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中國科普佳作精選>>金濤>>暴風雪裡的夏天

雲台書屋

它的名字是海盜


  太陽高懸在北方的天空,我們的船頭對準地球的南端不停地航行,航行……

  我有很長時間沒有轉過向來。從小生活在北半球的人,恐怕都和我有同感:太陽怎麼會跑到北邊去了呢。我想起來了,南半球,是的,我們在南半球,連太陽也倒了個兒,老是懸掛在北方的天際。

  南美洲荒涼的海岸,陡峭的絕壁和茂盛的灌叢,從眼際消失了,連同人類創造的文明世界也已離我們遠去。只有我們這兩條船,相依為命,形影不離,奮力地劃開了處女地似的海水,闖進這個陌生的海峽。

  雖說是夏大,確切地說是南半球的夏天,吹到臉頰的海風卻是冷颼颼的,好硬的風,臉上頓時生疼生疼。我順著兩旁安了扶手的長長的過道,走到船艙中部,那裡有一排公告欄,是船上的新聞中心。公告欄剛剛貼出一張通知:氣溫已經降到零攝氏度,要求大家關好舷窗和門,注意防寒防凍。在烏斯懷亞,太陽底下穿件西服還渾身燥熱,現在所有的人都無一例外地穿上厚厚的羽絨衣,完全是一副南極的裝束。

  我自然也穿上剛領來的南極服。統一製作的南極服有兩種顏色,藍的和紅的,給我的是藍色,像大海一樣的藍色。不過,當我走向船舷,滿目的海水並不是想像中的蔚藍,倒像溶化開來的綠玉,在那裡慢悠悠地晃動,捲起銀邊的巨湧時起時伏。也許是離開人類的文明世界,天空變得更藍,海水也分外潔淨,工業的污染似乎還沒有來得及玷污它們。四周是異樣的寧靜,只有機艙傳出單調的轟鳴聲和波浪的嘩嘩聲。偶爾有幾隻勇敢非凡的海鷗在船尾的浪花中追逐,它們的翅膀有黑白相間的美麗花紋,看見它們,我想起了高爾基筆下的海燕。

  船隊正在晝夜兼程地穿過德雷克海峽,這是橫亙在南美大陸南端和南極洲之間的一道天險。寬300千米,長1000千米,水最深處3000米左右。自從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修通以後,很少再有船隻打這兒經過了。這不僅是這條航線繞遠,很不經濟,更主要的原因是風浪很大,航行很不安全。一個熟悉情況的船員告訴我,德雷克海峽是有名的風暴區,風浪之大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不相上下,這是由於來自南極冰雪高原的極地氣旋風暴,老是從這一帶經過,湧浪經常高達三四米以上。過去船員聽見它的名字就談虎色變,誰也不願輕易冒險闖入德雷克海峽。但是從南美到南極洲,必須穿過德雷克海峽,再沒有別的捷徑。

  「為什麼叫德雷克海峽,有什麼說頭嗎?」我對地名的淵源始終抱有濃厚的興趣,改不掉的老毛病。

  我問過很多人,誰也說不清楚。

  阿西莫夫的小冊子幫我解開了疑竇。這位著名的美國科普作家在他的一套科學史小叢書中有一本題為《我們怎樣發現了——南極洲》,我在旅途中帶上了這本書。

  「……將近1577年底時,英國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啟航駛向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當時,英國和西班牙實際處於戰爭狀態,膽大的英國航海者時常在美洲掠奪西班牙人的財產而致富。西班牙對美洲的大西洋海岸戒備森嚴,但認為太平洋海岸安全無虞,因而並未加以防範。」阿西莫夫接著介紹了德雷克海峽名稱的由來,「德雷克穿過麥哲倫海峽,於1578年9月6日抵達太平洋。在那裡遇到暴風雨,把他吹向了南方。風推動著他長驅南下,終於使他發現了火地不過是一個島。火地島以南依然是茫茫大海。這一片海面現在就叫德雷克海峽。」

  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1596)在英王伊麗莎白時曾為海盜,以後才被封為爵士。阿西莫夫在書中的附註裡提到,德雷克是「英國海軍將領、航海家,曾積極參加與西班牙爭奪殖民地的戰爭」。他還強調指出,「德雷克根本沒有停下來從事任何探險考察,他只一味地掠奪。在美洲太平洋沿岸一帶盡情搶掠一番之後,他便越過太平洋滿載而歸了」。

  離開南美,駛向我們這次漫長航程的目的地——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經過的這道海峽便是以德雷克的名字命名的。我從心底發出一絲苦笑,它的名字竟是一個海盜,眼前這波瀾壯闊的大海喲。

  打開南極洲地圖,那1390萬平方千米的冰雪高原,加上環抱著它的3500萬平方千米的南極海域,以人名命名的例子屢見不鮮。喬治五世地、彼得一世島,愛德華七世半島。查爾斯王子山、瑪麗皇后地、郎希爾德公主海岸、毛德皇后地、馬撒公主海岸……南極洲的山脈、島嶼、海岸、冰架、海峽,就是這樣五花八門的稱呼。研究南極的地名肯定會是饒有興味的題目,從這些國王、沙皇、皇后、公主以及海盜的名字中,你如同翻開一部南極探險史。不過,你也可以從中發現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這裡絕對找不到以中華民族命名的地名,哪怕是彈丸之地的小島,或者一片荒涼寒冷的冰架。

  想到這裡,我的心裡不禁有些黯然。

  誰最早發現了南極洲呢?這個問題似乎並不像意大利探險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那樣獲得舉世一致的公認,圍繞最早發現南極洲的榮譽的筆墨官司,至今沒有結束,甚至永遠不會結束。

  看起來這是地理發現史上一個很普通的問題,但是透過這科學史上的爭論,不難看出,某些國家實際上不加掩飾地流露出對南極洲這塊土地的領土要求。因此,這是一個需要小心翼翼地加以迴避的敏感問題。

  我在前往南極的漫長旅途中,曾在美國紐約短暫逗留。說來也是很巧,就在我到達紐約的次日,聯合國第39屆會議就秘書長關於南極洲問題的一份長達86頁的報告,進行了一般性辯論。聯合國秘書長的報告是根據大會1983年12月15日38/77號決議,請他「編寫一份關於南極洲所有各方面的全面、詳實和客觀的研究報告,編寫時應充分考慮到《南極條約》和其他有關因素」。在友人協助下,我到聯合國總部大樓索取了這份報告的中文本。

  「19世紀,探險家發現了南極洲,」聯合國秘書長的報告小心翼翼地避開了令人敏感的發現權的爭論,用了一句籠而統之的提法,「他們到達南極洲各地,並加以繪圖,因此,南極洲科學勘探時代到了,美國、不列顛、俄國、挪威、法國等國的船員也開始對南極洲的海洋資源,主要是海豹和鯨魚,從事商業性開採。」

  秘書長的報告沒有迴避這樣的事實,他強調指出:「19世紀後葉,活動增加,逐漸涉及邊遠地區,因此,各國開始認真考慮在南極洲的本國利益。由於本國的利益,許多國家競相在南極洲劃分地盤。20世紀初以來,7個國家,澳大利亞、阿根廷、智利、法國、新西蘭、挪威、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分別在其本國立法和國際聲明中,對一部分的南極洲作出了正式的、單邊的領土主權要求。」

  撇開這些,我們客觀地回顧一百多年來的南極探險史。下面提到的許多勇敢的探險家的名字是當之無愧地載入史冊的,他們的功績以及對南極事業的貢獻,得到了舉世的公認。

  1768年夏天,一艘排水量370噸的木製帆船「努力號」離開英國浦利茅斯港,向茫茫大海駛去。船長詹姆斯·庫克站在駕駛台,對他這次擔負的重大使命感到十分激動。「努力號」這次的使命是觀測一次罕見的天文現象,因為1769年6月初將要發生金星凌日,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的金星,屆時將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天文學家不願放棄這個難得的機會,因為金星凌日幾百年才能遇到一次。

  「努力號」的任務是把幾個天文學家送到太平洋社會群島的塔希提島,因為那裡是觀測金星凌日的最佳地點,但是在「努力號」啟航之前,英國海軍大臣桑德威治交給庫克船長一項秘密的使命。

  「你應當知道,在我的地位上,關心的是什麼。」桑德威治對庫克說,「那就是,大英帝國需要更多的土地……」

  當時,人們對南極洲一無所知,他們僅僅憑著想像和推測,認為地球的最南端有一個「未知的南方大陸」。

  英國海軍大臣桑德威治給庫克的使命正是去尋找這個「未知的南方大陸」。

  他在召見庫克時說:「那個神秘的南方大陸到底僅僅是一個古老的神話,還是確有其他,這是我的前任和我念念不忘的一個問題。」

  為此,英國政府給庫克和94名水手下了一道密令,一旦發現那個神秘的南方大陸,「你們就應該調查那裡的土壤和物產、牧畜和家禽,到河裡和海裡捕捉魚類」,「你們會找到各種礦產或各種有價值的寶石」,「還要收集各種種子、果實、穀物」,英國政府甚至要求庫克他們「要調查出當地土著居民的人數、性情,並同他們建立起感情,發展貿易……」

  庫克船長就是肩負尋找南方大陸的使命,開始了為期3年的艱苦航程。他們離開塔希提島,西行到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歷盡千辛萬苦,並沒有找到傳說中的南方大陸。

  1772年,庫克再次出征,這次率領的船隊有兩艘船——「決心號」和「冒險號」,目標是尋找非洲與南極洲之間的一個小島——布維島(這是法國航海家布維在二十多年前發現的),當時人們認為該島可能是南方大陸的一部分。

  庫克船長的這次遠航戰勝了著名的西風帶的風浪,向南闖入南極圈,最南抵達南緯67°15′,但是神秘的南方大陸仍然沒有進入他的視線。1773年南半球的夏天,庫克又一次向南挺進,把他的記錄推進到南緯71°10′,實際上這時候距離南極大陸的海岸只有250千米,只需一天一夜的航程就可以奪得這次遠征的桂冠,可是庫克失之交臂。寒冷的冰海,狂風惡浪,滿目的冰山和浮冰,加上沉沉的大霧擋住視線,庫克船長只得掉頭返航了。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航行到地球最南端的記錄,它以令人沮喪的事實證明,在人們想像中的南方大陸,即使存在,也絕對不是人們可以生存的地區。由此,庫克在1774年1月30日給英國海軍部的報告中寫道: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假如誰表示有決心和頑強精神,而且比我向南走得更遠,我將決不嫉妒他發現南極大陸的榮譽。但是必須指出,他的發現是不會給世界帶來任何好處的。

  庫克認為,他已經完成了南方大陸的探險,將來絕沒有人能夠深入到比他更遠的地方。他告誡人們:「我不能說從任何地方繼續南進都是不可能的,而是說這樣做是一種危險而魯莽的舉動……濃霧、嚴寒以及會給航行帶來危險的各種情況都肯定會遇到……如果在那塊南方的陸地上開闢一些港口,那麼進人這些港口的船隻將會冒永遠被凍結在那裡(冰中)的危險……」

  庫克揭開了南極探險的序幕,但是在他環繞南極航行一周之後,許多航海家並未因為他的忠告而停止對南極的探險,不過,當時多數人到南極的目的並不是科學考察,而是為了謀取利潤——南極海域的鯨魚和海豹可以提供市場上大量需要的油脂和價值昂貴的海豹皮。

  1819年10月,英國海軍軍官威廉·史密斯發現了南設得蘭群島,這個英國人用蘇格蘭以北的設得蘭群島的名字給這個新發現的群島命名。

  英國海軍中校愛德華·布蘭斯菲爾德繪製了南設得蘭群島的海圖,並且在1920年1月南行到了南緯64°30′的地方,隱約地看到了南方的陸地。現在橫亙在南設得蘭群島與南極半島之間的一道海峽,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在這個時期,從船上遠遠地發現南極冰原的船長和水手,肯定不在少數。著名的有美國人內森涅爾·布朗·帕爾默,他是捕獵海豹的小船「英雄號」的船長,1820年11月帕爾默發現了南極半島。

  登上南極半島的第一個人,據說是一個捕獵海豹的美國人約翰·戴維斯,他在1821年2月7日登上南極半島,這件事是在1955年才為人所知,當時發現了戴維斯的航海日誌。

  與此同時,俄國海軍的一支探險船隊也在緊張地尋找南方大陸。這就是著名的航海家、俄國海軍中將別林斯高晉率領的「東方號」和「和平號」,他們從1819年至1821年在南大洋航行了751天,航程92,000多千米。

  和庫克船長當年的探險相似,別林斯高晉的船隊也是負有重大使命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要求他們「盡一切努力和最大的力量,爭取在可能範圍內靠近極點,尋找誰也不知道的土地,一刻也不要忘記這一主要使命和重要目的——就是不但要發現土地,而且還要接近南極,再接再厲,努力完成這個使命」。

  別林斯高晉率領的兩艘船多次駛入南極圈,在1821年1月16日到達南緯69°22′,這次航行的最南點。但是惡劣的天氣,無法通過的浮冰,以及陰雲籠罩的海面,使他們無法再接近南極大陸。別林斯高晉的船隊先後發現了兩個小島,這就是用沙皇的名字命名的彼得一世島和亞歷山大一世島,後者緊靠著南極大陸。這正像當年庫克船長把他發現的小島用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名字命名的南喬治亞島一樣,還有一個群島則是用英國海軍大臣桑德威治的名字命名的,即南桑德威治群島。

  在這以後,隨著澳大利亞有了大批英國移民,船隻不必繞道南美大陸的南端,許多航海家以澳大利亞為基地,長驅南下,發現了南極大陸的海岸。這個時期在南極探險史立下了不朽功績的,當推英國的詹姆斯·羅斯、法國的儒勒·杜蒙·迪爾維爾和美國的查爾斯·威爾克斯等人。

  羅斯是一位英國海軍軍官,他於1841年1月駛入南極沿岸的一個海灣,這就是後來被命名的羅斯灣。他還把海灣西邊800千米的山地海岸命名為維多利亞地,這是4年前登基的英國女王的名字。沿西岸有一道山脈,羅斯命名為阿爾伯特親王山,這位親王是女王的丈夫。南極洲最著名的火山,位於羅斯島上濃煙滾滾的埃裡伯斯火山和恐怖火山,也是羅斯用他的兩艘船的船名命名的。值得指出的是,羅斯在深入羅斯灣的南部時,發現了一堵陡立的冰牆,這就是東西綿延六百多千米、平均高度三四十米的冰障,後人稱為羅斯冰障,它是南極最大的冰障,面積和法國差不多。

  羅斯在1842年航行到南緯78°9′的地點,這是當時南進的最高紀錄。在羅斯之前,法國人迪爾維爾在1840年從澳大利亞向南航行,在南極圈附近發現了南極海岸,並且發現了大批企鵝。迪爾維爾把他所發現的陸地,以及他所見到的企鵝都用阿德莉這個名字命名,阿德莉是他的妻子。在這同時,美國的威爾克斯率領的探險隊在1838年到1842年,用了4年時間沿著南極海岸航行,現在位於印度洋以南的這一帶海岸就叫威爾克斯地。

  南方大陸經過各國航海家的艱苦探索,現在已是確信無疑地證明它的存在了,剩下來的就是深入南極洲的腹地。於是一場爭奪最先登上南極,到達南極點的角逐,激勵著許多雄心勃勃的探險家。

  當然,比起海上航行,這是更為艱苦的探險。南極洲的酷寒,兇猛的暴風雪,高低起伏埋伏著冰縫和陷阱的冰原,以及漫長的寒冷的冬季,都是對探險者生命安全的巨大威脅。

  1895年,在英國倫敦召開的國際地理學代表會議作出決定,把從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稱為南極考察的「英雄時代」,會議指出,南極考察是「地理考察上的非常重大的事件,仍需繼續下去」。

  這個時期,在南極考察史上的確稱得上是英雄輩出的時代,許多傑出的探險家以頑強的毅力、無比的勇氣,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向南極腹地挺進,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壯的戲劇。

  人們永遠不會忘記英國探險家羅伯特·法爾康·斯科特和挪威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的名字。今天,在地球最南端的南極點,美國南亟亟點科學站被命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就是為了紀念他們,因為他們是最早達到南極點的英雄。

  斯科特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極地探險家,早在1901年8月,他就率領「發現號」離開英國,開始第一次遠征南極。他們的航線和當年羅斯的路線相同,也是直接駛向羅斯海抵達羅斯島西側的麥克默多海峽,這個海峽是當年羅斯用他的船隊一位大副的名字命名的。

  斯科特於1902年到達南緯82°17′,這是當時的世界紀錄。他們在羅斯海以西的一片海灘上度過了寒冷而漫長的冬天,並以剛剛即位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的名字,給羅斯海東岸一帶命名。

  第一次向南極點的進軍沒有成功,這主要是由於天氣惡劣,暴風雪頻繁,食物和燃料即將告罄,加上隊員沙克爾頓染上壞血病,因此斯科特不得不放棄了繼續南進的打算。當他回國之後,馬上就著手籌備規模更大的第二次南極探險。

  在本世紀初的南極冰原上,呈現出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探險熱。為了征服南極點,摘取這頂榮譽的桂冠,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勇氣、毅力和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確實是令人熱血沸騰的。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幾支探險隊集結在南極洲的海岸,目標都是位於南極大陸的中心——極點。

  1909年初,斯科特第一次遠征隊的隊員歐內斯特·沙克爾頓組織了一支私人探險組織——英國南極探險隊,挺進到南緯88°23′的南極高原,他們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離南亟亟點只有156千米,但是他們沒有達到預期目的。

  征服南亟亟點的光榮使命就這樣歷史地落到斯科特和阿蒙森的肩上了。

  斯科特的探險隊於1910年6月離開英國,探險隊規模空前,有65人,包括許多科學家,在他的計劃裡除了征服南極點,還要對羅斯海進行科學考察。但是,斯科特的第二次遠征一開始就遇到一個強硬的對手。當斯科特的考察船「特雷諾瓦號」到達羅斯海,在埃文斯角登陸時,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在羅斯冰障另一側的鯨灣,也在緊張地著手準備向南極點進軍。

  阿蒙森的探險隊是1910年6月由挪威首都奧斯陸啟程,幾乎和斯科特同時。但是阿蒙森的探險隊人員精悍,同時配備了一百多隻適宜極地生活的愛斯基摩狗,這些從格陵蘭挑選的狗拉著雪橇,為阿蒙森的極地遠征立下了汗馬功勞。與此相反,斯科特卻錯誤地帶了幾匹西伯利亞矮種馬和兩部摩托雪橇,這些都經受不住南極的嚴寒,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阿蒙森的探險所以取得成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他的計劃周密,準備工作做得非常充分。到達鯨灣岸邊的營地後,這個營地稱為弗雷姆海姆,阿蒙森立即著手沿著經線向南布設倉庫,每隔一個緯度(110千米)設一個倉庫,倉庫裡貯存了大量食物——有新鮮的海豹肉、各種食品、燃料和生活用品。另外,阿蒙森還在雪地上插上竹竿(竹竿不夠就放一條冰凍的鹹魚),以便標明道路,不致迷失方向。這些都顯示了阿蒙森作為一個探險家的膽大心細超出常人之處。

  1911年10月19日,在度過極地的冬天之後,阿蒙森和4名考察隊員,駕著由52只愛斯基摩狗拉的4副雪橇,向南極點進發。他們一路上也曾遇到許多危險,狂暴的風雪,危險的冰裂縫,都不止一次險些使他們全軍覆沒。但是依靠愛斯基摩狗的幫助,阿蒙森和他的同伴只用了近兩個月,於1911年12月14日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征服了南極點。

  比起阿蒙森他們,斯科特的運氣卻要糟多了。由於西伯利亞矮種馬接二連三地倒斃,摩托雪橇變成一堆廢鐵,他們只能用人力拖拽沉重的雪橇,行進在冰原上,這就大大消耗了他們的體力。不過,斯科特等5人畢竟是勇敢而堅強的探險家,他們從1911年10月24日出發,越過南極最大的彼爾德摩冰川,終於在次年1月18日到達南極點。

  但是,阿蒙森一行早在他們之前一個月奪得了征服南極點的桂冠。在南極點留下阿蒙森探險隊搭起的帳篷,上面飄揚著挪威國旗。斯科特和隊員們十分沮喪,他們實現了自己的預定目標,但是過分的榮譽感使他們意志消沉,這對於後來釀成的悲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在歸途上,斯科特始終沒有振作起來,一種失敗的屈辱感大大影響了他們的意志力。加上嚴寒和風雪威脅著他們,有的隊員嚴重凍傷,大部分都相當虛弱。在兩名隊員相繼死去之後,斯科特和另兩名隊員在1912年3月27日也死於暴風雪中。

  人類征服地球最南端的南極點,就是這樣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至今,在羅斯島上斯科特探險隊當年建立的營地木屋,仍然完好地保存著。那裡有斯科特他們用過的衣服、炊具、機械和各種食物。這個名叫「斯科特窩棚」的遺跡,已經成為南極的博物館,許多科學家來到羅斯島的南極第一城——麥克默多站,都要到這裡瞻仰一番。

  自從阿蒙森、斯科特徵服南亟亟點之後,南極探險史上的英雄時代也隨之結束了。儘管這個時期還有一些探險家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像前面提到過的沙克爾頓,在南極風濤險惡的海洋漂泊了500多天的驚險遭遇;1929年1月,美國探險家理查德·伊夫林·伯德在一天內完成了從南極點的往返飛行,飛行距離2575千米;1957年,英國南極探險家維維安·富克斯為首的一批人成功地從陸路穿越南極大陸……但是對於南極事業來說,它已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這就是從20世紀40年代到今天的常年考察站考察時代。

  這裡特別要提到1957年至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對南極科學考察事業的推動。這是南極考察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合作,有121個國家的科學家參加,有12個國家在南極設立了67個觀測站,如美國在南極點設立的阿蒙森-斯科特站,蘇聯在東南極內陸冰穹(南緯78°28′,東經106°48′)設立了東方站,法國在南磁極(南緯66°33′,東經140°)設立了迪爾維爾站。一個以南極大陸為中心、遍及南極沿海島嶼的觀測網終於形成,在超高層大氣物理、極光、氣象、地磁、地貌、地震、地質、生物、海洋等學科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

  單槍匹馬的探險活動已經被有計劃、有組織的定位科學考察所代替,人類對南極的探索已經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之上。從這以後,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40多個常年科學考察基地,還有100多個夏季站。為了確保南極只用於和平目的,成為國際科學研究的場所,1959年12月1日12個國家在華盛頓簽訂了《南極條約》,他們是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新西蘭、挪威、南非、蘇聯、英國、美國。這12國是《南極條約》的原始締約國。此後又有20個國家加入這項條約,我國是1983年正式加人《南極條約》的,成為它的成員國之一。

  從庫克船長尋找未知的南方大陸到現在,兩個世紀已經過去。從勇敢的阿蒙森、斯科特登上南亟亟點,也快80年了。今天,我們中華民族第一次派出了自己的探險隊,遠涉重洋,向地球的最南端挺進,幾代中國人的南極夢終於夢想成真。

  我怎能不為此激動萬分,並且感到自豪?我站在船舷,倚著欄杆,眺望著德雷克海峽翻湧的海浪,我的心潮也猶如這一刻不能安寧的大海……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