比,迂迴商業制度的主要優勢沒有了,可弊端則暴露無遺。首先是它的價格信息傳遞機制不完善。傳統商業中,價格是通過現場交易行為中的一次次試錯,自發地形成的。

  這種方法效率不高,而且常常是不可靠的。越是大批量生產,價格可能存在的波動越大。傳統商業週期的形成,往往是由於供求信息不充分,導致供大於求,或供不應求。這對於供求雙方都是一種損失,對求方來說,由於用腿能跑的商店有限,可能錯失用更低價格買到同一產品的機會;對於供方來說,不可能接觸到所有潛在消費者,可能失去以更好價格賣出產品的機會。而如果雙方無限尋找下去,價格達到最合適,時間又全耽誤了。而這些問題在網絡上解決起來至少沒有什麼技術的障礙。網上傳遞的價格信息既快捷,又全面。傳統商業制度這方面的根本局限源於「在交貨地點形成價格」。供方與求方在一個迂迴的第三方形成的交易,受這個中介場合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可能造成對雙方的不合意。

  其次,大量成本耗費在過分延長的迂迴路徑和中間環節上。投資數億的大型商場,錢最終是要由消費者和生產者共同分擔的。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過去,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得不接受「商場」這種制度安排,那是因為,不建商場,產消(不是「產銷」)為了有效見面,花費的成本比這還要高。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在工業社會中找不到比商場制度更有效的方法,縮小產消之間的時空距離。但自從網絡這種新技術出現後,一切都改變了。

  網絡的長處恰好就在於信息交換過程與時空無關,與詢貨詢價的物理地點無關,人們不必為了專門得到美國市場的信息而跑到美國去,也不必為了得到世界感冒藥的平均價格和最低價格而一直尋找到退燒之後。此外,迂迴商業模式由於信息交換不充分,形成大量浪費,加大了成本。貨物積壓和囤積居奇,不是傷害生產者,就是傷害消費者。而迂迴商業模式的這種中間耗費是不可人為避免的。由於迂迴商業模式的種種弊端,一旦直接經濟成熟,網絡技術手段普遍應用,必然的結果就是,以大型商場、超級市場為特色的迂迴商業模式,隨著大批量生產的衰落而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以網絡購物為特色的新的商業模式──直接商業模式。

  BOB:「我決心贊成你的觀點。同時我有一個很美妙的主意,隆福大廈不是招不來商嗎?乾脆改成室內旱冰場,供人們下雨的時候躲在裡邊滑旱冰。」我可不贊成你的主意。

  在中國,還遠沒有到廢除大型商場的時候,因為迂迴經濟本身還沒有到達它的頂點。只有工業化過程結束,這個頂點被越過,才談得上大規模廢除傳統商業制度的問題。現在擴大還來不及呢。第二,更重要的是,我為什麼沒事非得在下雨的時候去滑旱冰?下雨的時候,我寧願在家呆著,哪兒也不去。


迂迴經濟與直接經濟的世紀性會戰:制度創新與重組


  中國最權威的電腦報刊對信息革命中生產關係的關注接近2萬分之0!

  從迂迴的生產關係到直接的生產關係

  在信息革命熱浪灼人的時候,我注意到還有一個「冷」,這就是對經濟技術背後的人的社會關係研究極少。當信息作為帶來一場革命的生產力,得到廣泛認可時,對這種生產力將引起何種生產關係方面的變革,人們卻幾乎一無所知。

  我分別在網上和光盤上對1996年的《計算機世界》和《中國計算機報》進行全年報紙的全文檢索,這兩張報每週加起來352版,一年就是19008版左右,加上增刊實際達到2萬版,而「生產關係」這個詞出現不超過5處;更有甚者,檢索結果,「產權制度」:

  0;「分配製度」:0。中國最權威的電腦報刊對信息革命中生產關係的關注接近2萬分之0!你聽說過哪一場經濟革命沒有生產關係的變革,只讓生產力或技術來唱獨角戲?農業革命跟隨著封建土地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背後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唯獨中國人似乎認為信息革命是生產力一條腿的跳躍?下邊,我把所見業界中國人去年對生產關係的僅有幾次關注盡量摘錄出來:

  ●冶金部科技司副司長李世俊:「李司長還表達這樣的觀點,信息技術(如CIMS技術)的實現,對於企業的改革、改造、改組有重要意義。言外之意似乎是說:信息技術不僅將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將改變生產關係的某些方面,催生現代企業制度。」(為什麼還要「言外之意,似乎是說」呢?)

  ●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烏家培:「信息化歸根到底是個發展生產力的問題,但同時它必然要涉及生產關係的變革和上層建築的完善等問題。」

  ●航空工業總公司高級工程師周正寅:「所謂兩次轉化,著重指的是管理、體制和生產關係的調整,沒有這一調整,新的生產力上不去。一次轉化就是科研向產業發展,再一次轉化是指管理體制、人事制度、工作的流程、規章制度必須進行相應的變革。」

  ●無名氏:「企業的技術改造要和企業管理的創新、企業組織的創新同步結合進行。CAD/CAM是一種知識化的商品,這種商品銷售過程就是技術轉讓過程,又必須和新的工作崗位設立(如設立軟件工程師、系統工程師、配置管理員、質量控制工程師、數據庫管理員等)相結合,和技術培訓相結合,和機構調整、工作流程的改變相結合。也就是要採用新的生產方式,調整生產關係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BOB:「這也有好處,一下子就把別人的觀點引述完了,現在該聽聽你自己的觀點了。」生產關係無非是以經濟的面貌出現的人際關係。因為前人的分析不多,我這裡也只能提出一些問題,供你參考。在迂迴經濟中,生產關係的核心,是實現對中間資源和中間迂迴過程的控制。包括對生產資料的控制、對生產和經營過程的控制,對以外物或貨幣中介形式出現的分配的控制。但隨著迂迴經濟向直接經濟轉變,體現生產力的生產過程和商業過程被「拉直」,必然對處於這個過程中的人形成制度上的衝擊。


「資本」由物產轉為知識,產權如何對這種核心資源進行規範
 

  迂迴經濟中的產權制度,主要是由對物產的控制發展而來的。在迂迴經濟中,知識雖然是力量,但還不是主要的生產力,因此還沒有讓產權制度特別地對它加以關注。知識更多被視為人們共享的財富。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美國出口中,信息產品開始佔優勢,信息成為美國競爭力的重要優勢所在。因此美國克林頓政府加緊了對知識的「保護」,保護的方法是沿襲對物產的管理辦法,即所謂「知識產權」。美國政府公佈了關於知識產權的白皮書,並要把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知識產權的實質,是用迂迴經濟的生產關係規範直接經濟的生產力。或者說,是用工業社會的生產關係規範信息社會的生產力。這好比用地租的法則「保護」蒸汽機帶來的大機器生產。知識產權在美國也是一個引起很大爭議的問題,尤其引起了知識界的廣泛抗議。

  知識界甚至為此成立了專門的組織,同美國政府關於知識產權的白皮書進行對抗。例如著名的帕米拉·薩謬爾森教授領導的數字化未來聯合會(DFC,網址http:

  //www.ari.net/dfc/)。「美國造」的「知識產權」觀念,其問題所在正如思想家彼得·羅素所說:「知識『產權』的行為並不像物產的那樣。如果我給了你一個物理的東西,我也許再也不能用或控制這個東西,我可以為此要求回報──或是付錢或是物物交換。但當我給你一個主意,我沒有失去什麼。我仍然可以按我所希望的使用這個主意,我不需要回報。」

  「物質交換的法則與信息交換的法則實在是太不相同了,任何用物質商品交換觀念的企圖遲早注定要有麻煩。」

  各國如果不加辨析,全盤接受「美國造」的知識產權,也許真的會有「麻煩」。後面我將用一章專門分析,知識產權制度從推動知識發展到阻礙知識發展的歷史過程和內在邏輯。

  由於知識和信息將成為直接經濟的核心資產,因此圍繞它的制度安排必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我這裡只是提出問題。

  我們在經濟活動中,一定會出現這類矛盾。比如,對以知識為本的高技術企業來說,老闆可能只有一間空房子加辦公用品,而並不擁有知識資本,「資產」就在員工頭腦中。一下班,員工總不能像卸燈泡樣把腦袋擰下來放在辦公桌上,沒辦法就只好把資產帶到家裡直到枕頭上,公司到了晚上可以說「一無所有」。如果員工和老闆發生矛盾,戲劇性的場面就會出現:過去是老闆有資產,所以支配員工;現在是員工有資產,可以不可以支配老闆?如果可以,老闆還叫什麼老闆?這是過去的產權制度沒遇到過的新問題。現在的辦法是通過「職務發明」、「公司秘密」等技術手法,讓信息資產依附於物產所有者,這好比資本家借地主一塊土地蓋工廠,到了想遷廠的時候,地主說,這廠是在我地上蓋的,你人可以走,廠子全歸我所有,不許拆走,產品也得留下。但信息經濟越發展,這種矛盾就越發展。

  如果員工的知識真是自己所有的,並且知識佔了主導地位,老闆勢必換一種制度安排才能留人留心。〔案例:中文之星開發一個新版本「叛逃」一個總經理?〕中文之星是我國著名的中文平台軟件,它的1。0版是由第一任總經理王志東開發的。王志東在這個版本完成後,投到了對手四通利方公司,開發出與中文之星競爭的產品RICHWIN,這個版本比中文之星突出的優勢,是可以在GB碼和台灣的BIG5碼之間切換,使海峽兩岸軟件能「統一」在一個窗口裡,一時傳為美談。中文之星在第二任總經理廖恆毅主持下,開發出中文之星2.0版,在內碼轉換上與四通利方追成平手。但好景不長,廖恆毅在產品開發後,也投奔了曾將中文之星代表從會場當場驅逐的老對手微軟公司。此時,四通利方則又邁出一步,開發出32位平台上的新版,專用於WINDOWS95和NT、OS/2等。等中文之星在第三位總經理手中再次在32位平台上追平時,四通利方早升級到網絡版,祭出了中文網上搜索器和鼠標指點翻譯的「絕活」,再次把對手遠遠甩在身後。中文之星失去了什麼呢?表面看,什麼也沒有失去,走了一個總經理,可以像換燈泡一樣再換一個總經理。而且每任總經理走的時候,都把技術資料和「知識」完整留下來。但資產卻確確實實流失了,因為知識並不是死的物件,而是生命的自由、意識的流動。可以從江河中把一部分水截流下來,但卻不能把江水的流動本身一併佔有。擁有知識資產的大腦所具有的創新精神和開拓意識,是物產管理鞭長莫及的。顯然,中文之星的產權制度安排沒能留住對像化、物化的知識資產以外的活的資產。


從企業流程重組(企業流程重組)到企業轉型(企業轉型)


  迂迴經濟對生產過程的控制,表現在把人當奶油蛋糕一樣切塊分割、分層。

  近幾年來,國際企業界流行的理念,已從全面質量管理,轉向企業流程重組(Bussiness processreengineering,BPR)和企業轉型(Bussiness Transformation,BT),它顯示了未來企業革命的方向。

  當前世界企業革命的中心問題是什麼?是從物質化向信息化,從間接化向直接化轉變。網絡正是推動這種變革的主要力量,它對於生產經營過程的革命主要體現在:

  ●引入信息資源,替代物質資源這是企業革命的基礎。農業時代的核心資源是土地,工業時代的核心資源是物產,信息時代的核心資源是信息。正因為企業所依賴的主要資源從物產轉向信息,企業革命才真正是「革命」性的。

  ●促進信息在企業內外的充分流動,克服各種物流障礙和組織障礙傳統企業的組織形態和物質構成為了提高大批量生產的效率,強調分工,造成部門分割,疊床架屋,官僚主義。這種「恐龍化」的組織,在信息時代迅速變化的市場面前,充分暴露出轉身不靈的弊病。信息是比物產流動性強得多的資源,它真正融入企業後,必然要排除一切阻礙資源流動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因素,引起企業組織的深刻變革。

  ●使信息資源轉化為信息財富信息資源只是原料,不經過加工增值,不可能變為有用的財富。物產資源是通過迂迴生產,延長中間迂迴路徑來增值的;而信息的增值方式不同,它是用直接的方式達到增值的目的。這種直接的方式通過企業網、數據庫和蛛網管理實現。

  ●信息直接面向使用者,為使用者服務在傳統企業中,只有最終產品是面向顧客的,其它對於使用者都是間接的,隱藏在背後的,信息則顯示出對企業內外高度的透明性,體現了非常明確的目的性。如果說,企業流程重組可以以信息為中心,也可以有別的目標的話,那麼企業轉型非常明確就是指企業從有形方面到無形方面的信息化。企業流程重組如果要真正實現以信息為中心,就必須通過企業網的建設,實現企業的轉型。以下是唐·塔普斯考特的列表分析:質量管理、企業流程重組與企業轉型之間的不同全盛發展時期80年代90年代90年代後期生命週期階段成熟期中年期胚胎期目標(實踐)減少缺點流程化,成本轉移和成本逃避價值創造,新產品、新服務通過新的分配渠道到達新市場企業背景全球化,新的國際競爭,顧客預期改變90年代初的不景氣和泡沫經濟崩潰的壓力,易感應,戰略效能數字化經濟的崛起,國民信息基礎建設,對變革的新驅動目標增量突破突破接近持續改進綠色領域──從塗鴉開始擬思未來,塑造今日,缺口分析,轉移計劃投資要求相對低高(關注管理,致力於工作的重新設計,信息系統)高(管理及所有與個人有關的方面,轉向使信息結構發揮功能)影響長期短期和中期短期、中期和長期事業的成功率高低適度領域產品過程企業,擴展的企業競爭分化不,質量是需要的,但對競爭來說是不夠的條件不,戰略效果對競爭的奇偶校驗有要求是的,如果做得正確的話為什麼說傳統的企業組織是間接的,而網絡化的企業組織變成直接的了呢,下面的圖示可以部分地說明問題。

  傳統的企業信息系統如圖(略)

  傳統企業內除了市場部和銷售部與客戶直接打交道外,其它部門與客戶始終隔著一層,關係是間接的。除了採購部直接同供應商打交道外,其它部門同供應商的關係也是間接的這就好比一隻傳統打法的足球隊,後衛只管防守,不管進攻的事;前鋒只管進攻,不參與防守。而且企業內部也是呈「金字塔」狀結構。而在內聯網企業中,所有部門和其它各方,關係都是直接的。好像圍著圓桌喝酒「過電」一樣,通過網絡直接快捷地交流。

  有人把這稱為企業組織的「扁平化」。「扁平化」聽起來形象,但想起來頗為費解。「扁平」並不是「等級」的反義詞,和「金字塔」也只有內行才能對上。其實,「扁平化」就是直接化。直接對應的是間接,或迂迴。促使企業向扁平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我們可以從企業流程重組(企業流程重組)到企業轉型(企業轉型)的發展中看出來。

  企業流程重組(有的譯作「業務流程重組」,或「企業流程改革」等等)對中國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相當陌生的概念,它是當前國際上流行在經理人中間最熱門的話題。

  不過,這種情況可能不久就會改變,一個更前衛的概念──企業轉型,正悄悄開始出現在領導國際經理人潮流的那些人物的言談中,這預示著企業流程重組已受到挑戰。那些沒趕上企業流程重組時髦的人,索性跟我直達前沿,看看未來幾個月美國最前衛的管理學家將要談論什麼。

  首先,需要瞭解一下企業流程重組是怎麼回事。「企業流程重組」是90年代達到全盛的管理思想,它是相對80年代達到全盛的質量管理而提高的。當初,質量管理是針對工業化發展從粗放到集約轉變,白領階層顧客要求較高產品質量這種形勢應運而生的。管理的領域集中在產品上,它的理念是「雖然價格高,但質量好」。質量雖然是市場競爭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它不是一個完全的條件。隨著90年代初的不景氣和泡沫經濟崩潰的壓力,國際經理人中間的管理思潮出現了重大的轉向,企業流程重組大行其道。企業流程重組是個十分含混的概念,它的實踐也五花八門。一般來說,它關注的首先是削減成本,因此也有人說它接近「綠色領域」(Greenfield)。它的另一個特點,是從關注產品轉向了關注流程(Process)。所謂「流程」,是指一組可以把物料或信息轉變為產品的可重複的工作活動,是企業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依賴。[案例:史密斯如何證明他不是沒有能力的人]梅蘭曾舉例說明六步驟流程管理:負責計劃的史密斯先生發現6月份寄出的25份文件,有一多半的收函者報告有問題,不是沒收到,就是發現缺頁。史密斯需要在流程的六個環節上做出改進:第一個環節是建立流程負責制,過去複印和收發部門沒納入流程管理,差錯出在了無人負責的地帶。第二個環節是分清界限,明確交接點。如計劃部與複印部的文件交接,計劃部與收發室的文件交接。第三個環節是定義流程。即確定完成任務需要幾個步驟,每個步驟的內容是什麼,它們用什麼順序聯接。比如,計劃部把文件交給複印部,複印部把複印件送回,由計劃部裝入寫有地址的信封,然後交到收發室,最後由收發室發出。第四個環節是設定控制點。即進行記數、分類和審核這類認證活動。比如,針對上次的教訓,在複印部送回複印件時,增設一個檢查文件的控制點,以避免缺頁的發生。第五個環節,實施評價。比如要明確在控制點上檢查什麼。在複印件這個控制點上,史密斯要把錯誤分類,按是否缺頁、亂頁碼、複印模糊等實施評估。第六個環節,提供反饋信息。

  在每一步驟實施後,都通過反饋(如詢問或調查一下)及時對過程進行控制和改進。運用流程管理,那些實屬雞毛蒜皮卻又防不勝防的小錯,再也沒有發生。於是人們不再說,連發文件這種小事情都做不好,史密斯先生有什麼能力呢。企業流程重組通常被用於在各個環節上挖潛降耗。1992年IBM新官上任後,開展了大規模的企業流程重組。他們正式提出的目標,是每年將成本和開支削減70億美元。結果年底算下來,在13個流程項目上,一共節省開支達80億美元。IBM的戰略經營總裁安德森說:「我們避開的是一個過時的概念,即要在應用軟件上投資就要追求其直接投資回報,我們不這樣做了。我們要強調的是企業流程重組。」三菱綜合研究所經營咨詢部主任水島溫夫認為,由於「90年代出現了泡沫經濟的崩潰」,「今後經營的課題是事業概念的革新,是事業的結構調整,或者是為推進結構調整而進行的企業流程改革,這一點已顯得非常重要」。他指出:「企業流程改革是指業務流程的革新。它不僅包括減量結構調整,而且還包括事業的研究與開發,直至把商品送到顧客手中,最終時行售後服務過程的調整。它是指對整個業務過程進行橫向上的審視,在此基礎上生產出顧客認為是有價值的東西,目的是對業務流程進行革新。」

  水島溫夫對企業流程重組持比較樂觀的看法,認為它介於旨在削減成本的「減量結構調整」和旨在根本改變事業內容的「質的結構調整」之間。但也有許多人不這樣看。尤其是電腦網絡特別是互聯網在1995年忽然火爆起來以後,美國前沿的經理人思潮的鋒頭一變,提出了「企業轉型」的思想,矛頭直指企業流程重組。

  企業轉型(也可以譯作「業務轉型」)的背景首先是美國國家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的提出,隨著國民經濟信息基礎設施的建立,數字化經濟已然成形。要求突破僅在工業文明內部修修補補的「調整」,將企業從裡到外,從軟件到硬件,徹底轉移到信息經濟軌道上來。

  企業轉型同企業流程重組比較起來,首先是從對企業內部流程的關注,轉向對企業本身價值的重新審視。不再是現有積木的排列組合,而要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其次,它從專注於減少成本,轉向了開闢新邊疆(信息產業),創造新價值(信息價值)。一個「開發西部」的熱潮又將重演,美國的企業家又開始躍躍欲試,說不定幾個月後,他們將一個個搖身變成牛仔,再掀一個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淘金熱」。《參考消息》今年4月28日和29日連續介紹的唐.塔普斯考特,就是企業轉型的熱情鼓吹者,我手邊正好有一本他的最新原版著作。他在其中列舉了企業轉型的四大優越性(同時也就是企業流程重組的「四大罪狀」)。首先,企業轉型關注新的附加值。現在大多數企業都聚焦於削減成本,而企業流程重組最適於這個目標。但是在數字化經濟中,公司需要聚焦在新增長點和新附加值上,而不是僅僅困守於削減成本。

  第二、企業轉型要求改變企業模式。新的企業都是基於知識性工作的。而且封閉的企業概念正在被打破。在網絡上企業是沒有明顯邊界的。數字化經濟要求公司改變他們的企業模式,而新技術恰好提供了這種可能。因此,企業轉型的出發點不應是企業流程而應是企業模式──

  即在更高的抽像層次上確定企業如何響應並創造市場,確定企業是什麼以及它應該是什麼。

  北方電訊公司信息主管克勞斯認為:「我們發現,當我們進行企業流程重組時,我們缺乏企業模式這個大背景。」美國電訊電報企業信息主管龐德也認為:「你不可能用企業流程重組來轉型企業。企業流程重組是企業內的自我改良,瞄準的是企業的操作性需求。而我們的企業轉型是來自外部的革命,它是由市場驅動而不是由企業流程驅動的。」

  第三、企業轉型著眼於人的使命。企業流程重組計劃不理解人的使命。在其中,人仍然是被動的工具。以大量削減成本為目標的計劃總是受到工人的抵制。企業流程重組不能把企業改造為一個學習的組織。而企業轉型的意義超過了企業的範圍,涉及工作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第四、企業轉型是技術發展的必然。新的技術是高性能的、綜合的、網絡的、開放的以及是客戶機-服務器型的,它帶來組織的新模式。而舊模式的計算機是低性能的、孤島式的、主機的、非標準的,指揮控制型的,它與新企業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企業轉型無疑讓人看到了工業經濟轉向信息經濟,迂迴經濟轉向直接經濟過程中,企業演變的方向。但中國能不能現在就照搬企業轉型呢?我看是不行。別的不用說,單是大多數企業連「低性能的、孤島式的、主機的、非標準的,指揮控制型的」電腦還沒用起來,如何能一步邁進網絡式管理的時代?所以,也許還是要從企業流程重組開始,一步一步慢慢來。

  傳統企業本來就是一個間接物,它是由一系列流程組成的。沒有間接性就沒有流程,因為流程本身就是聯接間接物之間的過程。如何讓間接的流程直接化,並在條件成熟以後,在網絡基礎上,實現企業的信息化,是企業適應網絡時代、適應網絡要求而轉型的核心問題。

  在管理的變革背後,是人際關係的實質性的改變。人們開始變得平等,人開始擁有自主性和創造性。這些變化,我們今後還要專門提到。


信息化將甘霖灑向誰


  美國《未來學家》雙月刊1996年1~2月號發表題為《信息技術未來》的文章,展望未來30年信息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文章從92個方向性的問題展望社會的發展。以下是與分配相關的一個預測:

  ●有錢的人很可能更有錢,而窮人中的赤貧者則可能還像過去幾個世紀一樣窮困潦倒。

  信息技術肯定會帶來財富,但不保證平均分配財富。所以,可能仍然存在生活水平兩極分化的現象,甚至分化程度可能會比今天有過之而無不及。信息技術可能既造就富翁,又造成窮人:比爾·蓋茨從一個大學退學學生一躍成為美國首富就是一個在計算機社會中蘊藏著發大財機會的最佳例子。但是當人們由於信息技術發展而失業時,可能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入窮人的行列。

  ●將來信息社會中的窮人很可能還是比今天的窮人日子好過。

  電視、電子郵件以及其他信息媒介將使世人更好地瞭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人們的不幸遭遇。由於生產水平高、社會能通過公益福利計劃或私人慈善機構很方便地對窮人進行救濟。

  以今天的標準來衡量,未來的窮人很可能是今天的富人。所謂窮,只是因為他們比那些有錢的人少享受一些奢華罷了。未來的貧困線將被這樣定義:沒有一應俱全的住房、吃不上美味佳餚、每年不能在一處避暑勝地享受一個月的休假,就算是貧困戶。

  ●將來在"計算機通"和"計算機盲"之間漸生鴻溝。

  年紀較大、生活較貧窮及沒有接受更多教育的人在計算機世界中可能感到寸步難行。但信息技術產品越來越便宜,這樣一來,能用得起它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了。公共圖書館將使所有讀者都能用上計算機。現在的計算機常常成為棄兒,因為用戶買了更新更好的計算機。

  ●信息技術促使變化加快,流動性提高,這往往造成人群分裂,人際關係會越來越不穩定。但不要擔心,人們能通過電子郵件、電話會議等信息技術同親朋好友保持密切聯繫。

  ●信息技術鼓勵一種懶散生活方式,它將危及人的身體健康。據美國保健統計中心1995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過去30年來,美國體重嚴重超常的兒童和青少年的數量增加了一倍。專家指出,生活懶散主要是因為看電視、玩電子遊戲和個人計算機,加上吃太多高熱量食物引起的。

  如果信息不被壟斷的話,人類早晚會縮小收入的鴻溝。正如國際數據集團報告指出的:「只有當整個社會(而不僅僅是選定的、享有特權的一小部分)都能完全享用所提供的信息,並能交換關於克服愚昧、開創新前景的思想的時候,種族、性別、國家和宗教等方面的歧視才能被消除。」

  問題是,物質對象的極大豐富真的能帶給人理想的生活嗎?當人們沒有擺脫貧困的時候,總是把物質需要的滿足擺在第一位。但根據馬斯洛的理論,人由低到高有七層需要,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歸屬和愛的需要,四是尊重的需要,五是求知的需要,六是美的需要,七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解救人們於貧困,並不是信息經濟帶給人類的禮物,那是更基礎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主要解決的問題。因此信息化根本解決不了人的貧困問題,相反,只有貧困問題解決了,才能實現信息化。信息化,關鍵在於提供了人類自我實現的需要。當人的初級需要得到滿足時,人需要創造自由,其高峰就是完成自我實現。從溫飽,到富裕,再到自我實現,這是一個有機的順序,在一個社會內部是這樣,在社會之間也是這樣。「自我」實現,就是直接地實現。不通過外力強迫,不需要迂迴地借助對像來印證自己。是自己證明自己。自我實現所要實現的自我,不是主觀的、個別的小我,而是人的真正的目的。自我實現就是人盡其所能或充分發揮才能,按照需求的限度來生產,按照生產的限度來需求,從而真正使勞動成為勞動本身的報酬。只有最高級的滿足才能使人產生更深刻的內在幸福感和豐富感,它能促進個體去完成持久的、高尚的、超越平凡的生活。

  達到這種境界之前,人當然是要首先滿足其它幾種需要,而達到這種境界後,人關注的不再是外在的財富,而是自由而全面的創造性勞動的體驗本身。這才是直接經濟最終要解決的所謂「分配」問題。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