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中國科普佳作精選>>夏樹芳>>地質旅行

雲台書屋

附二 常見化石簡介


  朱魯賽疊層石(Jurusania)(圖1)

  次圓柱狀柱體,柱體平整、光滑、細而長。二分杈,但較少。子柱體比母柱體小。分出的二子柱體之間的夾角為銳角。基本層通常被柱邊所截。不具側壁。可具長而向下彎曲的簷或連接橋。通常柱體表面有一包裹柱體的薄膜。晚前寒武紀。

  揚子螺(Yangtzespira)(圖2)

  殼微小,左旋,具1.2∼2個螺環。早期螺環小,末螺環迅速增大。臍孔或有或無。殼口大,近半圓形,口緣大且翻轉。殼面飾以同口緣一致的脊和生長線。早寒武世。

  萊得利基蟲(Redlichia)(圖3)

  頭鞍窄而長,幾乎伸至外邊緣,三對頭鞍溝,頸環寬大。具頰刺。眼葉新月形,末端與頭鞍相接。邊緣溝深。麵線前支與中軸線交角成45°∼90°。胸節多。尾部小,不分節。早寒武世。

  叉尾蟲(Dorypyge)(圖4)

  頭鞍特別凸出,前端略收縮並具一對前坑。頭鞍溝3對,但極短。頸刺頗長。眼葉小,位於中部。固定頰狹。尾部大,各尾肋均有側刺,後側端的一對特長,而末節的一對較短。中寒武世。

  蝙蝠蟲(Drepanura)(圖5)

  頭鞍凸起,呈梯形。具三對頭鞍溝。眼葉小。固定頰極狹。尾部前側端伸出一對粗大的長刺,兩大刺之間具小鋸齒。晚寒武世。

  阿門角石(Armenoceras)(圖6)

  殼體直錐形,橫切面略呈橢圓形。梯板較密,體管大,呈扁寬的念珠狀。早奧陶世較多。

  對筆石(Didymograptus)(圖7)

  筆石體具兩個筆石枝,下垂至上斜,胞管為簡單的直管狀。早奧陶世至中奧陶世。

  震旦角石(Sinoceras)(圖8)

  殼體呈圓錐至圓柱形。殼面飾有波狀彎曲的橫紋。梯板頸直,較短,體管細小,位於中央或略偏。中奧陶世。

  南京三瘤蟲(Nankinolithus)(圖9)

  頭部強烈凸起,頭鞍具一明顯的假前葉節,三對頭鞍溝,後兩對較清楚。飾邊分為一個凹陷的內邊緣和一個略凸的頰邊緣,上葉板上,內邊緣有2∼3列小陷孔分佈在放射狀陷坑之內,頰邊緣前部小陷孔作放射狀排列,側部小陷孔排列不規則;在下葉板的樑脊之外有一列或兩列小陷孔。頰刺向後或向外側伸。胸部6節。尾短,三角形或半橢圓形,中軸狹窄,分節明顯,肋葉有三對肋溝。晚奧陶世。

  針鏈珊瑚〔Halysites(Acanthohalysites)〕(圖10)

  個體為圓柱狀或橢圓狀,大管之間發育小管。個體相連成鏈。整個珊瑚體的斷面呈多角篩網狀。橫板多而齊整。隔壁刺發育。志留紀。

  泡沫珊瑚(Cystiphyllum)(圖11)

  單體,闊錐狀或角錐狀,體內充滿泡沫組織。志留紀。

  五房貝(Pentamerus)(圖12)

  殼體呈長卵形或五邊形。鉸合線微彎曲,主端圓。近等雙凸形。中槽與中隆均不顯。殼面光滑或僅前部有微弱的同心線。志留紀。

  花瓣筆石(Petalolithus)(圖13)

  筆石體單枝雙列,橫切面扁平,或呈長方形。胞管為細長的直管,排列緊密,大部掩蓋。早志留世。

  鋸筆石(Pristiograptus)(圖14)

  筆石體僅一個筆石枝,直或曲,只一側有胞管,胞管為直管形,排列呈鋸齒狀,志留紀。

  單筆石(Monograptus)(圖15)

  筆石體單枝單列,直或略曲。胞管口部向外彎曲,呈鉤狀。志留紀至早泥盆世。

  王冠蟲(Coronocephalus)(圖16)

  頭鞍後部顯著收縮,有三對橫越的頭鞍溝,頭鞍前葉頗大,並與假鞍前區融合,頰刺長。活動頰外邊緣上有一排齒狀瘤。頭部殼面具粗瘤。胸部11節。尾部三角形,軸節數目較肋節多,肋節外端無肋刺。中、晚志留世。

  拖鞋珊瑚(Calceola)(圖17)

  單體,拖鞋狀,腹面平坦而背面上凸。具半圓形萼蓋,隔壁呈短脊狀,在平坦面上和萼蓋內面成平行排列,而在凸面上成羽狀排列。萼穴極深。早、中泥盆世。

  巔石燕(Acrospirifer)(圖18)

  殼體亞半圓形,主端翼狀,但不十分橫長。雙凸形。鉸合面微凹,不高。中隆、中槽顯著,光滑。側區殼褶粗強,脊頂渾圓,數目不多。同心層顯著,並飾以梳齒狀的細放射紋。早泥盆世至中泥盆世早期。

  多鰓魚(Polybranchiaspis)(圖19)

  背甲呈橢圓形。胸角呈翼狀。胸角末端與背棘末端大致在一水平線上。頭甲背緣中央向後突伸為背棘,其兩側向內凹進。口孔背位,靠前,橢圓形。眼孔側位。松果孔甚小。每側有各自獨立的外鰓孔11個。主側溝前部近眼孔處分屬於眶下溝。眶上溝呈V字形。主側溝尚有4∼5對橫枝。甲片表面具星狀突起斑紋。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

  工蕨(Zosterophyllum)(圖20)

  植物體矮小,簇狀叢生。近地表的擬根莖部分發生H(即工字形)或K字形的特殊分枝,並由此分出二歧分叉的直立枝。這些分枝寬約1∼2毫米,表面光滑。孢子囊穗位於直立枝的頂端。早泥盆世。

  六方珊瑚(Xexagonaria)(圖21)

  塊狀復體,個體呈多角柱狀。兩級隔壁,有時具脊板。鱗板帶寬,由多列半圓形鱗板組成。橫板帶窄,橫板多不完整,常見邊板。中、晚泥盆世。

  鴞頭貝(Stringocephalus)(圖22)

  殼大,近圓形,雙凸形,腹殼凸度稍高。最大殼厚位於後方。腹喙長,似梟喙。殼面光滑無飾。中泥盆世。

  弓石燕(Cyrtospirifer)(圖23)

  殼近方形,殼的最大寬度位於鉸合線上。雙凸形。鉸合面低矮。中槽與中隆均發育良好。側區殼褶較粗,簡單分枝。晚泥盆世。

  簿皮木(Leptophloeum)(圖24)

  喬木,二歧分枝。葉座較大,菱形或斜方形,相互擠緊,螺旋狀排列。葉痕位於葉座的中或上部,卵形或橢圓形,中央有一維管束痕,晚泥盆世。

  貴州珊瑚(Kueichouphyllum)(圖25)

  大型單體,錐柱狀。隔壁多而長,在橫板帶內常加厚,少數會集中心。次級隔壁也長。主內溝清晰。鱗板帶寬,鱗板呈規則同心狀。橫板呈泡沫狀,向中心上升,早石炭世晚期。

  小紡錘(蟲+上竹下廷)(Fusulinella)(圖26)

  殼小至中等,紡錘形。6∼9圈。旋壁由緻密層、透明層和內、

  外疏鬆層組成。隔壁平直或在兩極輕微褶皺。旋脊粗大,每圈均有。初房小而圓。中石炭世。

  假希瓦格(蟲+上竹下廷)(Pseudoschwagerina)(圖27)

  殼體大,球形。最初1∼4圈包捲很緊,其後驟然放鬆,最後

  一圈又收緊。旋壁由緻密層及蜂巢層組成。隔壁微有褶皺。初房小。晚石炭世。

  鱗木(Lepidodendron)(圖28)

  高大的喬木,二歧式分枝。葉座呈菱形或紡錘形,螺旋狀排列。葉痕橫菱形或斜方形,中央有一維管束痕,兩旁各有一側痕。葉座常有中脊和橫皺紋。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最盛。

  南京(蟲+上竹下廷)(Nankinella)(圖29)

  殼中等大小,凸鏡形。殼緣圓尖,臍部外凸。一般8∼14圈。旋壁常礦化,構造不易看清。隔壁平直。旋脊發育,每圈均有。此(蟲+上竹下廷)常硅化,在風化的石灰岩表面突出顯著。二疊紀。

  新希瓦格(蟲+上竹下廷)(Neoschwagerina)(圖30)

  殼體較大。粗紡錘形。11∼20圈,旋壁由緻密層與蜂巢層組成。副隔壁有軸向和旋向兩組。每組尚有第一副和第二副隔壁之分。擬旋脊低而寬,發育完好。列孔多,初房圓而小。早二疊世。

  旱阪珊瑚(Hayasakaia)(圖31)

  叢狀復體,由彎曲的、直的稜柱狀或部分呈圓柱狀個體組成。各個體之間由規則的成四排分佈在稜上的聯接管聯接,橫板完整,上拱傾斜,沿體壁邊緣發育斷續的泡沫帶,隔壁刺狀,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

  多壁珊瑚(Polythecalis)(圖32)

  塊狀復體,個體呈不規則多邊形。外壁部分消失,個體之間以泡沫板相接。邊緣泡沫板凸度大,較規則。隔壁未伸入泡沫帶,隔壁帶與泡沫帶界線分明。復中柱較小,由中板、規則的輻板及斜板組成。橫板緩向復中柱傾斜,早二疊世。

  輪葉(Annularia)(圖33)

  葉輪生,分佈在一個平面上。每輪有葉6∼40枚,長短近相等,幾乎互相連合,呈放射狀排列。葉線形、倒披針形或匙形,具單脈。早二疊世最盛。

  櫛羊齒(Pecopteris)(圖34)

  多次羽狀復葉,羽軸表面光滑或具細縱紋。小羽片舌形、橢圓形、矩形。基部整個著生於末級羽軸上或略收縮,兩側邊近平行,全緣。葉脈羽狀,中脈一般明顯。晚石炭世至二疊紀最盛。

  假提羅菊石(Pseudotirolites)(圖35)

  殼外卷,側部有明顯的肋,距腹部不遠處常有側瘤和橫肋,腹部具明顯的中脊。菊面石形的縫合線。晚二疊世。

  大羽羊齒(Gigantopteris)(圖36)

  大型單葉、倒卵形、長橢圓形。邊緣全緣、波狀或齒狀。葉脈有四級,中脈粗,一至三級側脈羽狀。三級側脈聯結成大網眼,內有由細脈結成的小網眼,形成重網狀。具鄰脈和盲脈。早二疊世晚期至晚二疊世早期。

  克氏蛤(Claraia)(圖37)

  殼體近圓形,不等殼,左殼較凸。殼頂位於前端。殼面具同心線或具放射線。後耳較大,不延伸,與殼頂部分的分界不明。前耳小或缺失。右殼扁平,前耳下足絲凹槽顯著。鉸邊直而短。早三疊世。

  緬甸蛤(Burmesia)(圖38)

  殼近橫卵形,兩側稍不等。鉸邊直,略小於殼長。膨凸中等。殼頂小而不顯,殼嘴內彎。殼面中部有放射線,而前後部則具明顯的同心線。殼面尚有密集的小斑點。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

  新蘆木(Neocalamites)(圖39)

  莖分節,中空。節間的縱肋與縱溝較細。葉輪生在節上,數量多,窄長,長短相近,基部分離,單脈。節上有一排圓形或橢圓形的葉跡。三疊紀至中侏羅世。

  側羽葉(Pterophyllum)(圖40)

  葉羽狀,裂成細線形或舌形的裂片。裂片基部著生於羽軸的兩側,上下兩邊近於平行。葉脈平行,不分杈或在靠近基部處分杈一次。三疊紀和侏羅紀最為常見。

  蘇鐵杉(Podozamites)(圖41)

  枝細。葉橢圓形、披針形或長線形。螺旋狀或兩列狀排列在枝上。葉脈細而直,與側邊平行,至頂端聚交或交於兩側邊緣。晚三疊世至早白堊世。

  狼鰭魚(Lycoptera)(圖42)

  頭大,眶上骨一塊,眶上感覺溝終止於頂骨。眼大。鰓蓋系統完全,前鰓蓋骨下枝較上枝寬大;下鰓蓋骨小,鰓條骨纖細。椎體筒狀,中部略收縮。齒骨較大,向後逐漸增高。上下頜有牙齒。一般背鰭與臀鰭相對。胸鰭大,內側有一粗大不分節的鰭條。正型尾,尾椎骨上揚。晚侏羅世。

  類三角蚌(Trigonioides)(圖43)

  殼體大小不等,卵形或方形。殼飾除同心紋外,都具有中部的「V」字形,與兩側的「人」字形脊飾。中央小齒發育較正常。白堊紀。

  嵌齒象(Gomphotherinm)(圖44)

  屬長頜乳齒象中的最基本的一屬。上門齒相當長大,向下並向外稍彎曲;下頜聯合部引長成喙嘴狀,嵌在二側上門齒中間,故名嵌齒象,下門齒微向下彎曲,橫切面趨向扁平。頰齒的齒尖成圓錐形(乳頭狀)。附尖發達,磨蝕後三葉形圖案清楚,中間頰齒有三個橫脊。中新世至更新世早期。

  大唇犀(Chilotherium)(圖45)

  體矮壯,四肢短。前後腳均為三趾。頭骨短,鼻骨長而弱,無角。下頜結合部粗壯並擴大成鏟狀。門齒大,間距寬,向外上方伸出。前臼齒比後臼齒小並向前急速遞減。臼齒具粗大的前刺和反前刺。第二臼齒明顯地大。中新世至上新世。

  三趾馬(Hipparion)(圖46)

  比現代馬小,前後肢均為三趾,中趾粗而著地,側趾較小而不著地。門齒有凹坑。頰齒高冠,稜柱形,前臼齒已臼齒化。上頰齒琺琅質褶皺強烈,白堊質豐富,原尖孤立,圓柱形。下臼齒有兩個突起,形成一個縱長的雙柱形。上新世。

  馬(Equus)(圖47)

  四肢高度特化,第三趾特別發育,其餘趾均退化,掌骨很長,而趾(指)骨較短。門齒有凹坑。頰齒高冠,斜方形。原尖和次尖分別以窄頸與前脊和後脊相連,原尖比次尖大,通常為橢圓形。第四紀。

  上門齒長大,彎曲很小;下頜短,臼齒低冠至半高冠。齒脊數目多,中間臼齒有6∼11個橫脊,最後一個臼齒有9∼15個橫脊,齒脊上乳突急速地分裂,分成很多小錐,谷部充填的白堊質發育。上新世至中更新世。

  

  頭骨高,穹形。有強大的額部突起。大象牙較直,末端輕微向上向內彎。臼齒高冠,齒板緊密平行排列。琺琅質薄,呈波浪式褶皺。

  猛□象(Mammuthus)(圖50)

  頭骨短而高,枕骨前的額頂脊特別高,前額凹。頭蓋和下頜的垂直高度非常大。臼齒高冠,冠面寬,齒板數目多,第三臼齒齒板達27個之多。齒板琺琅質厚度小,褶皺細密。中、晚更新世。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