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中國科普佳作精選>>方宗熙>>古猿怎樣變成人

雲台書屋

八、人類往何處去
  

技術和科學的發展

  

(一)


  人類社會能夠不斷發展,是因為勞動是集體的,又是在不斷發展的大腦指揮下進行的。因此,勞動可以通過學習、通過交流經驗而得到發展。
  但是,勞動的發展是逐漸的,緩慢的,特別在早期是這樣。例如舊石器時代就經歷了幾百萬年。
  起初,人類的勞動帶著動物的性質。這時他們的智力比較差,勞動能力不高,生產力水平很低,採集來的食物經常不夠吃,他們常常要忍饑挨餓。因此群也不大。
  在很長的時期裡,他們對於疾病是毫無辦法的,主要依靠自身的抵抗力。他們的死亡率很高,壽命不長。在原始時代,長壽是稀有的事。
  在這個時期,不消說,達爾文所發現的自然選擇規律,在起著很大的作用。
  基督教的《聖經》裡說人類的祖先一開始就住在樂園裡,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那完全是胡說。
  列寧說得好:「說原始人獲得的必需品是自然界無償的賜物,這是笨拙的童話……這種黃金時代在過去從來沒有過,生存的困難,同自然鬥爭的困難使原始人受到十分沉重的壓抑。」1
  
  1《列寧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89頁。
  

(二)


  隨著勞動的發展,隨著畜牧業和農業的產生和發展,隨著手工業的產生和發展,隨著銅器時代向鐵器時代的發展,總的說來,隨著生產的發展,人類社會出現了一些有組織的勞動分工,出現了交換,也出現了技術和科學。
  技術和科學就是勞動發展的產物,是生產發展的產物。恩格斯曾經指出:「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1如果說:「技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科學狀況,那麼科學卻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賴於技術的狀況和需要。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那麼這種需要就會比10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2
  
  1《自然辯證法》第162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8頁。

  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反過來又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人類通過勞動實踐,在科學和技術上作出了許多發現、發明和創造。許多發明創造的傳播和推廣,使人類的生產力不斷地得到提高。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印刷、指南針和火藥,不是傳到西方,並且在那裡開花結果了嗎?
  如果說早期的勞動的發展是緩慢的,那麼它的發展速度總的說來是越來越快的。
  到了現代,科學技術更是突飛猛進。現在,說到人類的進步,很大一部分就表現在科學技術的進步上。這充分表明知識就是力量。
  科學技術的發展總的說來是好事。它給人類指出了光明的前途。
   

人口的增長

  

(一)


  人類發展到智人階段以後,人類在全世界的分佈已經很廣泛了。
  但是,在原始時代,由於生活的艱苦,人的壽命不長,人類的繁殖也並不是很快的,人口總的說來是不多的。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出現了畜牧業和農業以後,人類的生活比較容易過了,人口也大大地增加了。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人口總的來說是逐漸增加的。而且增加的速度越到後來越快。
  人類早期的全世界人口增長情況怎樣,現在我們沒法獲得資料。但是從近2000年的大概估計數字卻可以看出這種趨勢。
  例如,在距今2000年前,全世界的人口大約是1億。到了距今1500年前,全世界的人口就增加到2億。到了距今1000年前,全世界的人口大概增加到3億。到了距今500年前,全世界的人口大概增加到5億。到了距今200年前,全世界的人口大概增加到10億。到了1976年,全世界的人口大概增加到了40億。  

(二)


  人口的增長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從幾百萬年的人類發展史來看,人口的增長應該說是好事。如果沒有人口的增長,社會的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
  但是,事物常常表現出兩重性。事物的發展經常帶來新的問題。
  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於是,原來是好事的人口增長,逐漸走到了反面:出現了嚴重的人口問題。  

(三)


  「人是萬物之靈」,他在進化中既表現出巨大的創造性,又有無比的破壞力。
  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人們需要的農田也跟著增加了。於是出現了毀林造田的事。
  也由於人口增長,人們需要的木材也大大地增加了。於是所砍伐的林木越來越多了。
  毀林的後果是多方面的。一是影響氣候,使氣候變得乾燥少雨了。一是水土流失,使良好的泥土大量地流入了江河。一是木材資源受到嚴重的損失,年年需要的木材缺少了充分的來源。
  比如說,我國黃河的上游和中游,由於過去對森林的大量砍伐,沒有及時補充,破壞了生態平衡,已經變成了溝壑遍佈的黃土高原。黃河這條歷史上的重要河流已經成為「害河」了。現在,我們正在研究治理的對策。
  長江也有類似的情況。
  由於人口增長、生產發展帶來的破壞生態平衡的問題,現在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重視。  

(四)


  但是,生態平衡的問題、世界人口的問題並不是不能解決的問題。
  當然,這些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內容很複雜,要解決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還有,這些問題解決的快慢,跟社會制度分不開。
  在我國,我們對這些問題已經在採取適當的政策來加以解決。
  比如,為了解決生態平衡問題,我國正在大力提倡植樹種草,綠化祖國。
  為了解決人口問題,我國正在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增長。人口無政府狀態的增長現象已經得到了合理的制止。
   

社會發展的動力

  

(一)


  最早的人類社會是原始公社。在那個時期,人類生產力水平很低,還沒有私有財產,還沒有人剝削人的制度。
  隨著生產力的逐漸發展,一個人的勞動所得到的產品除了維持自己的生命以外,還可以有些多餘。這就使一些人有了自己不勞動而去佔有別人勞動果實的物質基礎。於是,出現了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出現了奴隸主和奴隸。奴隸主是依靠剝削奴隸的勞動成果過活的。
  從此,人類社會的歷史不僅是文化發展史,而且又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二)


  在階級社會裡,勞動又按照客觀規律不斷發展。於是生產力發展了,人口也增加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和人在生產中的關係改變了。
  於是,人們的社會實踐已經不局限在生產活動;隨著社會生活的需要,人們的社會實踐更豐富了。
  在階級社會裡,人們的基本社會實踐主要可以分做三個方面: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
  人們依靠這三方面的社會實踐,更快地發展了生產力,而發展了的生產力又會促進革命,改變舊的生產關係,建立新的更合理的生產關係,來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人們通過這三方面的社會實踐,不斷地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不斷地認識真理和發展真理。  

(三)


  但是,應該注意,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社會裡,勞動的發展並沒有給勞動人民帶來幸福。相反,他們由於勞動成果被剝奪,而經常遭受苦難。
  這是說,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社會裡,由於勞動人民的無權和被壓迫,由於勞動人民的被剝削,勞動人民經常墮入苦難的深淵。
  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社會裡,被壓迫的階級經常用集體力量去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去打破束縛生產、阻礙生產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建立起新的社會。  

(四)


  人類已經經歷了三種不同的階級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也是它的垂死階段。
  1917年10月,在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領導下,俄國無產階級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我們的祖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使我國的廣大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社會逐步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  

(五)


  在不同的社會裡,社會的基本矛盾總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
  歷史告訴我們,社會的發展,從根本上說,是由於生產發展的結果,是由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矛盾運動,這是社會前進的最根本的動力。
  歷史告訴我們,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跟原來的生產關係發生尖銳的矛盾。原來的生產關係由於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就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於是生產力就要衝破舊的生產關係,建立起跟它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是經濟基礎,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革,上層建築也要發生相應的變革。上層建築就是指政治關係和社會意識形態。這樣,社會歷史就向前邁進了。
  歷史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裡,這種歷史的變革需要經過階級鬥爭才能實現。而實現這種變革的主要方式就是革命。
  所以,在階級社會裡,社會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常體現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體現為劇烈的階級鬥爭。
  因此,在階級社會裡,階級鬥爭就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  

(六)


  那麼,到了社會主義社會,情況又怎麼樣呢?
  比如在我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後,人剝削人的制度已經消滅,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不再存在了。還有階級鬥爭嗎?
  千萬不要忘記,社會主義社會裡仍然存在階級鬥爭。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社會主義社會裡還有敵視、反對和破壞社會主義的人。
  當然,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這種階級鬥爭不同於過去歷史上階級對階級的那種鬥爭。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階級鬥爭,是歷史上的階級鬥爭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遺留。不錯,這種階級鬥爭一般規模不大,可是妨礙社會秩序,為害不淺,大意不得。對於這些反社會主義的分子,仍然必須實行人民民主專政。
  在社會主義社會裡,雖然還有階級鬥爭,但是階級鬥爭已經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因而也不再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了。
  不過,剝削階級的消滅還不等於階級的完全消滅。完全消滅階級,消滅私有制帶來的歷史後果,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需要創造各方面的條件。
  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為了完全消滅階級,不僅要消滅剝削階級,要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還要消滅城鄉之間、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之間的差別。當然,這是很艱巨的事,需要很長時期才能實現。怎樣實現呢?怎樣完成這一事業呢?首先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
  所以,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就是生產力的發展。
   

人類的前程

  

(一)


  人類的前程怎樣呢?
  人類的前程無比光輝!
  儘管現在世界上還有帝國主義、霸權主義,但是,它們在社會發展史的客觀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歷史告訴我們,一切反潮流的舊世界總是要結束的。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者根據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指明了人類的前途:階級社會必然要走向滅亡,人類必然要走向更高的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二)


  社會主義社會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它是一個過渡性的社會。
  千萬不要小看過渡性社會的重要性啊!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從根本上說,資本主義制度有一個致命的矛盾,那就是生產的社會性跟生產資料和產品的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而社會主義制度卻消除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沒法克服的這個固有矛盾。因此,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資本主義制度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社會主義使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我們在新社會裡的任務,是要一步步擺脫剝削制度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下長期形成的不好的舊思想、舊習慣,逐漸提高共產主義覺悟。我們要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和共同的紀律,才能實現我們的理想的社會。
  社會主義要充分發揮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社會主義能夠有計劃、按比例、高速度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去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在國際上,社會主義事業正在向前發展,並且一定會通過各國人民自願選擇的、適合本國特點的道路,逐步地取得勝利。  

(三)


  我國在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以後,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雖然在這中間我們也走過一些曲折的道路,但是,社會主義建設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特別是在1978年黨的11屆3中全會上,黨中央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上來,把發展生產力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這是多麼正確的戰略決策啊。我們只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才能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建立雄厚的物質基礎,才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並且為將來完全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創造條件。
  在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上來以後,黨中央又多次提出:我們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基礎;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物質文明建設不但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還會保證它的正確的發展方向。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以共產主義思想作為核心的。請注意,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在進行共產主義的實踐。
  社會主義社會要向著未來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目標不斷前進。這個過程不僅要依靠物質財富的增長,還要依靠人們共產主義思想覺悟的不斷提高和革命精神的不斷發揚。
  當然,這並不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裡就要實行共產主義制度。共產主義作為社會制度,要在我國得到完全實現,還需要經過若干代人的長期的努力奮鬥。  

(四)


  但是,共產主義的實現是必然的,而不是什麼「渺茫」的事。
  到了共產主義,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得到了高度的解放。那時候,人類就能夠盡量利用集體力量,利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去跟自然作鬥爭,去進一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那時候,人類也將成為有高度文化和技術水平的、有高度共產主義覺悟的勞動者。
  那時候,人類將真正成為自然界的主人!
  勞動創造了人,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創造了文化和科學,勞動必將創造出一個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嶄新的世界:共產主義社會。  

(五)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社會發展的前途無限光明,人類的前程的確無比光輝!
  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過程,充分證明毛澤東同志下面論斷的正確: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這個歷史永遠不會完結。」「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做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其所以是錯誤,因為這些論點,不符合大約100萬年以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事實,也不符合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體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種自然科學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歷史事實。」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